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圩从前是豪族庄园?

 苏迷 2017-09-03
大圩从前是豪族庄园?

 
  王为国

  前段时间,和几个发小在工业园区湖东的月亮湾玩,其间,有个发小望着独墅湖,显得很感慨地问:“这个地方以前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
  大家都答不上来。
  发小见状,老气横秋地摇摇头,有点得意道:“这个地方以前我们读书时,上学、放学路上都要经过的——蔡家圩。”
  “对对,以前这个地方是属于横港片的蔡家圩。”
  这个片区的地名大多是跟“泾”、“浜”有关的,叫×家圩的真是非常少见。小时候不明白,后来从事吴淞江的研究,经常要接触到这个字,慢慢也就明白了它的含义。

  “泾”、“浜”与小圩

  “圩”的书面读音是“wei”,但吴淞江流域,笔者老家那一片,都是读“yu”音。不管怎样,这个“圩”就是特指吴淞江流域历史上的圩田,这种圩田有大小之分,宋以前都是大圩田,而宋以后主要是小圩田。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独墅湖是在北宋年间形成的,蔡家圩在独墅湖东畔,肯定是小圩田。
  笔者老家的吴淞江边还有一个带“圩”字的地方,就是“蛟龙圩”,这是很明显的因围垦蛟龙潭而形成的圩田。蛟龙潭是吴淞江边的一个湖泊,以前是和镬底潭相连的,很大,后来就基本上被围垦成了农田。
  其实,历史上吴淞江流域这样的小圩很多,泾”、“浜”的形成,是“在五代末、北宋初,原来居住、耕种在大圩里的农户为贪图自己出行和灌溉方便,私自在横塘、竖浦的堤岸上开挖出的一条条小的河道,这些小的河道就是“泾”、“浜”,这样的河道最早由哪个姓的家族挖的,就被称为“×家泾”或者是“×家浜”,并进而形成各自的小圩田。对此,北宋著名水利专家郏亶在昆山考察水利时,发现当时的昆山有个叫柏家瀼的水底之下,有“民家阶甃之遗址”,于是他认为:“古者,人户各有田舍,在田圩之中浸以为家。欲其行舟之便,乃凿其圩岸以为小泾、小浜,即臣昨来所陈某家泾、某家浜是也。说者谓浜者,安船沟也。泾、浜既小,堤岸不高,遂至坏却田圩,都为白水也。”
  私挖小泾、小浜导致了大圩的被毁坏,同时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自耕农的增加,大约到了北宋中后期,大圩日渐被小圩所取代,于是,一个个被冠以首垦自耕农家族姓氏的诸如“×家泾”、“×家浜”的小圩田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了。

  大圩的前身是什么?

  吴淞江流域历史上的大圩到底是怎样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拜参知政事条陈水利议》中有这样的描述:“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那样的大圩,在五代吴越国钱氏统治时期是经营得非常好的,其成就一直被后来的水利专家所称颂。
  笔者发现那些大圩的“前身”有两种类型,那就是“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和庄园(以历史上的世家、豪族、大户的私家庄园为主)”。
  屯田主要出现于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军阀为了解决军粮,就实施屯田。最初的屯田是军屯:军队士兵在战争间隙开垦荒地。平时种田,战时打仗。后来为了安置流民,就实施民屯:地方军阀出资、出粮种、出耕牛、出其他生产工具,然后招徕流民在大片的荒地上耕种,并对之进行统一管理。流民将生产所得大部分上交,自己只留一小部分。
  而庄园则主要存在于和平时期。苏州地区的庄园经济到底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有人说始于春秋末期的吴国时,因为那时已经有大片的王田了,在太湖边,在吴淞江边都有。比如,吴淞江边吴王小儿子的封地摇城就有三万亩水稻田。这在《越绝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这些王田肯定是要由大批的人去耕种的,所以说这就是最早的庄园经济。但笔者认为这是王家的庄园经济,不具代表性。它和苏州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庄园经济没有内在的联系。

