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门推敲(二)脉学篇:长短

 水木年华138 2017-09-01
    长与短对,寸、关、尺为脉本位,长则过乎本位,短则不及本位。欲辨长短,先明本位。

    长:长脉怕绳牵,柔和乃十全。迢迢过本位,气理病将痊。

    (按:长而牵绳,阳明热郁;长而柔和,病将解矣。朱氏曰:“不大不小,迢迢自君。”言平脉也。经曰:“心脉长,神强气壮;肾脉长,蒂固根深。”)

    短:短脉部无余,犹疑动宛如。酒伤神欲散,食宿气难舒。

    (按:短与动为邻,形与动实别。动则圆转如豆,短则濡滞而艰。濒湖曰:“短而滑数酒伤神。”杨氏曰:“短脉为阴中伏阳,三焦气壅,宿食不消。--《三指禅》)

    1.长脉

    脉来首尾端直,过于本位,超出寸尺,应指盈余,举按皆然,如循长竿,柔软和缓,不兼他脉(平);或者直硬不柔,兼合他脉(病)。

    《难经》提出反常脉的出现,乃人体阴阳之气不协调所致。阳太过则阴不及,阴太过则阳不及,阴阳之气阻遏,可能出现孤阴独阳的复脉,或溢脉。复乃复盖,有自上向下复之义。

    溢乃满溢,有自内向外溢之义。复脉乃寸脉之气下移过于尺部,以致寸部无脉(阳盛逼使)。

    溢脉乃寸脉之气太盛而上冲鱼际,以致尺部无脉(阴盛所逼),“遂”这里形容过盛之气直前无阻之义,表明阴阳偏盛极其严重,非示阴阳失调轻微者。上溢下复,孤阴独阳,上下相离,阴阳决绝死脉。后世医家原不知《难经》所指此义,将长脉过于寸尺者,以溢、复脉作描绘论述,遂成千古之错也。

    上文出自《难经·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复有溢。遂上鱼为溢,遂入尺为复。

    五脏有平,病之长脉,五脏病证不同,但脉皆坚而长,乃由邪盛,肝邪盛克寒胃气所致。张景岳注:凡木强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多败,故坚搏为诸藏所忌。

    兹心脉搏坚而长者,一心藏之胃气不足,而邪有余也。搏之微,则邪亦微;搏之甚,则几于真藏矣。故当以搏之微甚,而察之浅深,后四藏者,仿此。

    心脏搏坚而长者,病舌卷不能言,至肾脉搏坚而长,病折腰,此六脉者,非以长为病,以搏坚相合病也。皆当长脉兼合他象及证候,方可诊为五脏之病。

    诸家认为,长脉体长,但形态不尽相同,若其形不大不小,态势自然安定,像持举长竿的细端那样长且弹柔,便谓健康无病的平脉。

    若其状如拉紧的长绳,或像循摸的长竿的竿子,首尾相称,直上直下,有硬直感,便是有病的长脉。

    由于长与弦及其相类,不易区别,长脉与弦不同之处,长脉体长超出本位,如循长竿,指下有硬直感觉,弦脉长则与他脉相对而言,不超出本位,其形如弓弦,指下挺劲带急,直起直落,弛张度大。

    长脉过于本位,超过寸、尺部,首尾端直,直长而硬,乃谓正体之形,被历代医家尊同。

    关于溢脉、复脉之说,最早见于《难经》,乃是危候征兆出现单一脉,并非两脉同时出现,汉以后诸多医家用此形容长脉,与《难经》之意,名同实异,虽其义可取,实不如寸长至鱼际,关长至寸,尺长至关,尺至尺后,以容四指之说为妥也。

    李时珍多次提出,长脉体长,不大不小,态势柔和,节律一致,属平脉。若一反常态,状似牵紧的绳索,直长而硬,便是病脉。

    黄琳认为长脉体长,自然安定,指下搏动,有弹柔感,超过本位,为平脉之长,若坚搏而长,为病脉。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

    (1)特点:①平性长脉特征:体长,势柔,和缓,搏动范围超出本位,寸、尺两部多见而明显,关部不显,在情绪激动或运动后,可引起一时性长脉出现,多属单纯性长脉。②病脉特征:为形长,势强,硬直,搏动范围超出本位,浮、中、沉三部中,皆可候取。③节律规整,不受速率限制,可兼数、迟,兼缓。

