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达山口述文化——掏雀儿窝

 渐近故乡时 2017-09-04

  

作者 | 常维范

选自《哈达山口述文化》


——


  在我们的孩童时代,我们村子周围的山林里和村落中都有着数也数不清的各种鸟。在我们哈达山区那疙瘩,体型最大的鸟要数居住在石洞里的猫头鹰了,最大可重达20多斤,最小的鸟就是一种叫不上具体名字的小山雀儿了,充其量也就二三十克重,不足一两。


  每天天一放亮,你就可以听到从不同方向传来的悦耳动听的鸟语。当然也不是所有鸟的叫声都好听,比如说相貌奇怪的猫头鹰的叫声就十分难听,让人毛骨悚然。还有那些黑乎乎的乌鸦的叫声,不但难听而且还烦人。据老辈人讲乌鸦和猫头鹰一叫就要死人啦!所以人人都烦。另外,如果哪位对某事发表意见时,说的话不好听或不吉利,马上就有人会说闭上你的臭乌鸦嘴。”看来这乌鸦是鸟类中很不受欢迎的一种鸟。


  冬去春临,春暖花开。鸟类们便开始雌雄间相互追逐,尽展自己的才华,相互求爱,然后生儿育女繁衍它们的后代。


  鸟类是卵生的,它们的卵的形态同鸡蛋相同,只是大小不同。它们的卵同样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因此也是人类享受的一种美味。特别像野鸡和野鸭的蛋,每窝可以产20至30枚,人们把它捡回后腌制成咸蛋,煮熟后一扒开皮,那蛋黄直往外流油,令人垂涎欲滴。因为野鸡、野鸭都是吃虫子和青蛙、小鱼等动物的,所以它们的蛋里营养更加丰富。


  那时的人们不懂保护环境,根本就不存在环保意识。再加上鸟类有很强的繁殖能力,环境状况又特别好,所以大家抓几只鸟,掏点鸟蛋,根本无碍它们的繁衍,就像人们养鸡吃鸡肉那么无所谓。


  鸟类大多数在树上筑巢产卵,然后孵化成小鸟。也有少数在草丛中极不显眼的地方垒窝,很难被人发现。例如:小山雀儿、野鸡、野鸭子、鹌鹑、沙半鸡、地出溜鸟等等。而猫头鹰则把卵产在他们栖息的树洞或石缝中,更具隐蔽性。看来世上所有动物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山鹰、喜鹊和乌鸦把窝筑在高大的树上,让人很难够得着。不但窝筑得高,而且像山鹰和乌鸦这些食肉的鸟类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一旦有人接近它们的窝,它们就会展开翅膀在窝的上空盘旋,并且瞅准机会突然俯冲下来叨你的眼睛。所以这些鸟窝最好别掏。


  乌鸦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很多只乌鸦同时把窝建在同一棵大树上。它们选择树冠比较宽大的树,如柳树、榆树等,有时一棵树上有十几只窝。一旦遭到人的侵犯,便用它们特有的叫声呼唤来几十只乌鸦一起向你进攻,使你不得不放弃,逃之夭夭。


  比较好掏的是喜鹊的窝,喜鹊比乌鸦温顺得多,人们掏它的蛋,它们只是急得在空中喳喳地叫而不敢进攻,眼看着人们把蛋掏走而无可奈何。


  山鸽子的窝比较简陋,几十支树棍横三竖四地搭建成一个透亮的窝,还没有上盖。它们多把窝建在比较矮的带刺的树上,如山里红、山丁子或老骨眼等树上,也算是一种保护意识吧!而且山鸽子对它们的蛋特别珍惜,在孵化期间, 淘气的孩子把手伸到它的身边了,它也不情愿离去,会用它的嘴叨你的手。在这攻势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孩子们便连鸟带蛋一起端回家了。


  人们在侵犯和破坏鸟类的生存的同时,也时常遇到危险。有的人分不清喜鹊和山鹰的窝,爬上树后遭到山鹰的猛烈袭击,招架不住便从高大的树上掉下来,轻者摔伤,重者丧命。这也许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吧!


  而乌鸦的窝是最好识别的,他们很少单独筑巢,多数是群居在某棵大型的树上,一看就明白是乌鸦的窝,轻易没有人敢冒犯。作为满族人,又有不许伤害乌鸦的规矩,这是由一段传说故事而来的,叫作古榆神鸦:


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明朝万历年间自白山松水之间起兵反明,意欲改朝换代。于是明朝廷派辽阳总兵追杀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队伍被打散了,只身一人逃到了天柱山上,累得筋疲力尽,便钻到一棵老榆树的树洞里藏身休息。 这时便飞来一大群乌鸦黑压压地落得满树都是。当辽阳总兵追到树下时他的 手下人说:“努尔哈赤好像藏在树洞里。”可辽阳总兵却说:“胡说,如果有人钻进树洞里还不早把乌鸦惊跑了。”于是就率兵继续向前追去。这样努尔哈赤便躲过一劫。所以当努尔哈赤做了皇帝后便下令满族人不许伤害乌鸦,并且还要逢年过节都要在房上和树上挂着肉来喂乌鸦。


  有了这个传说,至少满族人是不会掏乌鸦的。


  满族的大人们为了不让孩子们掏乌鸦的蛋,还编造了一些吓人的说法吓唬小孩子。例如:掏乌鸦的蛋,你就会生病,肚子疼、脑袋也疼等等。


  我们小时候掏鸟窝,爬到树上后掏出的蛋无处可放,放在兜里怕压坏了,便把蛋放进嘴里含着,防止碰破了,下到地上后再吐出来。但由于鸟蛋的皮太薄,有时在嘴里也会被牙齿碰坏,流了满嘴的蛋黄,十分可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再加上农药的污染,土地植被的破坏,树木遭无情的砍伐,那些栖息在山林里的鸟类失去了生存的家园。等到我们的孩子长大时,人们所能见到的鸟类就越来越少了!在哈达山区连喜鹊乌鸦都飞得无影无踪了。随着政府不断出台环境保护条例,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掏鸟蛋了,掏鸟蛋这种民间习俗从此也成了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