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诗词赏析

 心中有爱春常在 2017-09-01
水龙吟 来自古诗词赏析 01:01

2017/9/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诗词赏析

辛弃疾一共写过两首《水龙吟》,其中一首为《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先前我们已经讲过。另一首就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辛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也是登临怀古诗词中的佼佼者,清代的陈廷焯评曰:“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


词的上片先写秋景,由水到山,景中含情。登上建康成的赏心亭,可以遥望江北,而江北在当时已经沦陷,是辛弃疾一生都想收回的地方。因此,那“千里清秋”之“楚天”、“水随天去”之“水”、“献愁供恨”之“遥岑”都是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的美景。开头两句,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点出“愁”、“恨”两字,而开始抒情。


正在作者愁恨之时,夕阳冉冉沉没,孤雁声声哀鸣,所有的景物似乎都染上了惆怅。那西沉的“落日”映照着徙倚无所依的“江南游子”,更添一层悲凉。这其中有北伐无望的愤懑,有飘零的孤苦,也有北国无门的悲辛。


既然北伐无望,既然漂泊太苦,你干脆闲居归隐,做一个自在散人罢了,为何还要苦苦挣扎呢?可是,如果有此想法,他就不是辛弃疾了。“国家虐我千百遍,我待国家如初恋”用在辛弃疾身上,再适合不过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不止一次地看着腰间佩戴的宝刀,无奈地摇头。作为“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许久未出鞘,这是何等的悲哀。他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聊以发泄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之气。只是,拍遍了栏杆,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


这几句直抒胸臆,以典型动作抒发情感。第一个动作是看“吴钩”,唐朝李贺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句,“吴钩”已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第二个动作是“拍栏杆”,据载,刘孟节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借发泄心中激愤。这两个动作把作者的失落、痛苦、愤恨等多种情绪表现得极为透彻。


下片连用历史典故,直接抒情言志。“鲈鱼堪脍”用的是晋人张翰(字季鹰)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的故事,但词人冠以“休说”,表示否定;“求田问舍”句引用三国时许汜求田问舍被陈登轻视的故事;“树犹如此”则引用桓温北征时,看到自己种的柳树已长几围,遂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


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是说自己绝不学张季鹰、许汜那样贪图安逸,自己回故乡时当是收复河山之时。“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这正是作者所“忧愁”的。作者有乡愁,但更加忧虑的却是国家的处境,只可惜时光飞逝,自己年岁渐增,却依旧被闲置,恐怕再也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了。末三句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写作者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更无知己,徒留伤心。



1. 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也泛指南方的天空。清秋:深秋。

2. 遥岑(cén):远处陡峭的小山。远目:远望。

3. 玉簪(zān):玉做的簪子;螺髻(jì):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用来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4. 断鸿:失群的孤雁。

5.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以锋利著称。在文学作品中,吴钩已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6. 会:理解。

7. 脍(kuài):把鱼、肉切成薄片。

8. 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的字。

9. 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10. 忧愁风雨:指飘摇的国势令人忧愁。

11. 倩(qìng):央求、请人做某事。

12.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13. 揾(wèn):擦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