    (2)机制:①阴阳平调,胃气充盛,气足血旺,流行通畅,脉气充足,搏激之势过于本位,姿态柔和而长,如背长竿末梢,为平性之长。前人谓:长则气治,为胃家之平脉,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故显有余之象;然必长而和缓,方为无病之脉。②阳盛有余,病邪亢进,正邪搏激,气逆血壅,脉道充斥,脉气超越本位,势急硬直而长的体象,如循长竿状,多为病脉之长。若因气逆、热盛、痰涎、肝亢,使其气逆壅盛,血流加速,脉道充实,皆可使脉动超过尺、寸,其势硬满,形成如长竿之状。

    如虚证、寒证见长脉,则为向愈之证。

    其形体长,而其势怠缓,应指无力,全无精神,此为肝脾并至,虚寒之败象也。意在脾气竭,肝气弱之态,可见怠缓无神的长脉。

    (3)合脉(兼脉)

    长浮-外感,邪盛于外,或为疯痫,或阴、或阳不足。

    长洪-热甚,血管膨胀,有力者,主阳毒内蕴。

    长滑-酒水所伤。

    长濡-酒泻,伤湿。

    长数-多热。

    长大-癫痫。

    长弦-肝病,神经紧张,内滞。

    长牢-积聚,血管硬变。

    长实-邪壅气滞,热邪壅滞。

    长滑-痰热壅盛。

    长而洪大-阳明热深,或为癫狂。

    长而洪数-有力主阳毒内蕴。

    长而沉细-积聚初成。

    长而坚搏-阳明热伏。

    长而怠缓-虚寒之征。

    长而缓和-邪犯下体;向愈之兆,健旺之象。

    长而柔软-健康之征。

    长而坚硬-发病之微,或为腹痛。

    长而微涩-为病将愈。

    长急-腹痛。

    (4)分部所主

    左寸脉长:疮毒满舌,咽干喉痛,心烦狂躁,怔忡不寐,甚或喜笑不休,语无伦次,或是胫作痛,或舌卷缩。乃因心火内炽,或痰火郁心所致。

    右寸脉长:气逆胸闷,咳嗽痰多,甚或唾血、胸痛等,及咽喉干痛。乃因肺热伤津,痰气壅塞所致。

    左关脉长:头痛头晕,面赤烦躁,口苦胁疼,耳鸣耳聋,喜怒胁胀痛,脘满食少。乃因肝经实火,或肝阳上亢所致。

    右关脉长:①胃脘满闷,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厌食,恶心。乃因湿邪郁滞胃脘,或胃气上逆所致。②腹胀不食或少食,大便泄泻,口黏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③腹痛腹胀,大便热臭而稀薄,舌苔黄腻,乃因湿热郁阻中焦所致。

    左尺脉长:胸腹疼痛,或见妇女经来腹痛,经期拖后,尿赤淋痛,腹胀便闭,脐下悸动,气上冲咽喉的奔豚气引起的病。乃因肾阳不足,寒气上冲,或湿热下注膀胱所致。

    右尺脉长:相火妄动,症见眩晕头痛,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易怒,多梦,五心烦热,性欲亢进,遗精早泄,便燥尿赤,少腹胀痛。乃因肝肾阴虚火炎,或三焦、胆经火郁所致的病变。

    两尺长平:常合时,应肝之升发条达之性,而为健旺之征,主肾气盛,肾精足,气血化生有源,犹如树木根本牢固。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长,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按:长之为义,首尾相称,往来端直也。在时为春,在卦为震,在人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气至此而发舒,脉象应之,故得长也。《内经》曰:“长则气治。”李月池曰:“心脉长者,神强气壮;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脉也。”《内经》曰:“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故知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形,而为疾病之应也。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不然也。寸而上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则为关脉;关而上过,即属寸脉,关而下过,即属尺脉;尺而上过,即属关脉,尺而下过,即属覆脉。由是察之,然则过于本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惟其状如长竿,则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上下参差,首尾不匀者也。凡实牢弦紧,皆兼长脉,故古人称长主有余之疾,非无本之说也。

    ②《濒湖脉学》

    体状相类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2.短脉

    脉来短缩,细小迟涩,不及本位,举按诊取,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李时珍遵脉经旨意,提出“两头缩缩”,即两头沉缩,短脉体短,不及本位,两头俯下,犹如缩入之状。“涩短迟迟细且难”,此有两义:一说涩脉亦短,但行迟体细,运行艰难;二说短脉之来迟缓,并亦有涩滞细小之形,两者之说皆通,但短脉必须具备短缩,不及本位特点。

