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用最后一个篇幅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所有镜头都会用到的摄影术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像圈(Image Circle) 镜头的成像圈指镜头所能清晰成像的圆形成像范围,传统全画幅镜头的成像圈可以涵盖 36mm?24mm 的胶片或感光元件范围,而APS-C DSLR 专用的数码单反镜头由于成像圈更小,只能涵盖APS-C DSLR 的感光元件面积,无法涵盖 36mm×24mm 的胶片单反以及全画幅 DSLR 的感光元件,因此,只能用于 APS-C DSLR。 全画幅与 APS-C 画幅成像圈对比 非球面镜片(Aspherical Lens)非球面镜片补偿效果 非球面镜可修正畸变 普通的球面镜片存在一定的天然缺陷,当光线从镜片的中心周围射入时,光线并不能与从镜片中心射入的光线一样达到统一的焦点。 同时,普通的球面镜片也无法解决大光圈镜头所造成的球面像差以及广角镜头所造成的成像变形畸变问题。 这时可以采用非球面镜片,非球面镜片的弧度是通过计算最理想的对焦点而设计出来的。使用非球面镜片的大光圈镜头拍摄,影像可以保持高对比度和高品质。而使用光学结构中含有非球面镜的超广角镜头拍摄,可以有效地校正影像扭曲。 混合式非球面镜片(Hybrid Aspherical Lens)混合式非球面镜片又称复合式非球面镜片,它是指以玻璃和树脂等不同材质,采用合成工艺制造生产出的非球面镜片。 玻璃铸模非球面镜片(Glass Mold Aspherical Lens)玻璃铸模非球面镜片是一般数码单反镜头所采用的非球面镜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制作工艺是,将玻璃经高温软化后,按照制定的设计形状压铸成非球面镜片。目前,许多大光圈镜头都采用了使用玻璃铸模工艺制造的这种特殊镜片。 色像差(Chromatic Aberration)色像差又称色散像差,它是指不同波长的光线由于拥有不同的折射率,经过镜片后焦点位置各不相同的现象。不同颜色的光线波长不同,因此色散现象广泛存在。在前面介绍了各个镜头厂商所广泛采用的各种低色散镜片以及萤石,其最大作用都是为了减轻色像差对画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球面像差是指平行于光轴,但距离镜头镜片中心较远的光线射入镜头时,由于镜片呈球面,光线的射入角度不同,因此折射的情况也不同,造成光线无法汇聚到同一点的情形。射入镜头的光线距离光轴越远,拥有的折射率就更强,此时画面的锐度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使用非球面镜片并在拍摄时缩小光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球面像差。 彗形像差(Comatic Aberration)彗形像差指斜射入镜头的光线无法汇聚于单一焦点,而是于画面中心或相反的方向形成拖拽影像的像差现象,这种现象可通过缩小光圈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 变形像差·畸变(Distortion)畸变示意图 变形像差指通过数码相机镜头拍摄出的画面与实际被摄景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变形,将画面边缘附近的直线拍成曲线效果的像差。 广角镜头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桶形畸变,而长焦镜头则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枕形畸变,使用上述我们介绍过的非球面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校正这种畸变。 眩光(Flare)眩光是指摄影师逆光拍摄时,强烈的光线在镜头内部的光学镜片间引起二次反射光,造成数码照片的部分或全部画面产生色散的现象。眩光会造成数码照片整体或局部的反差降低,锐度下降等危害。通常,厂商通过镜头镜片的镀膜等技术来减少眩光的发生。摄影师在逆光拍摄时,也需注意利用遮光罩以及其他各种手段,防止强烈的光线直射到全组镜片上。 镀膜(Coating)镀膜是指数码单反镜头的一种工艺,通常,厂商采用真空蒸镀法,在镜头表面镀上一层或几层薄膜。 