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这位配乐大师,另类战争片《敦刻尔克》就不够完整

 anakin585 2017-09-03

来源:影艺独舌


今日,诺兰大神的《敦刻尔克》终于在内陆上映。在这部大体量、史诗级的巨作里,诺兰展示了战争片的另类拍法。

撕下“烧脑”标签的诺兰,首次转向改编于真实事件的“写实”风格,便独辟战争片蹊径。不仅体现在他选用70mm胶片规格的摄制,使得影片以真实质感呈现。对于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段历史,影片客观、冷静的英伦范儿,也时刻将观众置于真实化的清醒认知里。

无论是大远景展示战争场面,还是小空间表现人性挣扎,紧张、惶恐的窒息感一直笼罩着全片。影片不落俗套之处在于,比起许多战争片为了煽情而“尬煽”,《敦刻尔克》并未涵盖爱情纠葛与亲情牵挂,而是每一秒都在“沉浸式”的战争体验中,不多留一处废篇闲笔。

但并不代表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冰冷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配乐,作为神助攻,当镜头语言的铺垫尚满时,配乐在其身后轻轻一推,将情绪的小高潮掀起一股浪花。妙在,即便是情绪顶点,也并不等同于在心中摇旗呐喊的激烈亢奋,而是诺兰在映后现场所说的刚刚好的“饱满”。

出字幕时,小编特意留心了配乐,果然,又是那个熟悉的名字 —— 汉斯·季默(Hans Zimmer)。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小编还是忍不住想谈一谈这位大师级人物。

汉斯·季默

从《蝙蝠侠》到《敦刻尔克》,好莱坞配乐教父对“交响乐团 电音合成”偏爱有加

作为好莱坞教父级别配乐师,不少好莱坞大片都以有汉斯·季默的配乐加持为荣。这位银幕背后的大师,曾与郎霍华德、戈尔维宾斯基、吴宇森等知名导演有过合作。

从2005年《蝙蝠侠·侠影之谜》起至今,汉斯·季默与克里斯托夫·诺兰经历了长达12年的合作。随着《盗梦空间》《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上映,不少观众将他们的创作结合称为“天作之合”。在《敦刻尔克》中,汉斯·季默的个人风格也一如既往地鲜明。

诺兰与汉斯·季默

在这场敦刻尔克大撤退中,配乐之一的《Supermarine》以四个十六分音符这样的紧密节奏型为基调,充分运用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重音效果,推动音乐进程,加上电声合成的音色,形成了严肃而有条不紊的音响效果,赋予情绪升华以动力及仪式感。所以,当你觉得压抑、低沉,那是配乐带来的正常生理反应。

在《We Need The Army Back》中,汉斯·季默选用音色低沉的大号渲染阴沉的气氛背景,尖锐的提琴乐队和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体的音乐基调得到提升,再由提琴乐队无缝隙转铜管组。在无缝转接的过程里,发生了值得寻味的细微转换,小提琴运用了不和谐音,营造出小心翼翼之感,号声音量的渐强使其音色由尖锐刺耳变得明亮,压住了小提琴的势头,随即戛然而止,带来无尽遐想意味。铜管组的大小号和声使音响效果加强,正如同诺兰之前对影片的诉求,“更像是惊悚战争片而非历史片”。可以看出,“交响乐团 电声合成”的基本配置,依旧是汉斯·季默的偏爱。

当士兵受困于敦刻尔克,亟待救助,看到了海面上隐约出现的民用船只,颤抖着说出“home(祖国)”时,《home》主题曲的响起,将影片不可以营造的情绪推向了一个适度的顶点。

诺兰的很多片子都靠镜头语言铺垫,配乐辅攻,既没有刻意抒情的嫌疑,又力道适中,恰到好处。《敦刻尔克》里,汉斯·季默的配乐便是锦上添花,在凝固的冷空气里屏住呼吸,接受命运的安排。

汉斯·季默是何许人也?

