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深沉厚重是领导人第一资质

 houfour 2017-09-03


荐文一:深沉厚重是领导人第一资质

西乡隆盛说过“德高者升职位,功多者厚俸禄”。就是说有功绩的人给予金钱奖励就行了,重要的是领导职位一定得由人格高尚的人来担任。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也在他所着的《呻吟语》一书中提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情是第二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人生与工作的成功由三要素构成:人生或者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决定了人生结果。它是指人的心态或者人格,对人生的态度。为什么思维方式重要?因为它有正负。能力强、热情高,但思维方式错了,为负值,结果就导致一个相应的负值。

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总是积极向上,有建设性,有感恩心,有协调心、善于与人共事,性格开朗、对于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心、关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

当今社会对于领导者最大的问题是选拔方式,我们挑选领导者的基准是把人的能力、才干放在了人格之上。不重视人品,只按照能力(比如成绩与考试分数)来配置人才。公务员考试成绩好的人可居政府要职,或者作为精英培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2002年4月,我与位于华盛顿的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CSIS)的前理事长戴维特先生共同创建了名为“阿布夏 稻盛领导力研究会”的领导人培训机构。因为我们同样抱有危机感,我们认为,不管什么公司,公司领导人决定了这个组织的盛衰。领导人的资质对组织具有巨大的影响。缺乏优秀资质的领袖人物才是今天这个世界混乱的原因。

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小至一个公益性组织,大至一个国家。在这样一个组织里一定有领导这个组织的中心人物。翻阅历史可以看到,组织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为领袖所左右,好的领袖可以使集团发展壮大,坏的领袖把集团带向悲剧的深渊。

有关领导人的资质,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其论着《呻吟语》中说:“深沉厚重是第一资质”。意即,具有厚重性格,并经常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是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资质。聪明能干、巧于辞令不过是第三种资质。但当今世界,“聪明才智”的人被选为领导人相当普遍,这些人会干事,作为助手使用可发挥很大作用,但是否具备领导人的优秀性格,则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现在世界上,社会之所以荒废,根本原因是很多公司的领导人只具备聪明才智这第三等资质。但是,人的人格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人格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化。先天的人格或许因人而异,但即使具备优秀人格的人,终其一生,要始终保持其优秀的人格则极为困难,这是因为人的人格时时刻刻都在受环境影响。比如,原来勤奋又很谦虚的人,一朝权力在手就变得傲慢起来,变得面目全非,玷污了自己的晚节。

既然人格是变化的,那么选拔领导人的基准,就不能仅用“当时”这一点上他的人格如何做出判断。所以,我们在选择领导人时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提升人格”、“怎样才能维持高尚的人格”。我一直强调领导必须是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时刻约束自己,磨练自己。所以京瓷非常重视公平、公正、正义、勇气、诚实、忍耐、努力、博爱等质朴的价值观。

许多经营者与着名企业家人格没有提升,所以一旦功成名就以后,不知不觉就放松了努力,不再拼命工作,只想自己一个人独享成果,甚至不惜违规法律。所以最重要的是,领导人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努力维持自己高尚的人格。有人认为这话未免迂腐,但我相信,这是防患于未然,避免领导人堕落变质,避免企业由盛转衰最有效的方法。

领导者要在自己企业里确定正确的经营哲学,这种哲学就是“做人何谓正确”的哲学,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哲学。作为经营者自己要率先垂范,带头实践这种哲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如果这样做,企业就一定能发展,而且能够长期持续地繁荣昌盛。

荐文二: 遵循简单法则

对一个合格的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复杂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懂得珍视那些看似简单、“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生活态度的原理原则,即哲学”。这种哲学“不是晦涩难懂的书桌上的学问,而是从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生动的哲学”。这些哲学看上去“像小学教室里贴的伦理或道德纪律方面的标语一样”。聪明的人往往对这样的哲学一扫而过或视而不见,但那些不那么聪明的人却极其珍视它,“不仅用脑筋理解,还要用灵魂领悟,使其变成血肉的一部分。”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呻吟语》。换言之就是“人格、勇气、能力”。吕新吾希望居人之上者兼备以上三个资质。这三个资质如果按顺序排列,就是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谦虚、内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义的勇气,或者不断磨砺自己的慈悲之心——一言蔽之,就是他必须是抱持“正确的生活方式”的人。这就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远离“虚伪”、“自私”、“放纵”和“奢侈”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不能虚伪、不能有私心、不能我行我素、不能有奢侈之心。

