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 | 孔爱萍:“颠覆”的杜丽娘

 铭大大1300 2017-09-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编有话说:4月19日、20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团精华版《牡丹亭》上、下本,将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与观众见面。演出前夕,新华京昆曲社为大家专访了剧中杜丽娘的扮演者,孔爱萍老师。


孔爱萍,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门旦,师从张娴,张洵澎,张继青。1994年获全国首届昆剧青年演员文化交流演出兰花奖最佳表演奖;2002年因《牡丹亭》中“离魂”一折中的杜丽娘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昆曲表演艺术促进奖”;2009年因主演精华版《牡丹亭》之杜丽娘一角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78年进戏校学戏,到09年拿到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三十多年的光阴积淀,是如何把一个12岁小姑娘历练成一位优秀的昆剧表演艺术家的?孔爱萍塑造的杜丽娘,又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才能够穿越四百年历史时空,感染当代中国与世界?一切的答案,就让我们从这个午后拨通的电话开始寻觅。

  


专访孔爱萍:颠覆的杜丽娘


一、解读

   

“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是省昆精华版《牡丹亭》的特色,也紧扣了剧作家汤显祖的主题。”孔爱萍这样介绍苏省版《牡丹亭》与其他剧院《牡丹亭》的不同之处。


“我感觉到一代大师汤显祖塑造的杜丽娘这一人物,彰显了汤显祖异于前人的新思想。”孔爱萍认为,“杜丽娘的圆满结局不是作者偶然赋予的,而是人物本身积极争取的结果。她注定是时代的反叛者,自我的思辨者,幸福的渴求者,情感的追寻者。”


一个主动的杜丽娘?这会不会颠覆了我们心目中杜丽娘大家闺秀含蓄矜持的固有形象呢?别急,来听孔老师为我们慢慢梳理。


《游园》中,杜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青春觉醒了。面对父母老师编织的金丝鸟笼,她要不遗余力地冲破开去。在开门的一霎,她惊喜的感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青春的珍惜,在这里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寻梦》中,惜别了有情人,杜丽娘再次到花园中寻觅梦境,“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她在寻的,是心上人和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



《写真》中,“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鬓烟霭飘萧。”杜丽娘主动留下自己的容貌版遗书,为今后的相见预设机会。


《幽媾》中,此时杜丽娘已经死去,她完全释放了,在约会中主动表达对柳梦梅的爱情,“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翦烛临窗,西窗闲话。”


《冥判》中,杜丽娘面对胡判官,也询问自己的夫家是谁,再次探询自己对于幸福的实现几率。最终被判官许得“傍月依星将天地拜”,“那花间四友你差排”。


在孔爱萍的解读下,我们看到,随着剧情的发展,“当杜丽娘个人的幸福与传统的道德伦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她不是被动的感伤,自怨自艾,而是不惜以生命来对抗,换取美满生活。”


尽管舞台上杜丽娘的身段是柔美的,节奏是绵缓的,表达是含蓄的,但她骨子里透出的却是灵性、坚毅,是顽强生命的律动之美。这是一颗觉醒心灵的自我实现之路。


(图:俞振飞与张娴表演琴挑)

 

二、传承   


孔爱萍对杜丽娘的理解与塑造,使我感受到她思维的开阔性和其中蕴含的哲理性,她善于透过形式的表象,去挖掘掩藏在人物行为背后的真实情感。那么这种思考能力,是一种天生的悟性,还是后天的训练呢?


“可能我属于那种喜欢思考的小孩,但我的悟性、我的理解,其实也是老师从小教出来的。”孔爱萍坦言,“我非常幸运,先后得到张娴、张洵澎和张继青三位恩师的倾囊相授。”


1978年,孔爱萍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在这里遇到了她昆剧学习路上的开蒙老师——张娴。张娴是“传字辈”老先生周传瑛的夫人,从表演到教学,她把一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昆剧艺术。当年只有12岁的孔爱萍质朴、内秀,一看就是一块“闺门旦”的璞玉,张娴老师便从一招一式的基本功开始对她慢慢雕琢。孔爱萍说,“学戏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挨骂挨打”,这个慈母般的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


(图:左一为张娴 中间为周传瑛)


“南方黄梅天一直下雨的时候,她看到下午上课的孩子来到课堂无法集中精神,就先和孩子们聊聊天,并不急着排练”,孔爱萍回忆说,“她会根据你的情绪,调节你的心态,让你喜欢上她的课。不然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对被动的灌输产生抵触心理。”


像引导孩子们慢慢进入课堂状态一样,张娴循循善诱地带孩子们去感受昆曲的传统韵味。她教孔爱萍的开蒙戏里,孔爱萍扮演的是“杨贵妃”,配合人物特点,她会讲授古代音乐,古代文学,古人的生活与交往……张娴老师就如一习娴美的春风,在一个个婀娜传情的手眼身法步中,完成了对孔爱萍和其他孩子们的古典化育。


