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兰亭》真伪说,来看看书法学习的真谛

 cxag 2017-09-01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围绕《兰亭集序》真伪的问题,历代书法界都有不同观点。而离我们时间最近,影响最大的一次正是郭沫若高二适之间的争辩。由于当时出土的很多魏晋墓志,包括王羲之的叔兄弟王兴之的墓志,其上书体都跟兰亭的书体存在较大差别,还处于隶书楷书的过渡阶段。所以郭沫若认为王羲之所处的时代不可能出现兰亭这样成熟的行书,郭认为兰亭更像是出自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之手。

兰亭集序

说实话智永的千字文跟兰亭真的很像。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兰亭共有八个版本,号称兰亭八柱,其中以神龙本也就是冯承素的钩填本最接近原作。种种迹象似乎都预示着兰亭的身世与以往众人的认知有所差异。那么这幅身世离奇,真迹失传的作品为何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而被万千书法家临摹学习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米芾,他首先提出了《兰亭集序》乃天下第一行书的说法,由于米芾名气很大后世跟风者甚多。而兰亭真正被推上神坛离不开两个人的努力:李世民、赵孟頫。李世民是王羲之的粉丝,想把王羲之规范化,于是就有了初唐四家,其中虞世南是智永的徒弟,深得王氏真传,褚遂良师从虞世南,薛稷师从褚遂良,全是学王。欧阳询比较特殊,欧体是借鉴了魏碑的很多东西,但主线也逃不开王羲之。四人对王羲之的继承和创新赋予了王体新生命。而赵孟頫对兰亭的学习更是让其直接封神。

决定你的人生高度的,不是你的才能,而是你的人生态度!

赵孟頫 续千字文

但对几人书法有过了解的人不难发现,众人虽然学王但又不是王。尤其是赵孟頫,他的字和兰亭几无相似之处。可见一流书家学东西不止是学字形,而是字形之外最核心的东西。有的人学了一辈子王羲之却没有走出去,正是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确实王羲之的“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可是如果在字里没有自己的情,没有自己的境,没有自己的意那只能是邯郸学步。书法学习既要有脉络更要有生气。

一幅真假难辨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超越祭侄、寒食、韭花、蜀素位列天下第一行书。可以说他靠的不是字形架构不是章法,而是那份超脱、不羁的气势。一位位书法家从兰亭中汲取养分,走出自己的道路才是兰亭天下第一行书永葆青春的秘诀。这也是学习书法的真谛。

人最大的改变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