  豪族庄园的政治功能

  太远的就不说了,笔者就从三国时期的东吴说起吧。孙吴政权得到了当时以苏州地区为主的豪门、世家、权贵的大力支持。当时,苏州最著名的世家大族有“顾、陆、朱、张”四大姓。这四大家族都是家有数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田产和数千、乃至上万的私人武装(家丁、部曲)的。它们全力支持孙吴政权,使孙吴政权能稳固,并存在这么长时间。比如,顾雍在孙权当政时做了十九年宰相,陆氏一家出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朱桓被重用,领有部曲万人……而《三国志·吴志·主治传》中更是说“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
  当时这些世家、豪族的庄园经济达到了怎样一种程度?葛洪在《抱朴子·吴失篇》里有记载,车服则光可以鉴,丰屋则群乌爰止,……势“利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伎妾溢房,商贩千艘,腐谷万庾,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粱肉余于犬马,积珍溢于帑藏。”如此富庶,真是超出笔者的想象。
  这样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保证了这些大姓的政治地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比如陆姓家族,一直延续到唐代,而且在整个唐代出了六个宰相,顾姓家族在唐代也有当宰相的。

  “五脏俱全”的庄园经济

  上面说的是土著豪族,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外来豪族。我们都会背这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东晋时,河南陈郡谢氏家族和琅琊王氏家族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永嘉南渡后,为了获得江东世家豪族的支持,为了不与吴郡(苏州)地区的世家大族的太湖周边和吴淞江流域的庄园经济发生冲突,王、谢等北方来的世家大族就纷纷到浙江地区经营自己的庄园,远的甚至到达福建。谢氏在当时的会稽郡经营自己的庄园经济。比如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因病解职后,就在始宁(现浙江上虞西南)经营山墅。后来,他的孙子谢灵运继续经营,形成了非常大的规模,《宋书·谢灵运传》中说其规模达到了“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的程度。
  而谢灵运自己写的《山居赋》则是详细地描述了其庄园的地理、景色和“五脏俱全”的经济模式。我们来看他写的经济方面的内容,他说庄园里“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阡陌纵横,塍埒交经,导渠引流,脉散沟并。蔚蔚丰秫,苾苾香粳。”作物除了水稻外,还有“麻、麦、粟、菽。”
  蔬菜种植有“蓼、蕺(鱼腥草)、荠、葑、菲、苏、姜、绿葵、白薤(藠头)、寒葱、春藿(豆类作物)。”
  在果园方面,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其中有“杏坛、柰(苹果)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
  庄园里的山野周围除了广种竹子外,还有很多树木,如松、柏、檀、栎、桐、榆、楸、梓等,而且都是高大、粗壮的,干合抱以隐岑,稍千“仞而排虚。”
  除了树木,还有各种药材,如“桃仁、杏仁、五茄根、葛根、菊花、柏实、菟丝实、女贞实、蛇床实、天门冬、麦门东、附子、天雄、乌头、地黄、细辛、卷柏、茯苓”,等等,凡是雷公《本草》、桐君《药录》所记载的药物,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不需外求。
  在这样的庄园里,也自然有相应的手工业,如纺织,“寒待绵纩,暑待絺绤”;如烧炭、制陶,“既坭既埏,品收不一,其灰其炭,咸各有律”;如采蜜,六月采蜜”;如酿酒,亦酝山“ “清,介尔景福”;如造纸,剥芨岩椒”;……“
  总之,这个大庄园提供了谢家生活上的一切需要,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供粒食与浆饮,谢工商与衡牧。”意思是既然一切都能够自给自足,就不须同手工业者、商人和渔业、畜牧者打交道了,所以他最后画龙点睛地指出:但非田无以立耳。”正因为他占了这么“多土地,才能达到这种自给自足的现状。
  谢灵运在《山居赋》里还提到其他豪族的庄园,比如在他庄园的北面,有大小巫湖,义“熙(东晋年号)中王穆之居大巫湖,经始处所犹在。”而在他的庄园的东面较远的一些地方,有五个奥,“五奥者,昙济道人(和尚)、蔡氏、郗氏、谢氏、陈氏,各有一奥。”这其中除了道人外,其他四姓都是北方南渡的世家大姓。
  琅琊王氏在汉代就已经是大家族了,东晋初的琅琊王家成了第一家族,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琅琊王氏并不是和谢氏一样只是在南京和浙江经营他们的庄园,在苏州也有。对此,苏州的方志史料上都有记载,比如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中就有介绍说,历史上著名的虎丘寺原来是王导孙辈王珣、王珉的家产,因兄弟俩信佛,后来就将这个家产“舍宅为寺”了。这说明王导的孙辈有一支是居住在苏州的。
  记得小时候,笔者的那支王姓都是聚族而居的,一大片进落式的房子,家族的每一支分支分别拥有一落或两落房子。每落房子有四、五间到十多件房间不等。这样的聚落也是一个庄园,大门一关,就成了一个家族小世界。说明世家、大族在吴淞江流域的传统之盛,折射出吴淞江流域开发从庄园经济到大圩经济到小圩经济的演变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