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经济专题:“大锅饭”与“小锅菜”利弊谈

 浪子背包客 2017-09-02

“大锅饭”这个概念近几年已经不大提了,可在1980年代,一度成了负面流行语,广为批判。

可现在回头在看看,这“大锅饭”其实我们还没理解透,或者说理解的角度有点争议。

当年强调“大锅饭”的负面,重点针对的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更针对背后的计划经济。

有关资料及文学作品显示,在某个特殊时期,“大锅饭”是这种形象:

在农村,实行集体土地、集体劳动、“打工分”统计劳动量决定最终分配的经济形式。管理人员为了省事而平均打工分,而有的懒汉就故意少干、多吃,能干的一看就怒了,也就不愿意干,效率就下来了。

也有的“打工分”更加超过了平均主义的框框,采取任人唯亲的打分法,更加激起了矛盾。

在城市,大家都等着国家下任务,没任务就挺着。发工资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同级同工龄),几乎成了混年头。

在党政机关,人浮于事、混日子、效率低下的情况很严重反正也是铁饭碗。“一张报纸一杯茶混一天”的情况常常登上媒体的讽刺版。

好像很负面,很不正常,很落后,是吗?实际上1980年代的媒体(代表官方态度)也的确是这么表达的,相当程度上把经济落后、市场物资匮乏都归咎于那个“大锅饭”。

此后实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前面的计划经济,而代之国家调控加市场调控并行的经济形式,允许个人参与许多行业以“调动活力”。具体效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

从学术的角度,不好片面的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要辩证科学的思考,既要指向性分析,也要互相比较。

指向性分析“大锅饭”:所谓“大锅饭”本身,最早是建立在早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生产资料共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之上的。

理论上分析,早期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算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制度。它除掉了旧社会不平等的,权力、暴力色彩浓重的私有制分配制度,严重打击了封建剥削压迫,代之以公有制,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

生产资料公有本身没有问题。“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从表面看也没有问题,是积极合理的分配形式。

计划经济更有“集约化”的优点,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可后来这种经济形式为什么“没搞好”呢?

前面已经看到,“各尽所能”实际上没实现,因为城市没得到那么多任务,特别是创新性任务不足,即使有那么多任务也难以刺激起足够的工作欲望,还有田间地头出现了懒汉--按照非正式的官方说法,有“觉悟”的问题。

但是必须看到,官僚机构的僵化是管理问题,是人的问题,不应该由制度买单。
​    之所以“不愿尽力”,跟“按劳分配”的变形实施大有关联。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太容易激发惰性。所谓觉悟,也的确是客观存在。

明显,“按劳分配”的变形实施是明显的管理问题。除了体制上的漏洞,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人员素质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

对于“干好的”不给人家足够鼓励,对懒汉低素质也没有惩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懒惰的作用,人为制造不公平,如此管理行为就是失职。为什么会如此?一个是图省事,一个是“片面维稳”心理在作怪。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分配原则并未要求平均主义,所以把这个片面的归咎于制度并不公平。

实际上制度本身并没有明显问题,而是实施过程出了问题,部分是环境问题,大部分是人的问题。随意推翻所有并不科学、也不公平。

正所谓“饭不好吃找厨师”。大锅有大锅的用法,小锅有小锅的优势。铁锅无罪,利用它的人才应负担主要责任。

早年的计划经济,的确存在缺点,那就是灵活性不够,或者说“计划”中并未包括“灵活反应”的内容,其中人的因素更把这个缺点放大了。但这并不是说,计划经济一无是处。

早年的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是按照需求安排社会生产,固然不够灵活,但是它对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有其积极意义。

比如在当时,多少人吃多少粮食、吃多少菜,这些食品卖多少钱、利润几何、损耗预计等等都是政府计划确定下来的,保证百姓能以低廉的价格拿到这些,无疑是一种稳定、一种基本公平。