在漫漫的宇宙历史长河中,人生也许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我以为,就是在这一瞬间,将生命即将终结时的价值高于生命开始时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再进一步说,在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过程中,就有人的尊严,生的本质。

六个“精进”: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比任何人更多钻研,而且一心一意保持下去。如果有闲工夫抱怨不满,还不如努力前进、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
(2)戒骄戒躁;“谦受益”是中国的古语,谦虚之心能召来幸福、净化灵魂。
(3)每天自我反省;每日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里状态,是否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举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
(4)感谢生命;只要活着就是幸福,培养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心怀感激的心性。
(5)行善积德;“积善之家有余庆”,提倡行善、积德,特别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积德有好报。
(6)摒弃掉感性所带来的烦恼;不要总是忿忿不平、杞人忧天、自寻烦恼。相反地,为了不致事后后悔,更应全身心地投入。

忽视自己而利于他人,致力于后自己而先天下。一旦产生这种利他之心,人类就能不受世间欲望的迷惑而生存。而且,有了利他思想,烦恼的毒素才能消失,欲望的污秽才能被消除而显露出“美丽的心灵”,美好的愿望才得以描绘。如果是远离自己利益和欲望的美好愿望,那么愿望一定能够实现,而且能够持久实现。

我认为人类真正能衷心感到喜悦的是工作。也许有人反驳一个劲儿地工作枯燥无味,他们认为人生需要兴趣和娱乐。 但是,所谓兴趣和玩乐,只有在工作充实后才能体会得到。工作不认真即使能够在兴趣和游玩的世界里得到快乐,那也只是暂时的快乐,一定不能体会到从心底涌现出来的喜悦。在劳动中获得的喜悦是特别的,绝对不是游玩和兴趣可以代替的。认真、努力地工作,克服痛苦和辛苦后取得成功时的成就感,是人世间无可替代的喜悦。
布施就是具备为世间为他人的利他之心。为他人谋利,对他人有怜悯之心。人需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通过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个修养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宇宙的“智慧”,即参悟的境界。那个时候,就可以靠近制约天地自然力大本理和掌管宇宙的真理,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智慧。

劳动时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愉悦,在单纯劳动中加进自己的创意技巧,使工作更愉快,不是被他人强制的“被动工作”,而是自己成为劳动行为主体。把劳动当作只是为了获取生活所需食粮的物质手段是错误的。

为家人工作、帮助朋友、孝敬父母——虔诚、细小的利他行为一点点延展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那样的大规模的利他行为。人类原本具备希望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的善良之心。人的内心充满至深至纯的幸福感,不是在满足自我,而是在满足了“他人”的时候。

“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利他精神——即谋求公共利益甚于私利的精神——曾经是初期资本主义的伦理规范。“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的工作是一个人最崇高的行为”。为了不停留在低层次的利他上,重要的是养成更广视角看事物,立足更大范围对待自己的个人行为。

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利润并非罪恶。但是,方法必须是符合人道的。并不是不管干什么,只要能赚钱就行,为了获取利润必须走正确的道路。“真商人须思客立则己立”。“动机善则事必成”。

人生受“看不见的手”的驾驭。而且,“看不见的手”有两只。第一只手是命运。另一只手是“因果报应的法则”。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不是宿命,能够通过因果报应的法则而改变。上天决定的命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不断思善事、做善事,因果报应的法则就能发挥作用,就能度过一个比命运好得多的美好人生。

“行善而不见其益,犹如草里冬瓜,自行暗长”。因果报应需要时间。牢记这句话,不要为暂时没有好的结果而焦躁,每日孜孜不倦、一心一意积累善行,最终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宇宙自身具备使一切更好的意志,促使从属于它的一切万物成长发展。因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不断成长、发展是必然的,我们人类也不例外。如果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宇宙的意志相同,工作和人生必定都会通畅顺达。

我认为人的内心有多重结构,是由多个同心圆分层组成的。从外层说起:
1. 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和伦理;
2. 感性——掌管五感或感情等的精神作用;
3. 本能——为了维持肉体的欲望;
4. 灵魂——是围绕在真我之上的现世的经验与孽;
5. 真我——在内心深处,是核心部分。充满真、善、美。

努力勤奋地工作、心怀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诚恳地反省并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磨炼心智、提高人格。努力做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才正是人生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以为没有别的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