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
也叫《慈恩寺圣教序》,藏于西安慈恩寺,即大雁塔。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唐太宗撰文,唐高宗时代刻石,但有两块内容一样的碑,这是什么原因呢?

雁塔圣教序中的“修正线”
日本大正时期的书法家田井天来(1872—1939)发现,《雁塔圣教序》的字许多笔画有多次修补的现象。随后,荒金大琳与荒金治父子为研究《雁塔圣教序》,三次去西安大雁塔进行拍照,回来后把照片放大就发现共有821个字,修正的566个字, 修正处达1492处。
这一现象与历史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即褚遂良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因为太宗喜欢行书而多用了行书笔画。太宗去世时,定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为顾命大臣,这两位反对武则天干政。唐高宗和武则天非常不满。随后,长孙被赐死,褚遂良被贬谪。王羲之著名的行书名迹《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东晋永和九年)。由于353年也是癸丑年,唐高宗决定在同为癸丑年的654年(永徽四年),以建《圣教序碑》的方式来纪念。653年(永徽三年),唐高宗招褚遂良回京后重新书写建碑。
回到长安的褚遂良心情不佳,多次书写都不如第一次写的效果。最后不得不用以前写的稿子来修正文字。除了“太宗”、“永徽”等贞观年间不存在的词重新书写以外,进行大规模的补笔修正。修正的特点就是从行书笔画改成楷书笔画。
后人临习千年的字帖竟孕育着诸多谜团,这些发现是前所未有的,将带来更多新的启发与思考。
唐楷先驱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在书写此碑时他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