越来越多好莱坞大片将汉斯·季默的配乐视为“标配”。实际上,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汉斯·季默曾是好莱坞的“外来户”。

早期,汉斯·季默曾为一名替他人的音乐作品做合成混音的工程师。开始自行创作后,由起初为广告片作曲,至尝试电影配乐的领域,汉斯·季默在斯坦利·梅尔斯的启示与扶持下逐步开拓电子音乐与交响乐结合的想法。

凭借着对多种配乐类型的尝试,以及对乐器的大胆融合运用,汉斯·季默逐步在好莱坞站稳脚跟。作为近些年来崛起与成长速度惊人的配乐家,他遍及欧洲的成长足迹使他创作中表现出多元化混搭的倾向。

《敦刻尔克》拍摄现场

1986年,《末代皇帝》的中《分离世界》的配乐尝试使汉斯季默被好莱坞音乐人注意到,自此受邀为《雨人》配乐。如果说《雨人》让汉斯·季默崭露头角,那么真正让他闻名全球的,是1995年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获得者的迪斯尼动画电影《狮子王》。汉斯·季默凭借此片在好莱坞声名鹊起。

资料来源:豆瓣

多年来,汉斯·季默之所以能在多类型影片配乐中发挥得游刃有余,在于他懂得审时度势、灵活自如的变换风格。除了坚实的专业音乐素养,他还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听众心理学,在迎合听众原始听觉习惯的同时,融入新的突破之处。

纵观好莱坞系列电影,有丧尸满城的《生化危机》系列,有奇思异想的汽车人《变形金刚》系列,还有秒速飞车的《速度与激情》系列,但其中最独特的当属海盗题材的《加勒比海盗》系列。

《加勒比海盗》

《加勒比海盗》系列的标志性事物不仅在于欧化的服装与社会背景,它脍炙人口的“主题音乐”同样揽获了大众的喜爱,并迅速掀起一股“海盗风”的热潮。汉斯·季默为《加勒比海盗》系列所创作的曲目,大多运用管弦乐队,通过节奏的张弛,来控制乐曲的调速与之带来的情绪渲染变化,延长情节的生命力。这种典型的好莱坞英雄主义风格的作曲,在听觉上还原了影片“海上”的背景画面,类似的视听结合为铸就影片海盗风格发挥了极大作用。

之后的配乐作品中,汉斯·季默基本都遵循“交响乐团 电声合成”的“标配”基础,时而增加其他元素,为影片打造个别特色。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听他为不同影片配乐时,明知曲目都不一样,却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风格稳固的利与弊

创作类型的多样化使汉斯·季默在乐器的搭配选取组合上愈加大胆,坚实的功底使其在应用实践方面成熟稳重。同时,无数提名及获奖也证明他在高产的同时保质保量。

在驾驭不同种类的音乐方面,深厚的功力显示出他巧妙灵活的融会贯通和超乎常人的才能。他给世人的震撼与惊喜,源自他敢于打破常规、突破自我,在本土化、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型器乐的融合。无数经典电影由于他的配乐而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在传统器乐的庄重主流与电子合成器的先锋时尚的混搭风里,在交响乐团与电音合成的“标配”里,汉斯·季默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不过,自从他的音乐向商业化靠拢,自成一体的风格使人们在他的新作品也会感知到熟悉的味道,但这一点对于求新、多变的汉斯·季默来说,一度成为他的苦恼。当小编听到《敦刻尔克》配乐时,会不由自主地对创作者产生猜测,继而在字幕里得到证实。

如果非要说他配乐有什么缺点,那便是如同好莱坞大片套路一样:工业流水线流程明显、商业化严重、注重视听奇观。优点便是沿用至今依然屡试不爽,即便换汤不换药,票房与口碑也可双赢。或许说,“同质化”对汉斯·季默的作品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在小编看来,电影的情节与演员的表现给予一部影片完整的躯壳,配乐则赋予其灵魂。在交响乐团与电声合成的混搭风里,汉斯·季默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看《敦刻尔克》的同时,别忘了欣赏汉斯·季默为其量身打造的配乐。

即便有罐头音乐的嫌疑,但也是高级定制的汉斯·季默版。

【文/邓雅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