分享

请收下这份入园不焦虑指南

 M馆藏 2017-09-01

再过2天,就要上幼儿园啦!

幼儿园,你好!

有小朋友一起游戏、和老师学新本领,真开心!

可是,

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也有点儿小忧愁...

不过嘛,

长大,就是哭哭笑笑。

请爸爸妈妈收下这份“不焦虑指南”!

图片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图话新学期》专题。


第1天,如何正确说再见?


陈磊(原中福会托儿所所长)建议:


家长走的时候就是和孩子说“再见”就好了。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就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情,爸爸妈妈要上班,宝宝要上学,用最平和的方式和宝宝说再见,让TA觉得这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拆招


① 

给予期待

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来接他的时候,会好好地亲亲宝宝,给宝宝最喜欢的...


 “四忌”

忌两步三回头

忌依依不舍

忌中途探望

忌叮嘱

平和说“再见”,果断转身离开。


家长可以用书信、短信等方式让老师知道孩子点点滴滴的生活,而不是每天早晨在幼儿园门口反复叮,比如“老师,我们孩子不喝牛奶”、“老师,我们孩子…”。这样做时,你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妈妈不放心。


有的家长会趁孩子不注意悄悄离开,这也是不可取的,只会增加孩子的不安与害怕。



第1天不哭,随后哭不停怎么办?


陈磊(原中福会托儿所所长)建议:


如果宝宝的健康状况是正常的话,还是要坚持上幼儿园。切忌上上停停,让宝宝觉得只要哭闹就可以不上幼儿园,成人的坚持很重要。要把上幼儿园看作是宝宝成长中的自然经历。同时,希望妈妈能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尽可能得到幼儿园老师们的特别“宠爱”。


拆招


① 

不要阻止孩子


② 

抱抱孩子


适当转移注意力


比如,孩子哭的时候,问问孩子:“你需不需要纸巾?要不要喝口水?”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怀,感到你并没有过分关注他的哭。要淡化而不是纠结在“你怎么还在哭”这件事上。又比如,用游戏转移还在注意力。


忌当孩子面讨论“是否送孩子去幼儿园”!


缓解分离焦虑,还可以这样做


潘洁(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建议:


中国式家庭养大的孩子,到了幼儿园经常会产生焦虑。在家里都是好几个大人围着1个孩子,他有什么需求,可能还没说出来,大人就已经“敏锐”观察到并给予满足。而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面对好多个孩子,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孩子“有求必应”。这种变化,对一个依恋心理很强的3岁幼儿来说,难以一下子适应。



家长要敏感把握孩子的情感需求,如果孩子有一些特殊的需要,比如睡觉时喜欢抱着玩具熊,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老师肯定会理解并满足孩子的



郭宗莉(原思南路幼儿园园长)建议:


首先,家长和幼儿园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事先了解园所的环境,让他有心理准备,减少陌生感。


第二,要教会孩子怎么向老师表达诉求,尤其是吃、喝、上厕所等,老师都会满足。


第三,在刚入园的一段时间,让孩子把自己的依恋物带去,最好是水杯、被子之类的生活用品。


第四、家长千万不要“威吓”孩子:在幼儿园不可以做这,不可以做那,否则老师“骂”;也不要逼孩子“有礼貌”,一进幼儿园必须要先主动叫老师,这样只会增添孩子对幼儿园的反感和恐惧。



宝宝不打招呼怎么办?


陈磊(原中福会托儿所所长)建议:


我们自己要将对孩子的要求转化为其行动榜样。


两三岁的孩子不敢或不会主动打招呼,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这时,不必强迫孩子必须做到什么。


拆招


来到幼儿园,我们先自然、主动地和门卫师傅、和小朋友、和家长、和老师问候:“您好!”


孩子观察到我们的行为,便会知道原来人与人之间是这样的,进而模仿、学习我们。



宝宝不肯吃饭怎么办?


陈磊(原中福会托儿所所长)建议: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看具体的情况。首先,做的食物是不是孩子喜欢吃的?符不符合孩子的口味;其次,主要是孩子饮食习惯的问题,而健康的饮食习惯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


在吃饭、睡觉、如厕的问题上,开学前老师就已通过家访已经对每个孩子的情况作了充分的记录,确保熟悉自己班级的每一个孩子。


入园初期,一般都允许孩子先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而非立即加以纠正或改变。对于每一位孩子,我们都给予相当的时间和耐心,事实上,整个0-6岁的成长阶段都是在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


拆招


① 

不吃就不吃


午餐时间,的确有的孩子会说:“我不要吃饭!我不要吃饭!”老师会答:“好的,那我们先不吃。” 老师不会强迫或威胁,而是允许其先不吃。但是,幼儿园是一个专业的机构,我们必须保证孩子食物的摄入量。


②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喜欢吃自助餐?因为可以选择是最开心的。我们做过一个实验,我们对正在大哭的孩子说:“好,不想吃就不吃。你到旁边看看喜欢吃什么自己拿。”这时,没有一个孩子不愿意的,一下就停下来了。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享有吃饭的兴趣和乐趣。


根据老师记录,家园协作共同均衡营养


教师每日会对孩子的饮食情况作详细记录,并告知家长孩子当天吃了什么,没吃什么,在家应补充哪一类型食物的摄入量。



宝宝在幼儿园受了挫折怎么办?


茅红美(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建议:



一方面家长应主动和老师联系(一般,教师都会和没有来园的孩子家长即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和老师一起寻找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原因。


另一方面家长需和孩子亲切交谈,告知必须去幼儿园的道理。切不可擅自由着孩子的性子留孩子在家中,如此一来,孩子会更不愿意去幼儿园。


潘洁(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建议:


遇到这种情况,并不是孩子不肯说,而是由于年龄幼小,很难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家长应该尽快和老师沟通,老师肯定会分析查找原因,帮助孩子排解烦恼。但有时原因不会一下子找到,孩子的心结没有解开,依然强烈拒绝去幼儿园的话。这时候,家长不妨让孩子在家待两天,缓一缓,转移一下注意力,等心情好了再送去。


从长远来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受挫折,孩子在幼儿园受挫了,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和老师一起配合,缓解孩子因挫折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的心理得到更好地发展。


郭宗莉(原思南路幼儿园园长)建议:


孩子不善于表达,家长要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解决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家长故意将幼儿园的老师、小朋友一一夸奖,看孩子有没有对其中提出反感,如果没有就再把幼儿园的玩具、设施等分别赞扬,看孩子有何排斥,如果都没有就边抚摸孩子边讲讲去幼儿园的快乐,并与孩子约定明天去幼儿园;


另一种方法,家长可与老师联系,共同分析孩子因哪件事情觉得委屈,然后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流,先听孩子说,再告诉他老师已经帮他解决好了,第二天会迎接他的到来。



结语


其实,分离焦虑是人类的依恋本能。


孩子进入幼儿园总是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是社会性发展的必要经历,家长宜关注孩子的心境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更好地陪伴和支持。



文章内容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木木编辑《送宝宝上幼儿园,怎么“分手”?》《育儿加油站系列报道:“恐园综合征”?慢慢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