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法缘 2017-09-0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今本第三十三章)

老子的话很耐读,是因为他总是站在辩证的立场上说话,思维因为辩证而不片面;老子的话很深刻,是因为他总是从原则的角度出发,人因为有原则而高贵;老子的话很能触动人,是因为他论述的都是如何完善人格和达成个人修养,人因为有人格和修养而美丽。

本章,老子用洗炼的语言,一连阐述了八条人格的完善或个人修养的达成的真言。

01

世人都想自己有智慧,聪明起来。

什么是智慧、聪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别人是个什么人,这才叫智,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人,这才叫明。智是认识他人,了解他人,是知彼。

人的知识本来就是了解外物,认识外物的经验,人的智慧就是善于了解外物、认识外物。这对于人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更为根本的不是知识、智慧,而是认识自己。智慧不等于聪明、明智;善于通过外物反观自己,认识自己,这才叫聪明、明智。

世人总以为别人少知少明,无才无德,总觉得自己哪方面都比别人强;世人总觉得别人自私无能,愚蠢无情,总认为自己要比别人高明得多。

所以,西方有哲人言,认识你自己是最难的。因为蔽于情、蔽于欲、蔽于私、蔽于大。蔽于情则自恋,蔽于欲则贪多、蔽于私则自是,蔽于大则自傲。去掉这些蔽,方可自见反省,自明。而世人认识不了自己,最最关键就是缺乏自省,习惯于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习惯于以己之是比他人之非。镜子里的自己总是那么漂亮、高大。

其实,要认识自己,做到真正的明,不需要比,只要态度谦虚一点,欲望少一点,努力多一点,多多反观自省,故史上圣人之成就为圣人,无他,“吾日三省吾身”。

02

世人都想自己胜过他人,都希望自己强大,战无不胜。

什么叫强大?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能战胜他人,只能叫有力,而能战胜自己者,才叫强大。

因为一个人要胜过他人,也许并不难,而要战胜自己,却往往很难。世界上没有敌人,敌人总是随着自己的意念而生,随着自己的欲望而生,所以敌人总是产生在自己心里,敌人就是自己的反射、镜子里的自己。它源于心,也长在你心里,陪伴着你的心意,形影不离。

所以,外物不是敌人,因为外物在你看来是渺小的,卑琐的,你就滋生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盲目乐观;外物在你看来是灰色的,你就滋生无端愁绪;外物在你看来是无法改变无法战胜的,你就会滋生固执偏狭、滋生自卑徬徨。

所以真正的强者是心不妄生,以顺乎自然的心态对待一切,这样就能战胜心中的狂妄自大、战胜自以为是,战胜盲目乐观;真正的强者是行不妄动,以顺乎自然的言行对待一切,这样就能战胜自卑畏琐,战胜固执偏狭,战胜一切愁怨。

所以,强者是不以力抗力,以强敌强,以怨敌怨,以牙还牙。弱中有强,柔中有强,卑中有强,虚中有强,谦中有强,静中有强,顺乎大道,自然强大。

03

世人都希望自己富裕、富足。

什么叫富足?老子说,知足者富。富永远和贫相对,没有贫就没有富,大家都富,就无所谓富;大家都贫,也无所谓富。可见,富是有条件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眼下拥有了一座金山银山,可转眼别人竟有了两座、三座甚至更多的金山银山。

所以知道满足,才是真正的富。眼下金山银山,知足了,于是坐而享富,很快便坐吃山空。这不是真正的知足,是不合乎大道的知足。真正的知足,是知道自己财富再多,也必须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富足。

所以,真正的富足不是一个人的富足,一个人富足,而其他人都贫,整个社会还是贫穷的。希望富足是没错的,道就是充裕、富有的。但道的充裕富有,是“不以居”、不自有,它是以流布天下,惠泽万物而富。

因此,真正的富足是精神上的富足,就个人而言,知道财富无限而自我满足,是精神上的受用和快乐;就社会而言,知道满足全社会的需求,是精神上的受用和快乐。

04

世人都有心愿,心之所向,发而为志。

什么是志?老子说:强行者有志。那么,什么又是强行呢?这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强行者是不知足,对财富志在必得,所以老子是反对“有志”的。

有的认为,在知足的前提下,咬着牙,能立下志,就能奋力前行,实现志向。这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解释。认为老子反对有志的,有道理,因为老子主张“弱志强骨”(第三章),墨子也说,“志行,为也。”而“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认为老子同意有志的,也有道理,因为老子也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所以,“有志”就是“勤而行之”之意。

那么,到底哪一种解释是对的?老子不可能两种意见都同意,合乎老子原义的解释只有一个。在本章的语境下,这八句相对独立的哲言,应该可以理解为正面的,比如说,老子虽然反对“智”,把智当作机巧、诈伪,但就“知人者智”一语而言,老子还是从正面肯定的,只不过,他更强调“明”。

所以,我认为,本句的“志”,更适合于第二种理解,即老子是正面肯定志的。只有对自己个人生活知足而且坚持不懈地用多余的财富去帮助更多的人,只有坚持不懈地走自己人生道路的才是有志气。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和丰富了“志”的涵义。“弱志强骨”的志,可以理解为“欲望”。

05

世人都希望长久,长寿。天长地久、寿比南山、长生不死。

什么是久?什么是寿?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所,地方,环境,引申为根基。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其根基。每个人都有所生长的环境,这环境就是根基。比如叶落归根,故乡,就是这样一种根。

老子所说的“不失其所”还远不止这个意义,他认为人的“根基”,当然是环境,而且是一种合道的、自然的环境,这就是道之所在的环境。人只有不离这种合道的环境,才算有根,也可称不失本性,才能长久;正如林安梧所言:情境具有生长的力量,也可能会成为毁损的力量,要好好经营它!有了好情境,心灵主体又顺适可成。

李零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他认为“不失其所”是维持现状,虚耗时间,这样的久,只能叫长久,不能叫长寿。这一别出心裁的解释显然违背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其实是主张维持现状的,他常常以婴儿来打比方,要永葆一种婴儿状态,这不是维持现状吗?维持这样的现状,怎么能叫虚耗时间?况且,老子一贯主张天长地久,他怎么认为“寿”比“久”更好?再长的长寿,只怕也比不过长久吧。死而不亡者寿,显然是说身虽死,精神长存,这叫长寿。李零认为,死后留名才是长寿,也非老子的思想,在老子看来,死后留名不过是虚名,死后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而很多这样的人,死后留名的恰恰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