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音乐高地首次奏响中国之声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9-04
   音乐总监余隆与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击掌”庆祝演出成功。

当地时间8月20日,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余隆的率领下登台瑞士琉森音乐节,成为音乐节80年历史上首次获邀演出的中国乐团。在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之中,他们以一个震撼世界的强音开启了乐团2017欧洲巡演。随后,乐团赶往奥地利蒂罗尔节日剧院夏日艺术节和格拉芬内格音乐节,并于当地时间8月27日登上备受瞩目的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所到之处均为中国乐团的首次亮相。上海交响乐团这一次的欧洲之行,堪称是一个值得载入中国交响发展史册的里程碑。

从琉森到汉堡 奏响中国之声
一曲如泣如诉的“梁祝”,令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内的两千多观众沉浸其中,停顿了一会儿掌声才如潮水般涌来。当地时间8月27日,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联袂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登台这座举世瞩目的易北音乐厅,为欧洲乐迷奉上了原汁原味的中国之声。返场曲——老团长黄贻钧改编的《良宵》,更是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为上海交响乐团2017欧洲巡演画上句号。

 

在过去的不到两周时间里,上海交响乐团先后亮相瑞士琉森音乐节、奥地利蒂罗尔音乐节、格拉芬内格音乐节,最后抵达易北新厅。团长周平感慨道:“中国乐团走出去其实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最早‘有机会出去就行’,到今天来到世界顶尖的音乐节,每一步都有着不同的追求。上海交响乐团身为国内同行的‘探路者’,积累了大量经验。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先要走进观众的内心,彼此感受文化上的共震,才能激起世界的回响。”

 

上海交响乐团成为第一支登台琉森音乐节的中国乐团。


在琉森音乐节上,乐团选择了阿龙·阿甫夏洛莫夫的交响诗《北平胡同》开场。1933年,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工部局乐队首演了这首作品。乐曲用“中西交融”的乐器组合,描摹出一幅幅发生在胡同里的生活情景,瞬间将观众拉回了20世纪初遥远的北京城。巧的是,音乐会现场有一位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美国留学生菲利普·皮库斯,他说:“特别喜欢这首《北平胡同》,听着听着就让我联想到了北京胡同里的那些感觉,很生动。”

 

作为本次巡演的“主菜”,乐团在四地均上演了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五交响曲》,传递出中国音乐家对这首世界经典的理解与呈现。85岁的波兰指挥大师、作曲家潘德列茨基专程从波兰飞来瑞士,以演绎肖斯塔科维奇作品见长的他,在听了上交的现场演绎后,兴奋地跑到后台对余隆说:“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与文格洛夫交替演奏“梁祝”的,还有一位后起之秀、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获奖选手斯特凡·塔哈哈。在蒂罗尔,他与乐团合作呈现了这部中国经典。塔哈哈表示:“能和余隆及上海交响乐团一起巡演,我感到很自豪,也很亲切。当然,也会有些压力和紧张,比如和我的偶像文格洛夫一起(巡演)。但作为一个新人,上交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国际平台去展示自己,我当然要全心全意去演奏。”


 

汉堡音乐会当晚,有数千位乐迷在易北新厅外的广场上聆听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


从过去到未来 乐迷遍布全球

上海交响乐团此行最大的惊喜,也是最感人的时刻,出现在格拉芬内格音乐节上。当天,一位72岁的奥地利老太太紧紧抱着一本厚厚的、泛黄的纪念册来到现场。老太太名叫克里斯蒂娜·阿尔德,不久前,她看到报纸上刊登上海交响乐团要来演出的消息,惊喜万分。因为她的父亲费迪南德·阿尔德曾在1939年至1947年间,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首席。1945年克里斯蒂娜在上海出生,两年后跟着父亲回到奥地利。

 

“我坐在观众席看着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时候,就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父亲说的很多关于上海和上海交响乐团的故事,想起小时候看着我父亲拉琴的模样。”克里斯蒂娜说道。可惜,在她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本珍藏着父亲所有上海记忆的纪念册,是克里斯蒂娜的母亲一张张收集剪贴的,厚达374页,包含了当时演出的节目单、新闻报道及音乐评论,浓缩着上海交响乐团的一段历史,也记下了上海这座城市对于犹太难民的庇护和人文关怀。

 

看着这厚厚的一本纪念册和眼前这位花甲老人,余隆感慨道:“这是一本活的历史。不仅是音乐上友谊的见证,也是城市的一段记忆。”他当即代表上海交响乐团邀请老太太在2019年上交成立140周年之际回上海,去看看他父亲昔日工作的地方。

 

无独有偶,类似的场景在汉堡又一次发生了。德国老爷爷保罗特意从350公里外的杜塞尔多夫赶来,向乐团捐赠了一批颇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原来,保罗的母亲莱达·佩兹尼当年跟随工部局乐队指挥梅百器学习钢琴,并多次作为独奏和乐队合作。一张张斑驳的节目单,不仅寄托着保罗对于母亲的思念,也承载着他对于上海的回忆。他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再回这座自己出生的城市去看看。

 

上海交响乐团此行也为欧洲音乐节带来了中国乐迷。在蒂罗尔的音乐会现场,坐着20多位乐团的“中国粉丝”,他们不远万里从上海一路追到了奥地利。在异国他乡听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倍感亲切,他们一起见证了中国的乐团在国际舞台上亮出“中国声音”,又倍感自豪。翻译家施小炜就在这个粉丝团里,他说自己是受村上春树的影响喜欢上的古典音乐,古典音乐也有助于他对村上春树的作品翻译。


自称“从小听着上交的音乐会长大的”朱毅已经60多岁了,他早年学习声乐,去美国后改了行。尽管现在生活在芝加哥也不再从事和音乐相关的工作,但音乐却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一有机会回到上海,他就会去听听上交的演出。“虽然芝加哥交响乐团也很棒,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交响乐团,有种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这次,朱毅是从芝加哥直飞欧洲,加入交响“梦之旅”,在异国他乡来为上海交响乐团助威的。“在海外,能听到中国声音,自豪!”朱毅说。


                         文 | 黄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