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在战国时期非常有名,他一生军功赫赫,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理所应当得到四大名将之首的殊荣。白起的大半生都随着秦昭王四处征战,秦国后来的统一无疑白起是有着巨大功劳的,但是,就算他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最终还是败在了秦昭王之手。 白起的后半生是非常凄苦的,老子曾说过:以杀人为乐的人是无法拥有天下的。而白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实就连白起自己内心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白起是一个非常有胆识的人,在长平之战中就深有体现,当时的白起想要一战结束与赵国的斗争,将赵国一举拿下。可不巧的是,粮草不够,白起便做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举动,他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 于是白起使诈,把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坑杀敌军四十万,这一事迹确实让人叹为观止。 白起带兵打仗数年,几乎是百战百胜,每次作战就只有一个目的:杀掉敌人,大获全胜。之后,信陵君为了救赵,只好用侯嬴计,窃得虎符,杀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过早灭亡。但是,经过这次与赵国的交手,白起对兵家思想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当秦昭王再次要求他攻打赵国时,白起毅然的选择了推脱。因为通过长平之战,白起思前想后,渐渐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并向秦昭王提出:秦赵一战赵国败得一塌涂地,之后并没有乘胜追击,于是,他们一定会整顿军姿有所防备,如果秦国近期再次向赵国发兵,最终胜算不大。 白起之言分析的非常恰当,可当时心高气傲的秦昭王并不把他的话当回事。白起拒绝了他,他就派其他的将士去攻打赵国,不出白起所料,赵国的确有所防备,秦国难以攻打。于是,秦昭王觉得这件事让他很没面子,随后找到白起,对他说:你当初可以用那么少的兵力战胜楚国韩国魏国,让他们对我们心生敬畏,那么,如今的赵国在长平之战是兵力已经损失的非常惨重,我现在再给你比赵国多几十倍的兵力,我们这么多人一定是可以打败赵国的,你愿意再去攻打赵国吗? 于是,白起对秦昭王说了这样一段话,他告诉秦昭王:赵国经过上次的长平战役损失非常惨重,于是,他们培养更多的精兵,所有人都是同心协力,就像越王勾践当时受落魄的情况,我觉得确实不能出兵攻赵,如今我的身体抱恙,恐怕无法答应大王您的请求了。 白起以生病为借口,想要劝阻劝秦昭王不要再有攻打赵国的心思,可是,固执的秦昭王偏偏不信邪,又增加兵力去攻打赵国,结果秦军惶惶而逃。白起无奈,这时他也不管不顾,挑衅的说到:秦王不听臣的意见,如今的结果您也见着了,怎么样?这时秦王发起威来,下令逼迫白起上战场:你虽然病了,但是,你如果此战不前往,本王一定会治你的罪。 秦王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白起仍然违抗命令选择拒而不去,秦王气急败坏的离开。公元二百五十八年,两人的关系最终走向破裂,无法挽回。皇帝下旨撤销白起所有官职,将其贬为一个小小的士兵,并将他流放。 圣旨下来后,秦王不顾及当年之情,连夜将白起赶走。 无奈之下,白起愤怒的离开了这个曾经让其付诸心血的国家。回过头想想,自己征战数十年的功劳,就因为几句肺腑之言的劝解,便落得如此地步。内心的悲痛哀伤又能与谁人诉说?在百姓心中,他仍是一个恪忠职守的将领,城中百姓纷纷为他送行,可是他心中的悲痛又有谁可以理解呢?还有他曾经带过的士兵们,都在城门外跪拜送别:武安君,一路好走! 白起带病上路,行至杜邮,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第二天一大早,白起来到咸阳城外的驿站,发现秦王身边的使者,手拿宝剑,奔向白起,不用多说,内心忧愁的白起早已明了。于是他接过使者手中的宝剑,最后再看一眼这世间万物,是那么的静谧… ... 此时的白起幡然醒悟,曾经沾满鲜血的手是永远无法洗脱的罪孽,在其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寝食难安,日夜难寐。战场上的厮杀,最终让他嗤之以鼻,这才是他数次拒绝秦王的邀请的原因,对于白起而言,这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白起突然大笑,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随后他拿起宝剑往颈上一抹,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血浆迸发而出,代表着新的“生命”即将开始,一个伟大的身躯倒下了,一代战神就此倒下了! 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建祠祭祀。甚至,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
|
来自: 会吃会喝 > 《价值人物首领正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