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家老人带孩子吗?

 大漠胡杨968 2017-09-02



  1  

想要好好与老人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件事很难。

 

朋友来电诉苦,她和爱人双职工,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只能一直交给老人白天带。老人脾气不好,对孩子很宠溺,孩子长期跟老人在一起,成了暴脾气小孩。

 

在老人面前,父母很难按照自己的方式管教孩子。最让朋友担忧的是,孩子有时生气时还会打老人。

 

朋友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可是老人的脾气和教育方式很难改变。要不辞职回家自己带孩子吧,说说容易,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少,左右为难......

 

妈妈圈里流行着一句话:上班族妈妈带孩子累,全职妈妈带孩子更累!对宝妈们来说,上班相当于等于休假!

 

其实很多的妈妈宁愿自己累些,在能保障基本家庭经济所需的前提下,哪怕自己不上班、失去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也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照料。

 

如果老人会带孩子,自己也很放心,通常宝妈们也不会为了照顾孩子而辞去工作。

 

让宝妈们狠心辞去工作的动力,往往是发现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可是要想好好地与老人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家发现这件事很难。

 

曾经有人说代沟造成这一代的父母与上一代的父母很难在一些教育问题上取得共识。

 

其实,这不仅是时代环境带给两代父母的差异。两代人在各自原生家庭的情感纠缠,中国式家庭里错综复杂的婆媳关系、隔代人、同辈人的关系和摩擦......使得两代人在交流孩子教育的问题上阻力重重。 


2

对老人的愧疚与感恩,让儿女在争取教育主导权的问题上底气不足。

 

小玲的大宝和二宝都是姥姥帮忙带大的,姥姥的操劳小玲看在眼里,也深深地感激妈妈为自己的付出。

 

为了弥补心里对妈妈的愧疚感,小玲竭尽所能在吃穿方面多想着自己妈妈。即便有时妈妈带孩子的方式自己接受不了,想想还是忍住不说。

 

有一天丈夫对小玲说:你有机会劝劝咱妈,别管孩子那么多。出去不让跑、不让跳的,你看咱家孩子和其他同龄孩子比较,明显胆小、运动能力还差。小男孩,就该多运动运动。

 

小玲明知丈夫说得有道理,可听着心里还是不舒服:我妈为给咱俩带孩子都累成啥样了?你还挑三挑四的!我妈不也是心疼孩子,怕孩子摔坏吗?

 

说句公道话,对于双职工家庭,能有老人愿意帮忙带孩子,是值得庆幸的事。

 

毕竟老人年纪大了,为儿女劳累一辈子,本该享享清福,可是很多老人仍然为了子女继续奉献着自己的余生。从儿女来说,应该心存感恩。

 

然而,就是这份沉重的感恩,往往让儿女们在争取教育权利的同时底气不足。

 

“老人带孩子的时间比你多,还不比你更了解孩子?你有啥权利指手画脚!”

 

一句话就能戳痛父母的胸口,说不出来一个不字。只有默默期待孩子赶紧上幼儿园,让老师好好管教自家孩子。

 

3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要挑战的不仅是四个老人,还有他们背后的七大姑、八大姨。看起来这是一场硬仗。

 

小陈夫妇一直希望能够让孩子尽可能地在童年享受自由的时间,所以当很多同龄孩子都报名参加了兴趣班、补课班时,小陈夫妇没为所动。他们认为只有孩子感兴趣的,才值得让孩子去学习。

 

奶奶有些坐不住了,看到很多老人带着孩子遇见熟人,总能背上一段唐诗、唱一段英语时,不由得心里着急:咱家孩子差哪啊!这当爸妈的怎么对孩子学习的事不上心呢?

 

奶奶张罗着让小陈夫妇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小陈夫妇试着跟奶奶沟通,但奶奶根本就听不进去。

 

她觉得自己的儿子就是因为当年自己没管过学习,才没考上大学,现在更不能让孙子走儿子的老路。

 

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奶奶找来了更多和自己想法一致的后援:自己的老伴、亲家、儿子的舅舅、对门的小赵一家、隔壁邻居老李太太、退休的老同事......

