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苦一世 自立成家 | 大师系列:吴昌硕

 gudian386 2017-09-02

吴昌硕(1844-1927)

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

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

'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大画家任伯年曾为吴昌硕画像

这幅传世之作所呈现的“寒酸相”

是吴昌硕真实的人生写照

他还用“酸寒尉”自喻

这位酸寒尉仕途上从未有过任何风光

却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长卷开笔

而结束了一个时代

吴昌硕自幼好石

14岁就开始治印“与印不一日离”

他为自己取号“苦铁”

吴昌硕从刻石治印始,一生以石自喻

他的印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

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厚朴

往往在不经意中见功力

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撑旗领路,社会影响广远

1860年吴昌硕与章夫人定亲

不久,太平军与清军在安吉彰吴一带交战

两人来不及结婚,吴昌硕与父亲逃难离乡

两年后吴昌硕归乡才知

章夫人死于饥病草草埋于庭前桂花树下

半个世纪之后

寓居苏州吴昌硕梦见其原配章夫人

感慨万分

刻了“明月前身”这方印

并在印侧刻下章夫人背影

又在另一侧刻下“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

寄托对章夫人的思念之情

经常在其梅花图上钤用

“苦铁道人梅知己”

吴昌硕一生以古雅清冷的梅花

和朴拙粗粝的石头为标志性意向

吴昌硕的梅花 冷艳 浑穆

他喜欢表现老梅

铮铮铁骨与清香欲放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

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有一种唤春归来

挣破冬的牢笼的感觉

吴昌硕一生留下2500多首诗

都是其人生的写照和艺术的思考

38岁那年重阳节

客居苏州生活清贫的吴昌硕作诗感慨

诗篇以傲兀奇崛古朴隽永见长

纯用白描手法,活泼自然,接近口语

具有明丽俊逸的特点

而在吴昌硕的诗中

梅花和石头仍是典型的意向

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

颇有浪漫主义气息

吴昌硕毕生临池挥毫,精研碑版

儿时家贫,就蘸清水在青石板上临写

43岁那年,与好友同游苏州虎丘

得赠石鼓文精拓本

吴昌硕如获至宝

此后半生每日临石鼓不辍

且“临气不临形”

“强抱石鼓”超前贤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60岁后所书尤精

圆熟精悍,刚柔并济、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脱去窠臼超越了清代帖学、碑学的樊篱

吴昌硕40岁时,拜海派名家任伯年为师,

任伯年让吴昌硕画几笔看看,

很少有画的吴昌硕刚画了几笔,

任伯年说你已经超过我了。

吴昌硕45岁时

还去向任伯年请教绘画技法,

任伯年对吴昌硕说:你的书法功底深厚

你不妨以篆书的笔法画花卉,

用草书的笔法画枝干,

“变化贯通,不难其奥诀也”

吴昌硕画竹富有变化,寄托感情

画菊浓淡相间,层次分明

画牡丹花开烂漫,生气蓬勃

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

菜蔬果品也一一入画

极富生活气息

画中的花卉虫草 是活的生命的气韵

流淌着浑厚有力的神采

他说:“老缶画气不画形”

诗书画印熔为一炉

对于近世花鸟画有很大的影响

身处动荡的年代

却彰显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真正成为画坛领袖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以仕途为正道的传统文人前路茫茫

他来到上海

成为靠卖字画为生的职业画家

1912年他开始使用吴昌硕这个名字

并在69岁之后叫响

虽已是古稀之年,

但正是在上海,

他才真正成了吴昌硕

他酸寒一生

但他的书画从来不酸寒

再艰难困顿

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

他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

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

被誉为“古雅美”

他的画一反旧文人士大夫纤弱、空灵的画风。

饱满向上,一派磅礴气象。

吴昌硕的绘画透出雄强豪放之气

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近现代史上

浓墨重彩地写下文化自强的精神品格

他的画风吻合了大众的审美和精神向往

1914年吴昌硕办篆印书画展,

这是中国传统书画最早的个展,

晚年他已誉满画坛

上世纪90年代

年轻画家俞晓夫

画“我,轻轻地敲门”

画中的四个人物依次是

吴昌硕、浦华、虚谷、任伯年

对早已作古的海派画家表达了虔诚和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