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山水画丘壑审美的演变

 解连环 2017-09-05


 【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路镛临  纸本水墨   2015年



谈山水画丘壑审美的演变



文/路镛


“丘壑”二字在六朝人物品评中,有“此子宜置于丘壑中”评述,来形容士人的不落凡尘,具有山林之气。山水中的丘壑运用与山水图式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我们在分析山水画的丘壑演变时以具体作者、作品为依据。在现存的敦煌壁画中可以发现山水画的雏形,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背景虽然有山水元素,但还是以人物为主的,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山水画,而且树、石装饰性很强,更无丘壑可言。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现存的第一幅山水画(有专家考证为北宋的复制品),在空间的处理上,景物的布局上已经有山水画的雏形,能从人物背景中脱离出来,《游春图》已经对山水画的“卧游”功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对于严格意义的丘壑经营仍然很朦胧、模糊。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在画面中出现了造型严谨的宫殿台阁,来表现“神仙之境”,唐代张彦远评价“思训品格高奇,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李思训的画中初见宋人追求的“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对严整、细密一路的山水画风影响久远,宋代的王希孟、王诜、赵伯驹、刘松年,明代仇英乃至清代袁江、袁耀都受他的影响,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把李思训定位北宗之祖,足见其分量。五代山水画荆浩的成就最大,他在绘画理论上提出了“图真”论的绘画美学观点,认为“真”是“气质俱盛”,对笔墨做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荆浩的绘画语言已经从唐人的“图案化”、“装饰化”逐渐变为“自然化”、“写实化”,章法布局也出现了繁复、错杂的关系,已经对山水丘壑进行着意刻画。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从代表作品《匡庐图》中,构图留有天地,山腰和山脚布置院落,远山有挂瀑,中景山涧有溪流、水口,近处为溪水中有渔翁,坡岸上有行人赶着毛驴……。后来的宋人山水画面中出现的元素,在《匡庐图》中都已经有了,这为宋人追求山水画的“可游可居”已经从图式上作了示范。荆浩强调用物之“性”来表达山水的神或气韵,作品能穷尽物之性,才能现“物象之原”,才能表现物的“真”。在山水“六要”中他进一步说“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荆浩的《匡庐图》是山水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荆浩以后,北派山水的丘壑运用、布局图式,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去挖掘、丰富和完善的。水画发展到了宋代,画家们更加追求以营造丘壑来寄托情思。宋代李成、范宽、郭熙等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单就对丘壑的表现来说,李成、郭熙胜过范宽。宋代山水画更加注重写生,注重“义理”,中国优秀的山水画是情与景,理与法的完美结合,这些都在宋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李成的山水画是他“胸中丘壑”,这胸中丘壑乃是齐鲁一带山水和李成主观情趣相碰撞而成的。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圣朝名画评》记:“成之命笔,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广川画跋》记载李成:“盖心术之变化,有时出则托于画以寄其放,故云烟风雨,雷霆变怪,亦随以至。方其时,忽乎忘四肢形体,则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故能尽其道,……彼其胸中自无一丘一壑,且望洋向若,其谓得之,此复有真画者耶?”胸有丘壑,从李成的《茂林远岫图》可以看出,尺幅不大,有万千气象,极尽丘壑之变化。李成的画风在北宋代山水画坛影响深远。包括宋代最有代表性、成就最高的郭熙,都出自李成一系。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南宋山水以李唐为宗,代表作品《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作品也追求宋人“渴慕林泉”、“必取可游可居之品”的审美思想,在丘壑的经营上、图式上延续了北宋的“大山堂堂”的气概。李唐的《清溪渔隐图》为马远、夏圭的画风形成带去了灵感,逐渐形成了泼墨淋漓、用笔苍劲的审美意趣,加上宋室南渡,江南多雨雾,自然环境的变化促成了“马一角”、“夏半边”的山水图式,使山水画丘壑运用受到影响。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山水画发展到了元代,文人画逐渐占据画坛,山水画开始尚“意”,提出“气韵由笔墨而生”,追求气韵与笔墨紧密相连,出现了遣兴、意趣等审美取向。