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生 丸 ▲
〖方源〗 《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 生荷叶[9g] 生艾叶[9g] 生柏叶[12g] 生地黄[15g] 各等分。 〖用法〗 上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12g),水煎服。 〖方歌〗 四生丸中三般叶,侧柏艾叶荷叶兼, 生地合用为丸服,血热吐衄效可验。 〖主治〗 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功用〗 凉血止血。 〖方解〗 君 ── 侧柏叶 ── 凉血止血。 臣 ── 生地黄 ── 凉血清热,养阴生津。 ┌ 生荷叶 ── 凉血化瘀,止血不留瘀。 佐 ┤ └ 生艾叶 ── 祛瘀止血,可增止血之功,又可避血止留瘀之弊。 ◆方中四药俱生用,意在增强凉血止血作用。 【运用】 1.本方为凉血止血的有效方剂,主治血热妄行的上部出血之证。以血色鲜红,舌红,脉数为证治要点。 2.若出血较多者,可适当加入小蓟、白茅根、藕节、仙鹤草等增强止血之功。 3.常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之咯血和胃溃疡吐血,属血热妄行者。 【注意事项】: 本方对内热暴作之吐血、衄血疗效较好,然只可暂用,中病即止,若多服,久服,寒凉太过,则可使血凝成瘀,造成不良后果。 槐 花 散 ▲▲ 〖方源〗 《普济本事方·肠风泻血痔漏脏毒》:“治肠风脏毒,槐花散。” 〖组成〗 槐花 炒[12g] 柏叶 杵,焙[12g] 荆芥穗 [6g] 枳壳 麸炒[6g]各等分。 〖用法〗 上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6g),空心食前服。 〖方歌〗 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 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主治〗 肠风脏毒下血。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主證病机分析] 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 风热邪毒根据它临床表现的不同,一类有风热邪毒,一类是湿热邪毒。引起了湿热、风热这种热毒,壅遏在肠道血分,损伤血络,共同特点都是便血。从病名来说,分为肠风和脏毒两类。
湿毒这类形成叫脏毒。历来对脏毒这个名词概念不统一。有的提到脏毒,指的非常秽浊、下血乌黑,秽浊,有的脏毒呢,这毒的概念,包括这种湿热壅遏气血,不但有这种出血兼脓,而且局部还可以红肿,比如讲我们现在这种肛门痈,在古代它也叫脏毒,所以脏毒的概念,并不统一。在这里指的脏毒,主要是针对下血颜色比较晦暗,比较污浊,而且出血是点滴,不是相对肠风证可以出血量多,喷射。从出血、便血过程来看,它是一种先便后血,是属于远血。 这两类便血虽然病机有一定差别,肠风以热为主,中医辨证认为兼夹肝风,所以它有这样的出血特点。脏毒是湿热邪毒为主。湿热壅遏在肠道造成。槐花散都可以治。做为一个基础方。这和它的用药的特点有一定关系。所以从槐花散主治,总体来讲是偏于热证的便血。具体分,分为肠风和脏毒两类。肠风主要是强调出血的一类特点,血热为主,血色鲜红。而又由于出血的特征,具有肝风的特点,它不是外风,有肝风的特点。所以脏毒这个毒,也是从出血的颜色比较污秽,秽浊,比较暗,而且它是点滴,不是喷射式的。往往先便后血,是远血,这样来区分。 由于槐花散本身在用药上,它既有凉血清热的作用,又能够清除湿热,排出湿热积滞,所以肠风、脏毒这两类便血,都能治疗。 治法 清肠(清肠道之热)止血,疏风行气。(疏风行气也利于解除湿热。) 〖功用〗 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方解】 君 ── 槐花 ── 泻热清肠,凉血止血 ┐ ├两者相合,凉血止血之功加强 臣 ── 侧柏叶 ── 清热凉血,燥湿收敛┘ ┌ 荆芥 ── 辛散疏风,炒黑入血分,与上药相配,疏风理血。 佐使┤ └ 枳壳 ── 宽肠行气,顺遂肠胃腑气下行。 ◆诸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疏风行气。
