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三桂三藩是铁帽子王吗?为什么儿子袭爵不降等级?

 玉稻筱麦坊米 2017-09-04

谢邀。仅吴三桂而言,其子吴应熊先于吴三桂而死,次子吴应麒眼睁睁看着父亲大人把帝位传给了他的侄子吴世璠,吴藩只有吴三桂一人当过平西王,所以也就不存在袭爵的问题了。于清廷而言,造反这种谋大逆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爵位自然是要被废除的。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分为三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铁帽子王?第二、三藩的王爵类型是什么?第三、子孙如何袭爵?

关于铁帽子王

  • 清代宗室封爵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 12 级。其中,亲王、郡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按袭爵方式,宗室王爵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按其来源,分为功封、恩封,功封指开国时期以军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有清一代宗室诸王中,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等 8 人以军功封王,且世袭罔替。清代中晚期,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诉、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以恩封获世袭罔替之荣。凡此两种宗室王爵,皆可称为“铁帽子王”。
  • 清朝宗室王爵脱胎于努尔哈赤时期的旗主政治,而宗室王爵正式册封于崇德元年(1636)该年皇太极称帝,下旨分叙诸兄弟子侄军功,册封大贝勒代善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额尔克楚虎尔贝勒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贝勒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另外,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原为贝勒,此前一直卧病,未及封爵即已病逝,皇太极追封他为颖亲王,以其子阿达礼袭爵为郡王。此次分封形成了最早的“八王”。
  • “八王”并非坚不可摧的铁帽子王,豪格死后曾被多尔衮削爵,后由顺治帝恢复。多尔衮死后被追论清算,削夺爵位,多铎受牵累降为信郡王,阿济格因有谋逆之嫌被处死、削爵。阿达礼因谋立多尔衮,被谴死,其弟勒克德浑也受牵连被黜宗室。不过,勒克德浑不久重新封为贝勒,并任平南大将军,以军功于顺治五年晋封顺承郡王。
  • 从宗室王爵的实际传承情况来看,除了多尔衮和阿济格外,其他宗室王爵的传承已经执行世袭罔替的原则,只是大多改了封号。例如,岳托死后被追封为克勤郡王,其子罗洛浑袭贝勒。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其睿亲王封爵。同时,将清初实际上业已实行的宗室诸王世袭罔替制度明确颁行。乾隆恢复清初诸王爵位名号的原则是:1.凡有爵位名称变迁者,以各王去世时的爵位名号为准;2.后世子孙偶有错误以致降爵者,仍恢复原来爵位;3.凡生前犯谋逆等罪而被削爵、降爵、处死者,或后人因严重错误被削爵、黜宗室者,不再恢复。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庄亲王硕塞,均得以恢复原封号

因此乾隆四十三年之前,宗室王爵的实际传承大致在“八王”的范围内实行了世袭罔替,但并非铁到坚不可摧,铁帽子王维系的根本在于对皇帝忠心与否。

三藩王爵

[广西]孔有德于崇德元年(1636)封恭顺王,顺治六年(1649)改封定南王,赐金册金印。(因早卒并绝嗣,没有成为三藩,其属归婿孙延龄)
  • [福建]耿仲明于崇德元年封怀顺王,顺治六年改封靖南王,赐金册金印。

  • [广东]尚可喜于崇德元年封智顺王,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1675)封平南亲王。
  • [云贵]吴三桂于顺治元年(1644)封平西王,康熙元年(1662)封平西亲王。

三藩对于清王朝平定天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清王朝以王爵之尊作为封赏以彰显他们的功绩,并允许他们拥兵就藩镇守一方。自古以来,异姓藩王多有尾大不掉之患,清初三藩之设多属无可奈何之举,虽然他们的爵位有的已至亲王(吴三桂),但毕竟与皇族“八王”不同,即使是皇族亲王、郡王也多达不到“铁帽子”的程度,更何况三藩呢?或许,清王朝一直在为三藩是选择“世袭罔替还是“按次降级”、先“世袭罔替”再“按次降级”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清史稿》中载:“云、贵初定,洪承畴疏用明黔国公沐英故事,请以三桂世镇云南。”,沐英的黔国公爵是世袭罔替的,但具体在清代的三藩袭爵中多有权益之意。三藩王位的承袭是以吴藩为核心的,对平西王爵位的最终处理才是解决整个三藩王爵的关键所在,因此平南王、靖南王王位承袭表面上的“世袭罔替”只是为了安抚或钳制吴三桂,三藩叛乱最终为三藩袭爵画上了休止符。

子孙如何袭爵

清政府对三藩始终还是不信任的。吴三桂子吴应熊在顺治十年尚和硕公主,留居北京。耿仲明子耿继茂等、尚可喜子尚之信等也在顺治年间入侍,可以说,三藩诸子作为人质留居京城。吴应熊被清廷杀死;耿仲明死后,耿继茂请求袭爵而不许,直至顺治亲政后,才袭爵;尚之信则因拥兵权重而袭爵不成(其弟尚之孝袭爵),遂起兵反叛,再次归顺清朝后袭得平南亲王爵,后病死。耿继茂死后,耿精忠袭爵反叛,最终兵败被夺爵处死。虽然反叛后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归顺了清王朝,但清朝承认了他们因反叛而被剥夺的靖南王王位和平南王王位的继续存在,是为了令其率领手下的军队对各地加以征讨。换句话说,他们恢复王爵的意义在于稳定和分化藩军反清势力。(详见细谷良夫、 张永江:《三藩之乱平定诏>颁布之后——耿精忠与尚之信 》一文)随着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被平定耿精忠被剥夺王位,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祚被处斩,尚之信被赐死,至此三藩已不存在袭爵的问题了。

因此,三藩并非“铁帽子王”,康熙即位之初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三藩问题,并最终采取了武力的方式进行撤藩。或许,三藩不反叛,主动上交兵权,其王位可能会“世袭罔替”,但这种退是三藩不能接受的,撤藩后“世袭罔替”的政治承诺也是三藩不能相信的。耿藩和尚藩王位承袭中表现的“世袭罔替”只是清王朝与三藩政治博弈的一个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撤藩。清廷杀吴应熊后,三桂终于一吐愤恨:“早知道你丫靠不住,反了!是你逼的。康熙:“那就不说什么了,让朕看看你手段如何!

ps:说的跟真的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