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鸿海风景油画作品欣赏

 双笔书画家 2017-09-05


潘鸿海,1942年生于上海梅陇,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历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记者、美术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富春江画报》(工农兵画报)负责人、浙江画院院长。现为浙江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一个专业画家是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潘鸿海必须走进大自然,走进火热的生活。许多年来,外出写生是潘鸿海必修的功课。杭嘉湖水乡,到处都留下了他执著的脚印。



从潘鸿海的江南油画中,可以分别两类题材,一是纯粹的自然风光,例如《双林镇之晨》、《雨桥》、《北水初秋》,那是作者独自采风的结果;一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比如《豆蔻年华》、《阳光下的少女》、《西子姑娘》,这是需要有人配合的产物。陪伴潘鸿海写生的,常常有几位模特儿,有的后来触了“电”,成为一代影视名星。仔细欣赏潘鸿海的人物作品,多少可以读出一些蛛丝马迹。《阳光下的少女》,画面是金黄色的暖色调,作者特别注重光源对色调的影响,这是一幅柔美的天人合一之作,令人叫绝。











潘鸿海热爱江南,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江南。油画出自西方,欧洲的油画艺术有着适合表现其本土语言和历史传统的积淀,单纯地拿来主义,以西洋油画的语言来述说东方,会显得生硬和滑稽。所以,用油画解读中国江南,必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目前大概只有两位艺术家获得了成功,陈逸飞和潘鸿海。在审美意识当中,陈逸飞表现的多为大家闺秀,而潘鸿海则着眼于小家碧玉,似乎同我们的生活更贴近一些,也就愈加亲切。如今,当人们享受潘鸿海的《外婆桥》或是《摇啊摇》等油画作品时,肯定会同意我的观点。




潘鸿海的母亲是农家女,父亲是铁路扳道工,童年便在江南的青砖古巷中度过。初中时,他孤身赴苏州求学,爱上绘画,后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附中、本科油画系学习,在莫朴、马玉如、全山石等先生的悉心教授下,找到自己的绘画天地。


大学毕业后,潘鸿海被分配到《富春江画报》从事美术记者、编辑工作。在画江南题材的油画之前,他画的是连环画和宣传画。在那个美术刊物屈指可数的年代里,《富春江画报》的最高发行量竟达67万份。从1968年毕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潘鸿海整整参与和主持编辑了400期杂志。


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下乡与农民同睡一床,画乡村教师、画赤脚医生、画刚刚诞生的小猪。这样的经历,令他熟知江南,也练就了高超的成画本事。而作为主创者,他的绘画也在全国开始有广泛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