槐花凉血止血,既用于血热这种肠风便血,也有燥湿作用。所以也能用于脏毒便血。侧柏叶凉血止血,上下各部血热出血都可使用。荆芥橞历来看法它有两个作用, (1)疏风,这里的疏风,不是解表,而是疏肝,通畅气机。有助于肠道肠风,脏毒之邪的解除。针对疏风,它实际上和枳壳相配,荆芥橞疏通散风,擅于升散,枳 壳擅长于降,宽肠下气,有助于肠风脏毒,血热之邪,湿热之邪。通过行气向下排出。这两个药结合,一升一降,疏通肠道气机,达到宽肠降气,升降气机这个作用。 配伍特点。 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相反相成。 芥橞枳壳相配,后来也成为治疗便血里常用的一种结构。治血要调气。疏风,看起来相反,疏风这是有升散的特点。清肠它结合宽肠降气。不是单纯止血,要清除湿热,清除血热,寓行气于止血之中,寄疏风于清肠之内,相反相成。 【运用】1.本方为治疗热证便血的常用方剂。以血色鲜红,舌红,脉数为证治要点。(主要写的是肠风的特点,临床运用较多是肠风。针对脏毒得出血,这方是可以配,但脏毒历来概念不同,有很多脏毒发生在痢疾的过程中。如果槐花散用于痢疾过程中,那要配伍清热解毒,调气活血之品。 ) 2.加减变化 若大肠热盛(往往伴有肛门灼热),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 下血量多,荆芥橞改炭,并加黄芩炭,地榆炭,棕榈炭等以加强清热止血之功。 脏毒下血(出血污秽,多夹湿热,偏湿热),加苍术,茯苓(除湿,苍术燥湿,茯苓渗湿); 便血日久血虚,加熟地、当归。 3.常用于痔疮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属血热者。结肠炎、肠癌便血亦可应用。 使用注意 由于方中药性寒凉,故只宜暂用,不宜久服(因为如果针对下血日久,往往虚实夹杂)。便血日久,属气虚或阴虚者,则不宜使用。 《成方便读》:“肠风者,下血 新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而来。或风客肠中,或火淫金燥,以致灼伤阴络,故血为之逼入肠中而疾出也。脏毒者,下血瘀晦,点滴而下,无论便前便后皆然。此皆 由于湿热蕴结,或阴毒之气,久而酿成,以致守常之血,因留着之邪溃裂而出,则渗入肠中而泄矣。然二者之血,与痔漏之血各自不同。肠风、脏毒之血,出于肠脏 之间;痔漏之血,出于肛门蚀孔处,治法亦稍有异同也。槐花禀天地至阴之性,疏肝泻热,能凉大肠;侧柏叶生而向西,禀金兑之气,苦寒芳香,能入血分,养阴燥 湿,最凉血分之热;荆芥散瘀搜风;枳壳宽肠利气。四味所入之处,俱可相及,宜乎肠风、脏毒等病,皆可治耳。” 黄 土 汤 ▲▲▲ 前面有個归脾汤。归脾汤脾不统血是脾气虚不统血,黄土汤反映的是脾阳虚不统血。也就是它有一种中焦虚寒的基础病机。而主要这种中焦虚寒,反映在阳气不能固摄阴血上,造成一种慢性的出血。 〖方源〗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组成〗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 (炮) 阿胶 黄芩 各三两[各9g] 灶心黄土 半斤[3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方歌〗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主治〗 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主證分析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阳气虚出血,主治证候由两个部分构成,(1)出血自身特点,这类阳虚出血,特别用黄土汤,在部位方面,一般下部出血居多。