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二年级男孩自己理财2年存2万, 家长: 别让孩子有穷人思维

 庭前坐看云起时 2017-09-02

不同的财富思维,就像一种基因,无论我们的孩子愿不愿意继承,它都会流淌在孩子的血液里。

网友“望月”的儿子童童,从一年级就开始自己打理“财产”。不到两年时间,童童不仅为自己打理出一份不小的积蓄,还对消费支出都有了计划。

小童童现在出门,不再乱买零食和小玩具,还用自己的钱给妈妈买了个生日蛋糕,请外公外婆看了电影,过年的时候还给外公外婆各包了个200元的红包…

其实最开始时,童童也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有着爱买买买的习惯,每次出门都一定要买点玩具零食回家,处处要花钱。

“望月”妈妈做了什么,让孩子有这么大的变化?

一切起源于一份理财协议。

这份协议里规定了:

1.从一年级开始,童童每周可以拿到10元零花钱。

2.每年终进行一次结算,实行翻倍付息制度。

比如,去年12月31日童童的零花钱结余是430元,翻倍付息,就是按860元支付利息,相当于一笔存款奖励金。

3.礼物按额度购买,多退少补。

童童一年有四笔雷打不动的“礼物费”,分别是暑假(100元)、儿童节(50元)、生日(100元)和过年(100元),不要礼物或购买的礼物未到指定额度的部分可以折现,但是如果超出额度,就必须自己买单。

4.日常开销自己打理,盈亏自负。

除了零花钱、礼物费,相对大笔的压岁钱,也由童童管理。

除了生活必需品、吃穿用度、文具等日常开销,超出合理范围的物质和娱乐消费全部由彤彤自理。

比如,他想玩商场里投币的电子游戏,家里点播网络电影,忘戴红领巾、小黄帽需在校门口小卖部买,必须自己掏钱;过年时童童给外公外婆包的红包,也是自费的呢…

无论收入还是开支,“望月”妈妈一律交给童童负责,自己只通过暗含玄机的规则制度及自身的言行来进行引导,不强制孩子。

结果才二年级的童童,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记账和消费习惯。

童童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富有理财思维的、开明大方的妈妈。

而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的,更多是这样的父母:

“小孩子懂什么,把钱给小孩子,钱都乱买了。”

于是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保护罩里,要等到进入社会才摸爬滚打地去认识金钱到底是怎么回事,该交的'学费',只多不少;

“你要买什么跟我说就行了,合理的需求,我还会不同意吗?”

看似大方的态度,然而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上。往往孩子最终会发现自己只有买文具、报培训班等‘合理要求’,家长才会通过,落得个意兴阑珊;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知不知道父母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天天就是玩具玩具,你怎么就不知道学习?!”

受到指责的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受到匮乏感的折磨。

《人民的名义》最开始的那个赵处长,小时候家里估计没少哭穷。长大后才会这样明明对金钱有着极度的渴望,贪污受贿2亿多,却一分钱都不敢花,内心深处觉得自己是“穷怕了”...

家长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让孩子真正地理解什么是金钱,该怎么对待金钱,反而会让孩子有很多错误的认知,最终落下一个深深的“穷人思维”:在即使物质充裕的情况下,也还是会因为金钱而焦虑。

可能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也不是理财专家,或者说,自己也不懂这些道理,自己都还在因为金钱而焦虑,怎么办?

其实,这就体现出孩子的一个作用。很多时候,我们懒于进步得过且过。这时候是因为孩子,我们才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孩子本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你不希望孩子也和你有一样的缺憾时,这个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你也不用太过焦虑。

家长的作用,是尊重孩子,不随意指责孩子,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一个正确的大方向,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学习。

要知道很多的新鲜事物和方法,可能孩子知道了,你还不知道呢。

给孩子一点信心,让他有还你一个惊喜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