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教授的“科技兴莓”经

 LIUXINGZHOUnn 2017-09-04

  □本报通讯员 陈太安 刘晓华

  阅读提示 由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在2011年研究成功的草莓无公害超早熟栽培新技术,实现了草莓10至11月超早熟上市,比现有栽培技术提前两个月收获,一举破解了我国7至11月份无草莓成熟收获的瓶颈问题,填补了我国草莓生产技术的空白。

  一斤草莓卖出五六斤的价

  “姜教授,今年我们草莓合作社的103个种植户都想用您的超早熟栽培技术种草莓,您看行不行……”

  2月5日,农历正月十四,青岛曹村草莓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倩就把有“草莓教授”之称的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请到了她的种植基地,商量今年的草莓种植事项。

  作为最早接受“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的王倩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科技创新给她带来的甜头。她说:“我们的草莓整整比别人提前了两个月上市。在这两个月里,我们一个试验大棚就多收了1250多公斤。由于是市场上的独一份,订货电话都被打爆了,价格最高时400元一公斤都供不应求。”

  王倩赞不绝口的草莓无公害超早熟栽培新技术,是由青岛农业大学姜卓俊教授在2011年研究成功的,实现了草莓10至11月超早熟上市,比现有栽培技术提前两个月收获,一举破解了我国7至11月份无草莓成熟收获的瓶颈问题,填补了我国草莓生产技术的空白。王倩说,“采用超早熟技术的草莓从10月中旬就开始成熟,到1月20日前,价格就没有低于150元过。一斤草莓卖出了以往五六斤的价钱。粗略算来,这一个棚就多收了30多万元。”

  “秋草莓”打破断档期

  姜卓俊教授介绍,我国目前大棚保护地草莓栽培最早收获上市的栽培形式有“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模式。其中“促成栽培”收获上市的时间一般在新年前后,“半促成栽培”为2、3月份,分别可持续收获到6月中下旬。每年的7至11月一直是草莓的断档期。但这一时期的高档食品加工业依然对草莓有着旺盛的需求,也是价格最高的时期,被称为“业务用草莓期”。市场对草莓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国每年在这个时期都需要从新西兰等国家进口7000-8000吨的高价草莓。

  多年来,专家学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力图打破这个断档期,实现草莓在7至11月份收获上市。

  姜卓俊教授从2005年就瞄准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提出了在本地立地条件下,采用人工制冷和自然育苗相结合、控制温度和日照,促进花芽分化的草莓育苗新技术;研制了草莓的工厂化育苗超早熟栽培的育苗设施和设备,满足了草莓活体育苗的需要,达到了育好苗育壮苗和促进花芽分化的目标条件要求,实现了超早熟收获上市。

  2011年年初,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青岛曹村草莓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倩勇敢地拿出一个大棚,作为姜卓俊新技术的试验田。全国第一亩“秋草莓”新鲜“诞生”了,2011年10月中旬,第一茬果开始收获上市。

  当年10月30日,青岛市科技局组织全国专家到现场进行成果验收。一进大棚,大家就被红彤彤的草莓深深地吸引了:虽然都是国内知名草莓专家,生平也是第一次在秋天里见到成熟的草莓。

  经过现场抽样测试,专家们得出这样的结果:超早熟草莓第一果序的早期亩产量达到1239.84公斤,累计亩产量可达到4000公斤左右。草莓的糖度一般是5%到9%,而超早熟草莓的糖度达到13.6%,更加香甜可口。

  让中国草莓红透世界

  姜卓俊教授常说:“一个品种可以开辟一个市场,一项技术可以发展一个产业”。

  20多年来,他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使小草莓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姜卓俊一边搞研究,一边搞推广,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四处播撒“草莓种子”,培育出一个个蜚声中外的“草莓专业村”、“草莓专业镇”、“草莓专业县”。 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技术的研发成功,更成为他甜美草莓事业新的里程碑。

  “20多年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不到5000亩,现在已达171.4万亩,总产量200万吨,占世界草莓总产量的60%以上,真正成为世界第一草莓大国。”姜卓俊说,尽管如此,但我国草莓产业的发展之路却仍是任重而道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草莓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草莓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严重不足。

  眼下,已经58岁的姜卓俊正在着手向新的目标迈进,那就是在目前超早熟的基础上,将草莓收获时间再向前提,争取在8、9月份就能收获上市,让草莓在一年当中能“不间断”地新鲜上市,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种上超早熟的草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