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陪读屋zjkzxd

 我的儒山 2017-09-03


沧州陪读屋zjkzxd

        从山城到狮城,是为了外孙女的读书。我们来陪读,女儿租了一套距离学校最近的小区住房。我称它"陪读屋",感觉名称新鲜一点。
        陪读屋所在的小区,是沧州第二大房地产开发商所有。据说,小区较为高档,又属于双重点学区房,这就使它的价格很高。最普通的,也在1.8万/平方米,贵的可达到2.4万多元/平方米。当然,小区建设还算不错,空间不那么狭隘,楼距较宽;道路方便,四通八达;绿化较为合理,草坪灌木乔木均衡;喷泉亭台错落有致等。小区南邻一生态水景公园。东西各有南北向大道。北则隔路即为陪读的学校。陪读的人,接送孩子甚为便利。
        陪读屋本身,也是很好。楼的每层两户,两部电梯运行,从不紧张。这套房子,在十九层,光线明亮,不挡视野。北望小区院内,景色尽收眼底。南看则是公园水色。一家五星级酒店和一家大型商场的身姿,一远一近地争相展示。晚间闪烁的灯光,倒影在公园池水中,突现了城市夜色之美。陪读屋,是已装修并配备了主要家俱的,入住即可。这样条件的房子,且为140平方米,三室二厅二卫,所以租金也是可观,每月2600元。
        虽说陪读屋的房东已经配置了必要的一些物品,但是一旦长住下来,就捉襟见肘。 入住后,三室其中之一没有床;电视机,也还是一台老式的。这是需购置的"大件"。后又陆续添置净水器,网购了两个货物架、一个书柜、一个外罩简易布衣柜、一个鞋架以及餐桌和写字台各一块软玻璃等。不必说,这自然是一笔开销。所有这些,都是女婿女儿来张落操办,我也就坐享其成了。
       外孙女使用陪读屋的"主卧"。向阳的窗户前,摆了一张写字台,右侧是书柜。写字台软玻璃下,压放着课程表和提醒事项,桌上除了摆放的笔墨文具、课本、作业本外,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工具书、课外书和备用的本子,分别放置在书架上。窗台上,还有外孙女喜欢的一些玩具。一张宽敞的床,被支撑起的蚊帐全部罩住,免除蚊子叮咬的烦恼。门口处有一个卫生间。主卧的门子一关,俨然是宾馆的"标准间",也似一间办公室。我开玩笑说,这样大的使用空间,达到什么级别了?已经超标了吧。
        着着坐在写字台前的外孙女享受的情景,便不由联想到以前的状况。那是1957年我报名入学之前的一件事了。我家住在小镇边远之地。虽说这里有发电厂,镇内电灯也较为普遍了,但我家仍然用煤油灯照明。当时我的长兄是唯一的学生。晚上,我们没事可以玩耍,母亲要忙着做针线活,长兄要完成作业。而当时为节省,只用一盏灯。做针线和做作业都得守在灯下。母亲因为长兄占用灯而批评他。看到长兄可怜兮兮的样子,内心深处在想,我读书了,一定在白天把作业做完。不久我读书了,我们也搬了家。这时家里安上了电灯。虽只是一盏灯,大家再也不为灯光而争了。这是因为全家七口人只有一间屋子。除了厕所到公用之处,所有的卧室、客厅、厨房、餐厅、书房等各种功能,全部集一屋。后来长兄到了外地就读高中、接着入伍,离开了家。我们姐弟等人又在此屋度过了六年多。我们在家里读书、做作业,或是站在地上趴在炕沿上,或是在炕上趴着,或是坐在炕上就着窗台。
        到了我读初中时,姐弟四人同时上学。虽说此时房子为两间,但面积和一间相差无几。里屋除了一个土炕,地上放了两个箱子,也就只能站下两三个人。外屋堆放杂物,有一灶火、水缸,留下的空间作为进里间屋的通道。吃饭,从来是每人端着一个碗,随便或站或坐吃了,也常在院子里吃,邻居也笑之。家里没有什么饭桌,也没有摆放的地方。当然,我们也习以为常,是父母按照老家的风俗来养育这群孩子的,端着饭碗到"饭市"上去吃。我们在家读书做作业,就都凑合着。再说,上初中时,有了晚自习,作业在学校可以完成。平时在家中,需要帮助母亲做家务活,也就很少再有空读书。为了阅读一本小说,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看,还听着母亲的数叨,"吃饭也不抓紧,赶紧吃完去干活"。