    《诊家正眼》: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乃因脉气贯通不足引起的。

    姜春华言:临床上两尺不足者多见,两寸亦可见,至于尺、寸俱不足,而唯关部独现者,属生理者多,病理者为少。

    据各家论述:短脉浮、中、沉三部皆可诊取,其形涩迟细小,搏动短暂即回逝不见。不满寸或尺部。故应从位、数、形方面结诊。

    短脉之形如豆,其义易于动脉相混淆。动脉如豆,兼有滑数,来时跳突。短脉短缩,兼有细小迟涩,故此而有区别。《三指禅》:动圆转如豆,短则濡滞而艰。

    (1)特点:①短脉之体短绌,与长脉相对,搏动幅度短暂,应指即感回逝,不能充满于寸、关、尺各部,体短不达本位。②寸、关、尺三部脉力差异明显;关部脉动常较明显,寸、尺二部脉不足,不能满部,或模糊不清,或寸部搏动明显,寸、关部不足,不能满部,或模糊不清。③脉来去迟缓,有涩滞细小之形象。④短肺在时为秋,在人为肺,肺应秋金,秋季之气收敛,人体应之蓄缩,脉当见短,故短脉应于秋,非其时,非其部则为病脉。⑤邪气盛则脉大而长,正气虚则脉弱而短,秋脉短而和缓,或兼轻浮之象此为平脉。若短而涩滞,或轻浮虚弱秋见也为病脉。

    (2)机制:①气虚不足,则脉少气,鼓搏少力,无力统血则血亦虚,血虚则脉道缩涩狭小,运达四末迟缓,故见短而无力之象。滑寿言:气不足以前弱其血也。②阳气衰微,肾不纳气,肺气出入无根,气无力统血运行,或阳衰气不能续接,脉先畅达,充盈不足,故见短而无力之象。阳气衰微无力推血运行,则气血不仅难以达于四末,因气虚不能充满脉管之中,致使脉道涩滞,血行迟缓,于是脉动无力,故寸尺隐现短缩。③食积痰滞日久,阻碍脉道,脉气郁遏不伸,血行不畅,则涩滞难通,故见短而有力之象。

    (3)合脉(兼脉)

    浮短-气虚肺伤,荣卫不行,或为血涩,或为咳嗽,预后多不良。

    沉短-宿食,或为痞积,脏腑痞塞。

    迟短-虚寒,或为寒积。

    数短-心痛心烦。

    滑短-酒病,或酒伤神。

    涩短-血少。

    急短-病在上。

    疾短合滑-酒病。

    实短而沉-痞积。

    短而兼数-心气大亏,心阳虚浮。气虚无力通行血脉,故心痛;虚火上炎故心烦。

    短而兼涩-乃气虚血少,脉行艰涩,常见于心气虚损,心血亏少之心痛证。

    短兼沉滑-多主实。

    沉而短-乃里有宿食阻滞,脉气不能达于本部。

    短脉-主气虚,气不固摄,故脉虚浮;肺主气,气虚肺伤,宣降失常,故发为咳嗽;肺气虚而咳,脉见浮短,预后不良。

    (4)分部所主

    左寸脉短:心悸心慌,心烦不寐,多梦易惊,眩晕,肾气疲惫,怠倦乏力,舌胖嫩,心悸气短。乃因心气损伤,气血双亏所致。

    右寸脉短:头痛眩晕,面色淡白,气短喘促,声音低弱,畏风自汗,腹痛。乃因肺气虚弱,气不上充所致。

    左关脉短:两胁胀闷,甚则作痛,急躁易怒,妇女则乳房胀痛,连及少腹,月经不调,脘满食少。乃因肝气损伤,气郁不畅所致。

    右关脉短:胃脘作痛,横满胸闷,食少呃逆,呕吐溢嗝,消化迟钝,泛酸,嗳酸。乃因胃及膈间损伤,邪气壅盛,气机上逆。

    左尺脉短:脐下少腹冷痛,痛时拘急,结聚硬满,便结满不下,小便涩痛或自利,女子月经不调,以及遗精,腰酸痛。乃因寒滞下焦,肾阴不足所致。

    右尺脉短: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尿频清长,精神萎靡,晨起泄泻,盗汗,月事不调,及少腹冷痛。乃因肾阳衰微,真火(命门)不隆所致。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见短,少腹必疼。右尺见短,真火不隆。

    按: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在时为秋,在人为肺。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至是而收敛,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缩之象相应,而短脉见也。《内经》曰:“短则气病。”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也。然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则又何以说也。《素问》曰:“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而谓气不病可乎!高阳生以短脉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尝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说不能无弊也。盖脉以贯通为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岂有断绝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脉只宜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据同父之说,极为有见。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叔和云“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

    李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故知非其时、非其部,即为病脉也。

    ②《濒湖脉学》

    体状相类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