1981年,孔爱萍被派到上海戏校,跟张洵澎老师学戏。


“张洵澎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昆剧教育家。她在教我的时候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尤其是她注重变化,她会告诉我如果碰到什么情况,我的表演应该怎么变化,以及为什么这样变化。我感觉自己一下子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大观园。”


提到恩师张洵澎,孔爱萍说,“如果她单一地教,我不会是今天的我。她的丰富培养出我的主动性,让我觉得念白、唱词、身段等每一个细节都是一颗珍珠,它们大小、形状、光泽不尽相同,我必须经过自己精挑细选,才能把它穿成一串最美的珍珠项链。”



(图: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


张洵澎老师对待孔爱萍的基础训练是非常严格的,一个动作不到位就会让她反复做几十次。脚腕到脚跟,脚跟到腰部,腰部到头部,头部跟颈部跟眼睛,每一秒钟、每一个一二三四都必须协调,不协调就得重来。


对于学生的生活,张洵澎又是格外关爱的。在上海学戏,孔爱萍吃住都在老师家里。这是一种耳濡目染式的学习,她无时无刻不在和老师探讨着戏中的人物。


直到今天,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事、物,依然是师徒二人说戏的鲜活素材,恩师提醒着孔爱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永远不要停止思考。“不是在排练场把一个动作重复五十遍就成功了,如果不思考,动作会僵化的,那就还不如在床上想五十分钟。”孔爱萍也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技巧要天天练,脑子也不能不用。思想开花了,行动才会漂亮。如果没有思想,就赶紧去翻书,看看书上有什么药能解救自己的大脑。”



1985年,孔爱萍从戏校毕业,进入江苏省昆剧团。那一年,她19岁。她开始有了多次跟随著名昆剧艺术家张继青老师去国外演出的机会。张继青当时已斩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的昆曲清音唱响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女演员之一”。而她面对盛赞的恬淡和对艺术一丝不苟的严谨,深深感染了初登昆剧舞台的孔爱萍。


“她进后台的状态,她对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现在我再也没看到过。”孔爱萍记忆犹新,“张继青老师进入剧场之后,她的整个状态就已经开始塑造角色了。她不接受采访,讲话非常轻,而且绝对不讲跟戏无关的东西。”


孔爱萍的《牡丹亭·离魂》是张继青老师传授的。《离魂》一折更多是一种静态的表演,突出的是心灵的震撼与感动,这种变化,需要用声音的控制去展现。杜丽娘病重时候的声音,是一种内心独白,用低落的、沉厚的真声较多。而与母亲告白的时候,杜丽娘强打起精神,想留给妈妈一个做女儿的最完美的声音和时刻,所以后面那两段唱,声音基本上是稚嫩清晰,非常柔美,跟前面的病态截然不同。除了声音的性格塑造,张继青还特别重视音域的收放自如。她教给孔爱萍在不同的剧场、面对不同数量的观众,都需要对声音做不同的处理。


“张继青老师的表演代表和影响了江苏的昆曲风格。”孔爱萍说,“老师60多岁的时候还天天吊嗓子练功。她不是天天演出,但她天天为演出做准备,她对自己的表演、对舞台都是怀着一份崇敬之情的,从来没有一丝松懈。”


(图: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

   

回顾学艺之路,孔爱萍这样总结:“基本上35岁之前都是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在跟老师学。30岁到35岁,这五年才感觉在舞台上我能站住了,站到九龙口的时候是一种思想成熟带来的真正自信。”


三、展望

   

今天的孔爱萍已经成为江苏省昆剧院第三代演员中的佼佼者,对于昆剧未来的发展,她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


孔爱萍认为,昆剧发展既不可盲目求变,也不可墨守陈规,在传统素养的丰厚积累之上,要以现代审美观念对传统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双向选择。可以综合借鉴多种艺术门类,使之产生化学反应,创造一种融合后的突变。



“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每代老师传下来的风格,融入自己的血液之后,有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再继续传下去。”


经过自己的感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选择而做出的表演,既突破了自己,又启迪了观众,最终激活了角色。一代代昆剧表演艺术家们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深情感悟倾注在杜丽娘身上,为她不断输入新的时代血脉。


正如孔爱萍写下的,“昆剧艺术是丰富而多元化的,《牡丹亭》是丰富而多元化的,走进杜丽娘,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体验与感受。这里幽静与繁华共存,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在生生不息的现实流变中,生动展现那浸润着五千年古国文明、传统精神所幻化的艺术精髓,其特有的艺术风骨、情调和韵致将是永生的!”





作者:尚亚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