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按照亦舒书里子君的年龄,她33岁离婚,36岁再婚,然后故事结束,开始后半生的生活。那我现在也在开始后半生的生活了。但我觉得比前半生过得舒服很多,至少不会那么焦躁和迷茫。 这一周过着单身的生活,孩子和他妈妈回老家去了。难得一段自由的时间,才发现规律的生活有一点点被打破。 譬如很少晚上打球的我,最近连续去几次,很少吃快餐的我,这几天都是吃快餐,把儿子教育我少吃快餐的话抛到脑后。
除了出差或者偶尔朋友聚会,我生活非常简单,简单到每一块时间需要做什么,我一清二楚。
每天七点多起床,做早餐,叫孩子起床,吃早餐,送上学,我去上班,下午早回家接他放学,超市买菜,做饭,吃完饭,我写稿件,他妈妈可能下班回家,也可能加班。 九点多写好,我给孩子洗澡,他读书睡觉,我读书到12:30左右,睡觉,一天过完。偶尔会去打球,一周三次左右。 我从没觉得这样简单又规律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我喜欢那种长久的关系。 譬如理发,我这四五年就常去一家理发店,指定一位师傅,后来那家理发店因为房租原因搬迁了,我还惆怅了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培养一家,可以让我常去的店。
这些年打羽毛球,每次线打断了就去拉,拉过很多线,一直固定在一家。其实那家店离我家有点距离,但还是每次线断了就坐公交去他店里。
我觉得这种长久的关系,能给我安心。 有人喜新,有人喜旧。前者爱新鲜,喜欢那种初见的美好,学习新东西,建立新感情,很容易上手,自来熟,但也很快就转向其他爱好。而喜旧的则相反,就像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就算安心的沉默,也不会有生疏感,你不用拼命的再去说一遍自己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样的见解等等。
我喜欢“旧”,那种长久时间磨合才能带来的彼此舒适感和归属感。这是我经过“前半生”的折腾得出来的经验。 02 连岳在一篇叫《过小而难的生活》里提到过:有日本哲人把生活分成四种,大而困难的;大而容易的;小而困难的;小而容易的。
某某大老虎被抓,贾跃亭乐视网遭遇危机,王首富遇到困境等等,那是大而困难的生活,离我们普通人很远。
而看王思聪这种富二代经常换不同女友,带着宠物上飞机也可以上头条,那是人家命好,这种大而容易的生活,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过。
绝大部分普通人只能过另外两种生活,小而困难的,小而容易的。就如每天面对的工作和烦恼,每日都需要有问题去解决等等。
那在这种小小的生活里面,如何活出自己的意义?答案是需要你去设定目标。
如果每天都过得太容易,也太没价值感了。所以,每天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压力,做完多少事,读完多少书,要跑多少路,这样会让生活有价值感一点。
至于那些升迁如火箭,又下坠如地狱的太戏剧化的生活,并不适合你,也别去羡慕,只能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然,简单生活会有一种枯燥感,这是人的天性,要不也不会那么多人追求身体或者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了。其实在路上也只是一种对规律生活暂时的打破,更多的,你还是得回到这种日常中来。
简单生活可以让自己长久地学习一门技能,时间规划也是完完整整的,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很清晰。下决定慢的好处是,一旦定了方向,就心意坚决。
03 毛姆说:人能设定的最伟大目标,就是自我完善。
而自我完善往往是从“后半生”才开始考虑的。“前半生”大多是过得动荡或焦虑,就像子君那样,大量的时间会消耗在一些你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到了“后半生”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了时间紧迫感,自然会更注重自我建设。 一个人要成长为他自己喜欢的样子,一定要自我建设,对知识的汲取就像树一样,漫长的求知岁月里,一点点地成长自己的体系,不能心急,大概没有谁会因为读一本书就成为超级牛人,除非是张无忌掉下悬崖里捡到的那本“九阳真经”。
最近因为专心读书,陆续清除了一些觉得不适和没有必要的关系,像给自己的心清除杂草一样,反而觉得简单很多。
其实很多道理年轻的时候也懂,就像我们中学的时候抄写的名人警句,什么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生没有捷径等等。这些话大家都摘抄过,估计很多人在作文里也写过。
但是把它落实到位,转为一种下意识的执行,需要时间的磨练,积累错误,和某一天你个人的醒悟。
删繁就简三秋树。在这简单的生活中,你终于把很多枝丫砍掉,留下了最核心的部分:硬件部分——健康,不断打球锻炼;软件部分——读书,自我提升,价值感。
因为这两样都是你真心的爱,只有符合本心的爱,才能去坚持,没有内耗。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最后写道:“至于我的后半生,谁会有兴趣呢,每个老太太的生涯都几乎一模一样。” “后半生”是不需要有人有兴趣了,只需要你自己有兴趣就是。“前半生”会注重他人评价,会活在别人兴趣里,而“后半生”我们只需要取悦自己,自我不断完善,就一直这样缓慢的长啊长,期待有一天能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然后你会发现,原来老头老太的生活还真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