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风采 | 走近 梁炳伦

 广羽人三九 2017-09-04



按:



——北兰亭学术部

2016.12.1



书家简介


梁炳伦,字澄一、玄钰,号逸庐主人,1966年生于广东,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深造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先生访问学者,沈鹏先生精英班学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书法院书法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岭南书法院副院长,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重庆市中小学书法教育教材编委专家、清华大学名家书法工作室助教,北兰亭书法家协会成员,广州行知学堂艺术总监,北京墨品定制签约书家。

2002年第三届全国正书展“全国奖”

2003年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展“铜奖”

2006年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入展)

2008年全国首届林散之书法奖(优秀作品奖)

1999年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1999年全国第三届楹联

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2年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赛

2003年中韩第九回书法展(韩国光州)

2004年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2004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入选)

2004年第二回中日代表收家展(日本东京)

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2008年全国书法名家工程千人千作书法展

200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展

2010年全国书法名家工程五百强书法展

2012年全国名家书法双年展

2010年墨缘佛山——梁炳伦书法佛山展

2011年在水一方——梁炳伦书法素问庄园展



作品欣赏


楷书   38cm×15cm   2016年

局部欣赏




行草   120cm×40cm×2    2016年




小楷    76cmx50cm      2014年

局部欣赏




行草    76cmx50cm      2014年

局部欣赏




行草    138cm×22cm×2    2016年

局部欣赏




行草     32cmx63cm      2016年

局部欣赏





行书    180cmx60cm      2014年

局部欣赏




草书    60cm×20cm×4    2016年

局部欣赏




学书感悟



我的书法观:到源头去

 


古人努力探索这个世界,先贤发现了“道”的存在。道,自然也,一阴一阳谓之道。而书法最后的境界是中国人推崇的“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即“道”,道即阴阳的对立统一;人指的是“心”,这个心不是一般的心,是达到了人类精神最高境界的心。

书法艺术就是体现“道”和“心”的一门艺术。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发现历代经典的书法都传递着共同的东西,就是现在所说的共性:

致和——整体感,阴阳对立统一的一个总体,古人又叫“气”;

得势——书法的运动轨迹,古人经典书法中,用笔的走势都是走弧线和S线的,古人叫“势”和“筋脉”。

节奏––书法最高级的线条都是有生命感,而生命感的体现就是力度、厚度、节奏的统一;线条的最高境界是两极打通:枯中有润、润中有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大小、粗细、疏密、聚散、连断,正侧…….一切在对比中都体现了生命的灿烂。

书法更是明心见性的艺术,书法的境界高低最后是 “心”的高低;最高境界的心,应该是儒家的担当、道家的洒脱、佛家的空灵、当然更有佛家在中国和中国文化结合产生的禅宗的活在当下,任意荣枯……

还有每种书体,每一位书法巨匠都有独特的挥写特点,我们暂时找到一个词叫“手势”,手势的好坏与书法的水平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决定了书法艺术的高低,所以每位有志于书法的人,都要对“手势”进行深刻和长期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了书法的“共性”,还对“个性”进行了研究:

个性,很多人理解为某些固定的书写习惯,甚至把“结壳”当做个性,这是有失偏颇的。当然,个性指一定的偏向,如个人的世界观、审美观、际遇,是历史、时代、个人交织的结果,但不能只理解为一定的习惯,个性应该归结为一个人的“心性”,“心性”才是“个性”的本源。心性有“变”与“不变”的部分,“不变”的是指个人的一定审美方向,即一种选择,但因个人的际遇、经历、感受发生了变化,并有相应的变化。为什么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毛泽东他们的书法没有一幅作品相同,一幅一个面目,但你却一眼辨出是他们的作品呢?因为在不同中有相同,相同中有不同。心随势转,心随境变,因为书法是写心的艺术,因此,是表现当下的,当下变了,作品便有不同,正如王羲之为什么不能再写出《兰亭》一样的作品。

创造个性,实则修炼“心性”,虽然在表现心性的过程中,每位书家都有一些相应的技巧,但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固定的程式便是“个性”。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

当然,在艺术中,个性与共性是一体两面,是互相依存的,有时优秀的个性会变成新的共性,这都有可能的。

书法史,便是优秀个性与共性连绵与发展的历史。

到源头去即回归书法的本体,回归本源。


梁炳伦

2016年9月3日于佛山方圆堂



学术观察


         

梁炳伦书法艺术品读


文 | 耀文星


梁炳伦老学长与余同隶当代书坛泰斗沈鹏先生之门,为先生2012年面向全国招收之访问学者,时入选者共四人。四人之中,海娇女史精篆刻,紹伟学兄擅书法史学之研究,炳伦则理论与实践并重,尤以行草为世所称道。余滥竽其间,比之诸学长之术业专攻,成就斐然,多有愧色焉,亦惟有择善从之而已矣。而与炳伦学长之切磋琢磨,则尤获教益也,故前人所谓见贤思齐,仰圭璋而有地,岂虚言哉!

炳伦学书,以魏晋二王书风为宗主。凡二王法帖,无不悉心临摹,尤得力于大令《丧乱》《姨母》《初月》诸札。近世王书盛行,有“新帖学”之目,然率姿媚多而刚健少,于王书之风骨,多未梦见。古人论大王字如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今人学王字,多靡靡之态,鲜有学其茂密古朴之神者,岂不悲乎?然炳伦之学二王,汰柔糜之俗习,独以风神骨气为主,笔力纵极驰骋,气象深稳,诚难能可贵者。考其学书之经历,早年致力于真书,并参篆隶八分,筑基既厚,乃能生发也。蓋王书之波磔骏厉,犹是隶笔,由篆隶八分入,不易失于薄弱也。世之学王字者,或可鉴焉。

览炳伦书法之近作朴质高韵、逸气迥出,而骨血峻宕,拙厚中尤有异态,非于传统深造有得,不得为此。昔人云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炳伦之书,笔势雄强逸荡,顿挫生姿,于古人所谓筋骨血肉四字兼而有之,分黑布白,又颇得奇理妙趣,诚为当世所稀见也。而兴之所至时,任笔为体,恣意挥运,寓深郁于豪放之间,形哀乐于笔墨之奇,又可见其旷逸之心志者也。清人刘熙载有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故炳伦书法之奇崛峻逸,又岂非其胸襟之浩荡者耶?

炳伦南粤佛山人也,岭南书学,自有渊薮,隋有《刘猛进碑》之古质浑朴,明有白沙子之茅龙笔迹,纵横跌宕。近代康南海异军突起,南粤一跃为碑学之重镇,流风所被,至今不衰,如潮州饶选翁,以碑派书风,独占当代学者书法之鳌头,其间文脉之传承积淀,实有大因缘存焉。今佛山梁炳伦,于岭南整体之碑学风气中,张二王书风,碑帖并参,可谓慧心独具,他日粤国书坛,新添一帖派高峰,愿拭目以待之。


甲午立秋 草于京东慎敬居 

作者简介:耀文星,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学术秘书、沈鹏先生首届访问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