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乃伊”主题的展览,司空见惯的方法论,是整个“上兵伐谋”的套路:把握人类的猎奇心理,埃及神秘氛围大肆渲染下,法老的故事娓娓道来…… 香港科学馆,不走寻常路,给这种惯性思维,拉了个手刹。《永生传说——透视古埃及文明》展览,就像给观众配上一幅穿越眼镜,利用科学的视角,透析历史,审视着古埃及的人情世故。
展览扫描
永生传说——透视古代埃及文明
大英博物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香港科学馆 (香港九龙尖沙咀东部科学馆道二号 i)
2017年6月2日—10月18日
展出六具距今已3000-1800年的木乃伊,辅以200多件文物,揭开古代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核心看点在于利用现代科技,通过人体扫描技术,结合相关数码影像,深入探究六具木乃伊主人的饮食、健康状况,以及木乃伊制作过程和宗教习俗。
不计前言和后记,展览的内容结构,是根据木乃伊各自的身份,划为六大部分。
展厅内的空间,以墨绿、灰绿、深蓝、深红搭配金色装饰进行区隔,昏暗环境与强烈灯光的反差对比,营造出观展的神秘氛围。 为配合科技和现代感展览调性,除标题外,展览中文字体选用蒙纳繁黑体,英文则使用了全球流行字体Helvetica(对字体感兴趣的同好,可上网搜索此字体的纪录片)。 为便于观众阅读,段落每行25-30个字。行间距与字体高度比例控制在1:1至0.5:1之间。 由于随身携尺的习惯,所以各级文字大小也纳入审视对象。 观展体验 为免人多拥挤,我机智地选择了前后不靠的周三去看展,过关发现,赴港人数挺少,颇为自得。 果然良辰吉日!一到科学馆广场,人烟稀少,各项主题环境布置,立刻将我带入埃及氛围中。 小确幸像突突滴马达,加速度直奔展馆入口。而长长队伍让马达骤停:眼前人头攒动。 入口提示:每周三,30港币的临展票价降至10港币(折合人民币8元),常设展览免费…… 按人流算,排队买票约需半小时,但深港两地博物馆达人如我,无需召唤神龙,只需拉风地亮出免排队神器:博物馆通行证(50港币一张,一年内香港各大博物馆免费参观),就一骑绝尘,直接入场。 特此说明:此卡办理手续便捷,无需身份证、户口本等各种相关证明,填写姓名、手机号码、邮箱地址后,付款,取卡。
此前就有过总结:善于利用影像,是香港各博物馆展览的特色。这也是信息传播的与时俱进,定向聚焦着观众的目光,展览因此也更生动。 展厅入口,主办方毫不吝惜空间,巨大的投影墙吸引观众驻足。5分钟时长的视频,不仅让观众提前了解展览相关背景知识,还另有妙用:控制人流量,使观众间歇性进入下个展厅,有效调整每个空间的人数。 展厅内的六个部分,同样设置了影像区域,除木乃伊基本信息外,还增加了木乃伊三维扫描的影像资料,使观众更清晰了解木乃伊的内部结构,强化了展览的科技属性。 视频与体验相结合,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观众只要滑动感应器,画面即可逐层显示出木乃伊从裹尸布到内部骨骼的图像信息。 文物展览,而在香港科学馆展出,盖因其“透视古代埃及文明”的科技性。 展览结束时,展出这样的科技产品点题,既是实至名归,也属画龙点睛。
当我们还把展览所延伸的着眼点,聚焦在文创产品时,香港的同行,更重视展后的体验活动。当然,展览都还有文创产品的销售,只是侧重点,已不同。
无论财力精力的投入,还是活动策划的多样性,香港博物馆在展览互动体验方面,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与操作系统,这种形式,就像内陆博物馆社教活动的系统化、常态化。
就行业属性选边站队,与展后销售文创产品相比,我为香港博物馆的做法点赞:在知识普及角度看,展览体验的系统化,显然比销售文创更具价值和意义。
前期的《德侬馆长的超时空藏宝阁》,重点在进行概念整合的体验空间;本次《永生传说——透视古埃及文明》的展后体验,则是以埃及文化为背景,各种单项活动为单元构成。
行文至此,已近结尾,然而此次观展所获启迪意犹未尽,仿佛一场脑力风暴激发的联翩创想,引发出下文的思考,愿与同行分享共勉。 展品陈列 记得曾有实习生对我说,展览中展品陈列很简单:依据展陈方案的逻辑顺序和主次关系,在保证展品安全的前提下,将展品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原则而言,他说的对,也匹配“先做对,再做好”的职业阶段。 从“对”到“好”的距离,其实就是美的展示。“美的展示”是以服务观众视觉为前提,以展览调性为依据,使陈列变得更生动,让展示变得有情绪。
大与小、密与疏、近与远、高与低、多与少、直与曲……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构成了美的单元;连续地、有节奏规律的变化,让美得以延伸。美的展示,就是协调展品之间对比和规律变化的技巧。
展览的展线由多个陈列组合构成,每个陈列组含一件或多件展品。展陈内容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观展的情绪调动,展品陈列则是依据展览的情绪规划,协调组别和展品之间的变化与对比。 例如: a\展览内容是并列关系,各部分的展品陈列变化与对比,从舒缓到激烈。 b\展览内容为递进关系,陈列变化与对比需要经历舒缓、激烈再到舒缓的过程,对比与变化激烈的部分,应该是展览的核心部分。
多件展品,归在同一组别陈列,据此展品形态,则有两种陈列思路。 a\形态相同。展品之间保持相似性,如果这组陈列调性舒缓,可进行有序陈列;如调性活跃,则需要进行有变化的陈列。 b\形态不同。展品之间形体、材质等差别大,展品间已经形成了强烈对比,则需要根据对该组的调性定位,通过有序陈列来弱化对比,或者通过对疏密、前后、高低的处理,来强调对比。
根据以上,我们再度审视本次展览的陈列效果,相信大家会收获更多。 有细节值得关注,多处展品台面成倒梯字形,和基台之间产生了间隙。此种方式处理,避免了展示空间内的拥堵感,使陈列效果更加轻盈、透气。 脑海中浮现两个展览的陈列,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南京博物院的《古代江苏文明展》;大同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魏都平城》。
美,向来见仁见智;展陈之美,也并无固定的标准。 展陈的美,体现布展者对美学规律的解读。审美眼光的提升、对美感的感悟,可谓学无止境。有志于“美”,就让我们共同勤为径,苦做舟吧。 分享 是暖暖的正能量 关注 则是激励的皮鞭 我们渴望 被你 温暖地 抽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