的确,烂茄子破辣椒不好看还浪费、米面发黑不好看,但那主要是加工计划或储运不善的问题,是技术性问题或管理问题,并非不可解决。

比如在当时,多少人住多少房子、房子卖(租)多少钱这同样是政府定下来的,有力保证了大部分百姓能以较低的代价住上房,满足了生存底线。至于后来房子不够住,那是计划没做好,或人口流动没控制住,可能还涉及一些不公平分配的问题,同样是管理问题而不是策略问题。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不好一棍子打死。

不管怎么说,中国市场经济已经走上了轨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灵活分配”渐渐代替了所谓的平均主义。

平心而论,当今的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首先就是这种体制的确有力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满足市场需求,结果就是市场上商品极大丰富,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需求,同时某种程度上社会和国家的实力在增强。

具体说来,就是“市场上有钱什么都买得到”!国家也有了钱造大军舰买导弹什么的,比起以前商品匮乏经济萎靡的年代,的确是个进步。

但是也必须看到,如今的中华市场经济还很幼稚。有学者称其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特点为相对的无序,这个不能说没有道理。

不得不提及,某些领域的确自由过头了。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正常运作、对大众的正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与市场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

比如,银行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己决定贷款给谁,贷款目的就是牟利,很少社会效益考量-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投机经济的作用。

比如,房地产商自己有权力贷款盖房,盖多少、卖多少钱也相当自由,于是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一面房价高烧不退、一面商品房大量积压的怪现象。老百姓要么接受住房紧张,要么接受高价买房,如此与人民大众的切实需要显然背道而驰。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民更富裕、更方便、更健康、更幸福,难道不是?

比如,食品市场已经完全对私营开放,代价就是食品安全风险急剧增高,而且价格常常剧烈上涨。涉及整个产业的“毒奶粉”事件余波未平,“蒜你狠、豆你玩”频频上演,这其中有多少企业受益?有多少老板受益?受损的却是百姓利益。

一边是稀烂贱较放心的烂茄子破辣椒,另一边是琳琅满目却高价且不大放心的精品副食,如此真有些左右为难了。

比如,医疗方面,事实上即使有医疗保险,相关的费用绝大部分仍然是个人出(企业缴费其实也是个人份额),而市场化运作的医疗机构理所应当地希望病人更多消费!还有,没有医疗保险的怎么办?

比如,股票市场的火爆造就了一大批富翁,于是相关的投机与急功近利气氛愈加浓厚。产业层面,肯踏踏实实投入生产、创新的越来越少,企图通过投机炒作一夜暴富的越来越多。这种气氛扩散开来,某种程度上导致经济病态。

比如教育产业化(例子太多,在此并不一一赘述。)

更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并没有真正富起来啊!市场经济的成果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个中不乏一些“丛林法则”的受益者,有的甚至涉及腐败。

流行语:有钱什么都买得到,问题是没钱!

大众没有富裕,社会和国家的富裕便没有实在意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消费”也就唱不起高调,市场经济本身也就没法正常发展。

投资驱动?再投资,也得有人消费才行。

与此同时,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某种程度上表现得 “短期化和无所适从”,一方面在许多不必要的领域加强或鼓励垄断,另一方在“必要时”却表现得过于软弱和放任。

比如,国企的垄断问题。从“五大银行”、“三桶油”到“三家电信”、国家电网,到对盐业、烟草业的国营,比比皆是,明显是计划经济的轮廓,却又以半个市场企业的脚步运行,衍生出许多问题。

垄断必然导致价格升高、服务品质下降,这是经济负面铁律,例子无数。更何况国企和权力部门关系太紧密,监管和自我改进缺乏基本动力。

以国企大赚、权力大赚为代价让大众利益遭到损失,也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竞争、干扰市场活力,明显不合适。

更古怪的是,民营资本大量涉入的一些领域也出现了垄断,甚至是互联网这样的新兴产业,店大欺客的事情屡屡出现。
​    举个例子,致命网购平台“*宝”曾经深陷假冒伪劣丑闻而且屡教不改,但是仍然得到国家扶持并占有事实垄断地位。