对于宋人追求的“山林之气”的自然丘壑的表现,元人已经开始淡化了,画家们逐渐沉浸、陶醉在笔墨形式中,偏重于笔墨本身的审美价值。但是,受宋人的影响,元代山水画也不会从丘壑的精深,迅速转变为空泛,总体上看,元人对丘壑的表现还是是“形”、“意”并重的,其中以王蒙最为具有代表性。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春山读书》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不仅仅是注重笔墨效果,景物富有层次,章法稠密,景色郁然深秀,可以与宋人媲美。值得一提的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山峦叠积、千岩万壑,丘壑丰富。与宋人山水不同的,王蒙此幅山水,一改“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的传统构图,为后人创造了一种新的图式。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明代董其昌的理论对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对山水的丘壑的论述,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一段名言:“以境之奇怪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文中提到的“奇怪”的“境”,我们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丘壑”。董其昌认为,大自然千变万化,这种山势纵横、怪石危立、奇松盘曲、飞瀑跌宕,多姿多彩的变化,绘画中的丘壑是远远不足的。但是画家又必须游历山川,行万里路,广开眼界,对自然深入了解,做到胸贮万壑。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董其昌在山水画丘壑的运用上,已经摆脱宋人写真方法形成的图式,更多的是营造内心的山水世界。从艺术的创造性角度出发,董其昌的过人之处在于,在摆脱宋人写实形成的绘画图式时,他巧妙地改造了构成山水丘壑的零部件,对宋人山水画的构成元素进行“偷梁换柱”、“改头换面”,这种以生活为源泉的“胸中丘壑”的运营,加上董氏洁净、恬淡的画面,细致入微的笔墨变化,形成了自己的山水图式、风格面貌,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给后人做了很好示范性,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青卞图》。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明四家”的作品从丘壑运用的角度论,沈周的《庐山高图》为明画之最:纵观画面,既有北宋画风之博大严整、丘壑纵横,又具元画之笔黑精妙,富含笔意。加上尺幅较大,是继宋画后绝少的巨制。沈周早年学王蒙,中年师法黄子久,晚年以梅花道人为宗。《庐山高图》作于明成化丁亥年(公元1464年),这一年沈周四十一岁,此时恰为其习王蒙阶段。故此画皴法缜密灵活,焦墨渴笔点苔,深得黄鹤山樵的精髓。此图与五代董源《溪岸图》颇为相似,下方组树姿态,中景之山石、水口,都大相径庭,不同的是董源《溪岸图》为深远法,沈周《庐山高图》为高远法。此图极尽沈周经营丘壑之能事。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清代初期“四王”,直接传承受董其昌的理论与实践,力图集古人大成,以“元四家”为学习对象,“四王”在山水画坛中占主导地位,他们由于受“正统影响”,重视摹古,忽视造化,使画中的生机多倾注在“笔墨”本身,在笔墨的精妙上,更进前人一步,而在丘壑的运用上多是组合前人的丘壑,强调“运宋人丘壑、元人笔墨”,所以画中丘壑多是宋人的翻版,少有新奇之境,少新意、乏生机。在清代众多画家中,龚贤算是非常强调丘壑的画家,在“金陵八家”之中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为明末清初画家群中少有的大师。龚贤对于深入生活能够做到宋人那样,他的代表作品无不丘壑纵横,充满生机。再加上龚贤学习了元人的笔墨技法,发挥了积墨技法,用这种新颖的笔墨语言表现了自己胸中的理想境界,达到了情与景的浑然天成。龚贤在《画说》中论画家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对画中丘壑的重视仅次于笔墨。清代查士标看了龚贤的一套册页后予以极高的评价:“昔人云:‘丘壑求天地所有,笔墨求天地所无’。野遗此册,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乃开辟大文章也。”龚贤有两幅山水长卷极为精彩:《千岩万壑图卷》(现藏南京博物院)、《溪山无尽》,从这两幅长卷中我们能够看出画家运用丘壑高超技艺,从而形成了画面的复杂空间结构,整个长卷,移步换景,引人入胜。这种对丘壑的处理,自宋代郭熙、李成之后,包括“元四家”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路镛临王时敏杜甫诗意十二开】  纸本水墨   2015年



总之,在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丘壑审美”经历了从东晋时期的萌芽到北宋的形成的漫长过程。从元代开始,虽然笔墨审美取代了丘壑审美的地位,但也重视丘壑变化。明清以来,山水画家们也都绕不开丘壑审美与笔墨审美的问题,两者孰轻孰重,没有准则,似乎无法作以判断,但是,宋、元山水画为中国山水画的正宗和难以逾越的高峰,这已经得到的定论。所以,我们从宋、元人作品中去分析丘壑与笔墨二者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审美价值,来评判后人作品,应该是不会是缘木求鱼的。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