我们就这样,忙里偷闲,叼着空,看看"闲书"。但我们深深明白,不是母亲不喜欢孩子们读书。不然,为什么节衣缩食让我们去学校呢?而是因为一个字,家里太"穷"!我们读书要支出,家里的活,需要干。不然的话,连基本的生活都过不去,还谈什么读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也逼得我们勤奋。这不仅仅使我们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而且也使我们学会勤俭持家。中学期间的暑假,我搭伴上山采药材,以补贴家用。寒假里,打柴也是常事。在这比较艰苦的环境里,我们兄弟姐妹都按时进入学校读了书。尽管由于历史特定情况,读书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比起父辈来,还是幸运的多。也正是因父母没有文化,他们深感读书的重要,他们才含辛茹苦供子女上学。
       外孙女的优越学习条件,还不止这些。在客厅里,还有一架从黄骅搬过来的钢琴。外孙女在珠海时,家中就买了钢琴学习。后调黄骅,将珠海的钢琴卖掉,又买了新的。外孙女的学习,还是蛮努力和认真的。虽说也去考级,但外孙女对证书看得并不那么重要,看重的是自己实际上的水平。我不仅羡慕外孙女的学习环境,而且也赞同她对学习的看法。女儿小时候,也曾培养业余爱好。先是小提琴,后来是手风琴。为了买手风琴,也是下了一番决心的,毕竟是一笔较大开支,占工资收入的比重不小。虽然在那时候,对买钢琴想也不敢想,但却也很知足,比自己幼时强得多了。
        我们兄弟姐妹读书,除了必须的教科书直接购买以外,其它的学习用品则是想尽办法节省开支。作业本,特殊用本如拼音、描红、俄语等外,都会用买来的大白纸(白fenlian纸)裁成16开或32开,用针线缝起来(后来才有了订书器订本)。老师也让同学们把本子的纸正反面都来写字。当然,还有进一步节约纸张办法,就是铅笔写过字的本,用来练习写钢笔字,写过钢笔字后,再写毛笔字,这才是物尽其用。说到钢笔,一支普通的钢笔也是舍不得用的。平时需用钢笔做作业,都是用蘸水笔。一根笔杆还是较为便宜,笔尖用坏了,也比钢笔尖便宜的多。墨水呢,也不买瓶装的。而是用个旧瓶子,用二三分钱买一粒药片大小的墨水片,用水化开。不过,这种做法,是同学中的大部分人采用的。那时候,铅笔用得短了,用一个烟嘴似的套管,套上接着用。最后实在不能够使用了,将铅笔芯削出来,以备圆轨笔尖使用。至于课外书,多数同学是没有的。到了中学,学校有了图书馆,可以借阅了。印象最深的是班主任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本如何写好作文的书。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大。
       而在业余爱好发展方面,一方面没有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个人也没有发愤努力。长兄读书时,曾用过一个笛子。他离开家后,把它留了下来。我也曾试着吹过。当时没有当作回事,没有请老师指导,也没有这样的爱好者交流。笛子几年后有了裂缝,便丢弃了。这是我一生接触的唯一乐器。到我三弟时,不知他怎么喜欢上了二胡,可也没有买。他学着做了一把,也是像模像样的。后来也就"自生自灭"了。直到今年,从一则三年免费交老年人学乐器的新闻中了解到,我的一个同学就是从初中时代自己制作二胡起,一生坚持不懈,终于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老师。在同一个时代里,在条件差不多的情形下,我的同学发展了,而自己一无所获,这就是个人的努力因素了。许多情形下,不能怨天尤人,怨天怨地,只能怨己不争气。
        在陪读屋里,看着外孙女读书、做作业、画画,听着外孙女的琴声,令我沉浸在幸福的陶醉中,美好的回忆中。我愿外孙女陪读屋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极致,图画更美丽,琴声更动听,各科成绩更优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适合现代需要的有用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