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20g,麦冬12g,五味子5g,生 黄芪30g,生地 12g, 金银花 20g, 连翘 12g,丹参 12g,郁金 10g,炙甘草 6g 党参、 麦冬、五味子、生黄芪、生地益气养阴;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丹参、 郁金活血化瘀,炙甘草补心益气,调和诸药。本方中含 《 内外伤辨惑论》中之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 太平惠民 合剂局方》中之黄芪六一汤(黄芪、甘草) 以 及 《 医宗金鉴》中之生 脉保元汤(生脉散加黄芪、甘草) , 诸药合用, 共司益气养阴、 清热解毒之功效。 叶天士:“温 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温热毒邪由 鼻咽或卫表而入,肺卫不宣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咽痛咳嗽等症;热毒不解,逆传心包而见胸闷、心痛; 热毒犯心,损伤心气,烧灼心阴而致心气 虚弱, 心阴不足,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脉律不整; 若病久不愈,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尿少水肿、心悸喘促等症。饮食不洁,湿毒之邪由口 而 入,蕴结肠胃, 表现为发热、腹痛、泄泻、恶心呕吐、疲倦乏力等症; 湿毒之邪上犯于心, 表现为心悸气短, 胸闷心痛, 脉律不整,热毒损气伤阴,而见气阴两虚之证; 病久不愈亦可有阴阳两虚的见证, 极少数还可引 起心阳 暴脱而死亡。 养心汤:黄芪 15~30g,茯苓15~20g,茯神 15~20g,当归15~20g,白芍10~15g,炙甘草5~10g,法半夏10~15g, 柏子仁10~20g, 酸枣仁10 ~20g,远志10~20g,人参10~15g,肉 桂5~10g,外感加双花10~20g、 连翘15~10g,胸闷加合欢 皮 10~20g、 郁金 15~20g,病毒性心肌炎气虚痰血郁阻型。 益 心汤:金银花 15g, 蒲公英 30g, 黄芪30g,太子参 25g, 麦门 冬 25g,五味子 15g,丹参25g,红花 15g,生 地黄 30g,炙甘草 15g。 愈心汤:黄芪15g,太子参 12g, 麦门 冬14g,五味子6g, 女贞子12g, 早莲草 12g, 佛手12g,丹参 25g, 葛根 15g, 川芍 12g, 急 性发作期加苏 梗6g、 瓜蒌 皮 12g、银花12g、 连翘12g、黄芩10g, 蒲公英15g;缓解恢复期加云 苓 12g、白 术 10g、山 茱萸 12g、当归 6g、枸杞子 15g 。 补心解毒汤:黄芪30g、太子参 30g,麦冬 15g、 五味子10g,银花 30g、 板蓝根 20g,蒲公英 10g、 苦参 15g、丹参 30g、甘草10g. 加减: 初期有表证者加荆芥、大青叶; 痰湿偏盛者加半夏、薤白; 胸闷者加郁金、枳壳; 阳虚者用红参易太子参; 心动过缓者加附子、细辛。 益气宁心汤:茵陈、麦冬、五味子各10g, 黄芩、黄芪、 丹参、赤芍、 虎杖、 玄参各 12g,党参 15g。偏气虚者加重党参、黄芪 用量;偏阴 虚者加重麦冬、五味子、玄参用量;热毒偏盛者加银花、 连翘 各 10g, 形寒肢冷者加干姜 10g;胸痞欲呕者加姜半夏 12g;伴心律失常者加桑寄生 12g;失眠多梦善惊者加生龙齿(先煎) 、生枣仁各 12g。 心 肌炎 康复汤:人参10g 、黄芪10 g、生 地 10g,龙眼肉 10g,连翘20g、大青叶20g、丹参20g、炙甘草10g、 桂枝 10g,崔氏等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为外感风热 邪毒,入里内 舍于心,心脉痹阻,损伤心之气阴 或挟痰浊瘀热,出现心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 参黄汤:太子参、丹参各20g,黄芪30g, 黄连6g,黄精、酸枣仁、法半夏、 瓜蒌 皮、 连翘各 10g, 苦参15g,甘草4g。 张氏本病急 性期用清热 解毒, 宜 肺清 心法, 用 解毒清 心饮加减(板蓝 根、 大青叶、 银花、 连翘各 20g, 薄荷、 竹叶、 桔梗、 枇杷叶、牛蒡子、 麦 冬、 柏子 仁 各 15g, 甘草 10g )。 钱氏根据病 毒性心 肌炎的 发病情况 , 对初期治以辛 凉解毒, 调和营 卫,药 选 : 板蓝根、 连翘、丹参各 15g,贯众、柴胡、黄芩、茯苓、 桔梗、 麦冬、五味子、红参、 生 地 各10 g, 红 花 、 甘 草 各6 g。 中期治以 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方拟生 脉散加味: 红参、五味子、 白 术、茯苓、 枣仁各 10 g,麦冬、炙甘草、丹参、生 地黄、 黄芪 各 15g,红 花 6g。 本病恢复期 或迁延期,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方用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 丹参各 20g,红参、 麦门冬、 五味 子、 柴胡、 生 地黄、 桃仁、 枳壳、 赤 芍、 桔 梗、 川芎、 红 花 各15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