 

渐渐地,听的建议多了,小陈夫妇也犹豫了,难道自己想的不对吗?要不干脆给孩子报几个班,应付一下老太太得了。

 

有一句很励志的话叫: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然而当我们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时,我们常常发现,在亲友圈里:你只是一个人在战斗!

 

令人难过的是,往往在战败投降的同时,你还会被亲友们背后冠以“白眼狼”、“没良心”这样的字眼。似乎就因为老人帮你带孩子,你就该听从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见。

 

如果你不听从,后果也许会很严重。老人虽然继续给你带孩子,但不会给你好脸色。因为上班,你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用不同的方式讨好老人。

 

几个回合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你在拒绝老人意见之前,就要掂量一下后果的轻重了。很累。

 

4

不帮你带孩子是天经地义,帮你带孩子是爱你疼你!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无论我们与老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哪些观点上的差异,我们都需要知道老人没有义务帮我们带孩子。

 

对待老人的付出,我们首先是感激!

 

其次是感激!

 

再次仍然是感激!

 

我们需要带着这份对老人的感激,与老人试着在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只是方法上各有区别。

 

有些时候,并不是老人不愿接受儿女的想法,而是儿女的交流方式让老人很受伤,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在儿女眼里全是错误。无论从感情上讲,还是从情理上讲,老人都很难接受。

 

先去称赞老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值得肯定的地方,再将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讲出来,虚心接受老人的指导。这样的交流或许能让老人心里更舒服一些。

 

即便是老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或者表面同意了,仍然改变不了习惯,但起码从意识上了解到了我们的想法,以后也会注意一些。


5

与老人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蒙蔽了我们发现长者智慧的眼睛。

 

有时候我们觉得老人带孩子的方式有很大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未必就是“真问题“。

 

童年时期的创伤、成长经历的家庭矛盾、父母与自己的隔阂,都可能成为我们接纳父母教育方式的障碍。

 

心理学上有一个学说,叫做晕轮效应”,它提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从而扩散得出整体印象,这会导致我们以偏概全地看待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我们觉得他好,我们容易认为他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好的。

 

如果我们觉得父母对待自己的教育方式就有问题,或者与父母的关系存在着隔阂,我们就容易认为父母带我们的孩子所用的教育方式也都是错的。

 

其实,如果我们多试着了解我们的父母,也许我们会发现更多他们身上闪现的智慧。当老人为我们带孩子,将这些智慧运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其实也是孩子的一种幸运。

 

先自己成人,再谈争取教育孩子的主导权。

 

有的父母无奈地表示:我很想回家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可是老人们总是各种不放手,连带孩子下趟楼都嘱咐半天。好像我根本就带不了孩子似的。

 

老人们能否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放权,其实有时也取决于我们争取主导权的决心,以及我们自己是否能让父母放心。

 

一些父母们虽然已经是二三十岁的人,但在心理上很多时候依然停留在孩子阶段。

 

他们与老人互动的时候,也经常表现出一些欠成熟的状态,这让老人们更加深信自己的孩子还没长大,自然也不会放心让孩子接手下一代的教育。

 

无论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还是为了履行家庭责任争取教育的主导权,我们都有必要让自己心理上未能成熟的部分接受磨炼,成长起来。

 

当我们不断主动地、坚定地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能够打理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生活,我想老人们也能更多时候接纳我们的建议。

 

7

没有完美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尽力就好。

 

无论你的工作多忙,无论你的理由有多充分,身为父母承担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不想为此承担责任,不如不生孩子。

 

如果我们发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老人的意见与我们相左,即便是付出努力双方也难以达到共识。那么,我们可以尽我们的力量多陪伴孩子,来消减一些不良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影响。

 

可能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家庭环境。我们觉得老人这样对孩子不好,但换做我们自己带孩子的话,也许我们不会犯老人这样的错误,但难以避免地会去犯别的错误。

 

将孩子的全部问题归结于老人带,也许就等于我们放弃了我们能为孩子做到的那些事情,放弃了能够在孩子身边发挥的那些影响。

 

既然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环境,那么我们带着一份对老人感恩的情,尽自己所能做好孩子的父母,这就是我们孩子最大的福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