再比如,关系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些产业屡屡出问题,国家在这方面进行的调控表现得太软弱。食品、住房、就业意见很大却长期得不到强有力的治理。

许多领域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此只得频频采用“短期化、个人化”的管理、调控方式,如此效果有限、风险不小,甚至给有些人不正当利用。

关系维稳大局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贫富悬殊”问题。

贫富分化历来是世界性的不稳定因素。在我国,市场经济中靠“灵活分配”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相当程度上并未认真履行“先富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而是沉迷于个人的奢靡和进一步发财,甚至向海外转移资产。

如此为市场经济付出辛苦和代价的大众自然会不满,导致社会上矛盾积压、不稳定性增加。当其中涉及了一些腐败因素,更加如“火上浇油”一般。

乱象丛生,是现实。那么,我们要不要否认市场经济呢?

当然不用。市场经济有缺点、也有优点,不应当“一棍子打死”。

事实表明,计划经济并不完美、有弱项,市场经济同样。顽固地执着于一种模式是僵化的、不切合实际的。

接下来的中华社会经济模式,有必要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引入计划经济的一些优势,基本保障与灵活市场并重。

计划经济和计划调控的主要角色是在市场经济中扮演“定海神针”的作用,提供适当的稳定性,而不是全覆盖全控制。

在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基本需求方面,应采取计划经济思维和手段为主,市场经济并重的形式。先保证最基本的“米袋子、菜篮子”(基本生活)再说其它。

具体一点举例,粮食种植多少、进口多少,笼统地仍应该是国家计划控制,留出的市场空间是为了市场膨胀的需求,而不是最基本需求。

基本食品以外,盐、水、教育、医疗、基本公共交通等基本商品及服务同样应该如此。

为了保证大众基本需求,国企的主导性有必要,但是绝不应该以从百姓腰包大量盈利为目的,而应该以服务大众为主流目的,维持微利即可。

铁路、军工等不得已带有浓重计划经济特点的领域,必须提升管理水平和力度,把毫无原则底线的“平均主义”和“小圈子文化”淘汰掉不是为了片面迎合市场,而是提高效率、塑造公平。

就业,是关系人民利益的一大块,同样应该纳入计划,而不是放任自流。

最基本的需求之外,市场经济就可以大展身手了。当然,根据其重要程度和必要性,国家采取必要的调控,其中计划经济的一些手法仍有用武之地。

当然,该调控的时候调控,不该调控的,就不用调控或减少调控,而且要高度重视调控的灵活性解决明显的错误,避免大风险,而不是随时教每个人怎么做,更不能搭船搞私利。这方面要求当局有关人员具备较高的执政水平和责任意识。

比如能源价格,适当调控就可以了。滥搞国家定价,过度地干涉市场,是违背市场规律的,某种程度上是制造僵化和混乱,也会加重百姓负担。

比如电信方面,大可以开放市场,由市场来优胜劣汰,促进降低价格、提高服务品质。其中国企可成为“正面引领者”,而不是“规则制定者”。在这种模式下,国企的经营模式同样会受到市场压力影响,有利于自我提高。

比如互联网,多几家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其实并不那么危险。网购、社交软件和网络游戏更加如此。大可以让他们放手去做,自由竞争,只要不出大格就可以。

各有各的市场融资渠道,理应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化是权力、也是义务、

创新科技同样如此,自由的市场有利于他们获得自由前进的动力。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权力机关的监管很关键,不论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吸收计划经济崩溃的教训,只要符合正面主流道理,当局监管不应太软弱,不管是对国企还是外企或私企。公义是底线,社会效益应优先考虑,无底线反公德、歪门邪道、违法乱纪一律扫入垃圾堆,不能滥用改革当借口包容一切。

 

 

 ---个人原创,引用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浪子背包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