镀膜在现今的数码单反镜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光线的反射现象,镀膜所采用的物质以氟化镁最为常见。 如果镜头不进行镀膜处理,镜片与空气的接触面通常会有 5% 左右的光线发生反射,这种反射可能会引起眩光现象的发生。另外,镀膜还具有针对高折射率镜片吸收蓝色光线倾向的修正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镜头的色散。当今,随着镜头镀膜工艺的不断发展,镀膜的材质和硬度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再向以往那样脆弱易损了。 光学防手震装置(Shake Reduction System)光学防手震装置原理图 各大镜头厂商都陆续推出了光学防手震装置,并装配在自己的重要产品中。不同厂商针对这一功能机构的命名各不相同,佳能称其为 IS,尼康称其为 VR,适马称其为 OS,腾龙称其为 VC。 光学防手震装置可以有效地抑制摄影师的手震所造成的画质模糊现象的出现。 虽然不同厂商对光学防手震装置的命名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原理,通常是以两个震动陀螺仪检测上下、左右方向的震动,根据采集的震动程度,调整镜头内部的特殊防震光学系统,从而调整光的折射角度,以修正这种震动。 通常而言,光学防手震功能大约拥有能修正相当于提升 2~4 档快门速度的功效。 内对焦方式&后对焦方式(Internal Focussing & Rear Focussing)内对焦装置工作原理 相比于传统的对焦方式,内对焦方式可以减轻对焦马达的负荷,提供更快速准确的对焦操作。 传统的对焦方式采用移动整个镜头群的工作方式,在对焦时镜头的长度也发生很大的改变,而内对焦方式仅移动镜头内部的部分光学镜片,效率更高。同时,镜头的长度也不会发生变化。如此一来,还可以提高镜头的机械稳固性和防尘性能。 后对焦方式是内对焦方式的一种,它是一种镜头只借助移动后组镜片就完成对焦的先进设计。这种方式同样能够提高对焦的性能,多应用于前组镜片个体较大的各种镜头中。 浮动式对焦系统(Floating System)浮动式对焦工作原理 为了全面地修正镜头在各个焦距段的各种像差,某些镜头采用在对焦时让特定镜组进行不同于对焦镜组移动的方式来完成对焦操作,这样有利于像差的修正,这就是浮动对焦系统。采用浮动对焦系统可以获得在从无限远到最近拍摄距离的范围内,像差都相对被抑制到较小程度的良好效果。 透视感(Perspective)透视指近大远小的视觉常识,它同样适用于镜头。焦距越短的镜头,如广角镜头,就越容易产生更加强烈的近大远小的画面对比效果。相反,焦距越长的镜头,如长焦镜头,就越容易产生压缩景深的情况,透视效果越弱。 衍射现象(Diffraction)衍射现象原理图 光线在穿过障碍物边缘时,拥有从障碍物背后旋转进入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衍射。衍射现象在摄影中的意义在于,当光线透过光圈机构时可能引起画质的下降,因此,最小光圈的设定通常无法带来优异的画质。同时,135 画幅的数码单反镜头,也因此问题而无法将最小光圈值设定得更小。 最小光圈(Minimum Aperture)最小光圈指镜头所能进行设定的最小的光圈孔径,小光圈可以抑制光线的进入,给拍摄的照片带来更大的景深。但使用最小光圈拍摄时,通常会发生光的衍射现象。因此,不建议摄影师经常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设定。 变焦锁定装置(Zoom Lock System)变焦锁定装置指镜头上的一种利用机械方式锁定镜头焦距的装置,当这种装置的功能被打开时,镜头的焦距通常被锁定在镜头的最短的焦距段。这种装置的应用价值在于它可以避免镜头在处于非平衡状态时由于重力作用而进行的“自动变焦”,从而帮助摄影师以最广且不变的视角来完成拍摄任务。 四角失光四角失光又称球面像差,俗称暗角,它是指由于镜片呈球面,射入镜头的光线距离光轴越远,折射现象越强,因此,在使用大光圈拍摄时,画面通常会发生中间部分较四周亮度更高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光圈收缩后会有所改善。 二线性虚化(Double-Line Effect)二线性虚化的成因 使用镜头的大光圈拍摄时,照片景深以外的部分呈现环形的背景虚化(环形的散焦效果),当背景虚化部分出现重叠的环形散焦效果时,既称为二线性虚化,这种现象会破坏画面的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