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柘树

 nhql 2017-09-02
概述

柘树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本草衍义》: '柘木,里有纹,亦可旋为器。叶饲蚕曰柘蚕。叶硬,然不及桑叶。'《纲目》:'杨,处处山中有之,喜丛生。干疏而直,叶丰而厚,团而有尖。……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
柘树,高达8米,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黄色,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柘树是由灌木经过长期的生长而形成乔木,是生长极其缓慢的树种之一。该树种树龄在500年以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落叶乔木。

药品简述  

柘树柘树

药名:柘木
汉语拼音:
英文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拉丁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别名:柘木 (《本草拾遗》) ,柘树(《救荒本草》),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灰桑树(《湖阴县志》)。柘,柘桑,文章树,灰桑树,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黄桑,黄了刺,刺钉,黄疸树,山荔枝,痄腮树,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归经:入肝、脾二经。
功能: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
主治:治崩漏,飞丝入目,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l-2两。外用:煎水洗。
生态环境:
资源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微、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基源:柘树的木材。
采收储藏:
炮制方法:
用药禁忌

常用选方
1、治月经过多:柘树、马鞭草、榆树。水煎兑红糖服。(《湖南药物志》)
2、洗目令明:拓木煎汤,按日温洗。(《海上方》)
3、治飞丝入目:柘树浆点(目)了,绵裹箸头,蘸水于眼上缴拭涎毒。(《医学纲目》)
古文记载

柘树柘树

1、柘弓:柘木做的弓。柘树枝长而坚,宜作弓。《太平御览》卷九五八引 汉 应劭《风俗通》:“柘材为弓,弹而放快。” 北周 庾信 《春赋》:“金鞍始被,柘弓新张。” 
2、柘杵:用柘木制的杵。 汉,刘向 《说苑·权谋》: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邪?” 
3、柘袍
1)指“柘黄袍”。 唐,王建 《宫中三台词》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 元 欧阳玄 《陈抟睡图》诗:“ 陈桥 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2)借指“皇帝”。 宋,苏轼 《书韩干<牧马图>》诗:“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 
4、柘杓:用柘木制的杓子。 唐,沉亚之 《淮南都梁山仓记》:“今待汝访山求材然后用,何异乎柘杓滂流之语耶?”
5、柘枝:柘枝舞的省称。 唐,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清 吴伟业 《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6、贞柘:柘树木质细密坚韧,称为“贞柘”。 唐,虞世南 《琵琶赋》:“木瓜贞柘,盘根错节,或锦散而花开,或丝萦而绮结。”
7、柘桥:用柘树压枝形成的天然鞍桥。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 

药用植物栽培
生长习性
喜光亦耐荫。耐寒,喜钙土树种,耐干旱瘠薄,多生于山脊的石缝中,适生性很强。生于较荫蔽湿润的地方,则叶形较大,质较嫩;生于干燥瘠薄之地,叶形较小,先端常3裂。根系发达,生长较慢。
繁殖培育
播种或扦插繁殖。
经济价值
药用: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止咳 化痰,祛风 利湿,散淤止痛;木材为黄色染料;叶饲蚕;果可食用和酿酒。
园林:柘树叶秀果丽,适应性强,可在公园的边角、背阴处、街头绿地作庭荫树或刺篱。繁殖容易、经济用途广泛,是风景区绿化荒滩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

茎叶药品简述  
药名:柘树茎叶。
汉语拼音:zhe shu jing ye。
英文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Bur.]
拉丁文名:Ramulus et Folium Maclurae Tri-cuspidatae。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祛风药。
科属分类:桑科。
性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活络。
主治:痄腮;痈肿;隐疹;湿疹;跌打损伤;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资源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枝及叶。
采收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中药化学成分
茎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oside),桂木生黄素(artocarpesin),降桂木生黄亭(norartocarpetin),5-O-甲基染料木素(5-O-methygenistein).叶含抗微生物成分和植物抗毒素(phytoalexins)。
文献论述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疖子,湿疹。 
2、《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祛风活血。治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慢性腰腿痛,跌打痨伤,疖肿,急性关节扭伤。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可见灰白色小点状皮孔。茎节上有坚硬棘刺粗针状,有略弯曲,刺长0.5-3.5cm,单叶互生,易脱落,叶痕明显。叶片为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n,先端钝或渐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基出脉3条,侧脉6-9对,两面无毛,深绿色或绿棕色,厚纸质或近革质。叶柄长5-10mm。气微,味淡。

果实药品简述  
药名:柘树果实
汉语拼音:zhe shu guo sh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拉丁文名:Fructus Maclurae Tricuspidatae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佳子、山荔枝、水荔枝、野荔枝、野梅子。
性味:苦;性平。
功能:清热凉血;舒筋活络。
主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等地。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果实。
采收储藏:秋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切片,鲜用或晒干。
选方:治跌打损伤:将柘树成熟果实,切片晒干研粉。 每次一调羹,用黄酒吞服,每日二次,连用五至六天。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完整果实近球形,直径约2.5cm,鲜品肉质,橙黄色。干品多为对开节片,呈皱缩的半球形,全体橘黄色或棕红色,果皮内层着生多数瘦果,瘦果被干缩的肉质花被包裹,长约0.5cm,内含种子1枚,棕黑色。气微,味微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