下部出血,包括消化道的出血,便 血。包括妇科方面,月经过多,月经提前,量多,这类涉及虚寒型的月经不调。特别以经血过多为特点。或者崩漏。部位以下为主,当然临床上用于像皮下出血这类 也有。但是以消化道的,和妇科出血最为多见。病程一般较长,而且随着体质情况会反覆发作。(2) 全身性虚寒见证。比如说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同时比如消化道出血,伴随可以腹痛喜温喜按, 腹痛往往绵绵作痛这一类的。中焦虚寒的基本见症。它可以有面色较淡,舌质较淡,脉可以沉细,这都反映出长期出血。使阳气虚衰不能固摄,加上阴血又不足,出 血造成阴血不足。这是黄土汤证的病机分析。根本的是脾阳不足。脾阳不足后一方面不能固摄,医方面也影响脾胃运化。出血以后也进一步可以伤耗阴血,所以这类 证候不但阳虚,继发也有阴血不足的内寒表现。 〖功用〗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针对病机的阳虚脾失健运,同时阴血又不足) 【方解】 君 ── 灶心土 ── 即伏龙肝,辛温而涩,能温中、收敛、止血。 ┌ 白术 ┐ 臣 ┤ ├温阳健脾,以复脾胃统摄之权。 └ 附子 ┘ ┌ 生地 ┐ ①滋阴养血止血,既可补益阴血之不足,又可制术、附之温燥伤血。 │ │ 佐 ┼ 阿胶 ┘ ②生地、阿胶得术、附可避滋腻呆滞碍脾之弊。 │ └ 黄芩 ── 止血,又佐制温热以免动血之用。 使──甘草──和药并益气调中。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寒温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使温阳不伤阴,滋阴不碍阳。寒热并用是指的方中既有附子、白术、灶心土这种刚药,温热药,又有阿胶、生地阴柔之品,还有黄芩,苦寒的。标本兼顾是标在出血,有止血、收涩、温涩的这些药物,又有养血、补养阴血,再加甘草和附子相配,温补结合,也有助于针对脾胃的虚寒,阳气的不足。所以刚药、柔药结合。此方为温中健脾,养血止血之良剂,故吴瑭称本方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温病条辨》)。
【运用】 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以止血; 若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胃纳较差者,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脾胃虚寒较甚者,可加炮姜炭以温中止血。它是脾胃阳虚,中焦虚寒,表现为失血。出血为主的。反映一种基本治法,是一个基础证型。临床根据具体情况来变化,比如这个病,病程较长,反覆发作,可能出 血量多(包括内在、外伤的各种出血,白及,三七常用,都有好的止血作用,特别白及,三七,都对消化道的出血,能保护出血面),加强止血,气虚甚加人参,增 加温补作用。或中焦虚寒甚,往往有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寒凝气滞作痛,加炮姜炭,既有止血作用,而且可以温中,温通的作用。 方中灶心黄土缺时,可以赤石脂代之。 【文献摘要】 方劑比較
黄土汤与理中丸比较黄土汤治疗脾阳虚不统血,我们过去讨论的理中丸,从主治里,理中丸主治里,有三个方面。(1)基础的阳虚见症,中焦虚寒见症, (2) 阳虚失血,(3)阳虚之后继发的病后喜唾涎沫,小儿慢惊这一类。那理中丸治疗的阳虚失血应该说,它是一种基础方,它通过温阳益气健脾的方法,能够用于阳虚 失血,做为一种基础方,针对基础病机,不是一个具体的常用方,是个基础方。所以他还要经过一些加味,针对具体中焦虚寒出现的情况来加味。加一些,结合一些 温摄的药物来运用。所以黄土汤和理中丸性质不同。一个是常用方,一个是基础方。
总 结 理血剂主要用于血瘀及出血证候,选方16首,按其功效分为活血祛瘀和止血两类。 1.活血祛瘀 本类方剂有通利血脉以祛除瘀血的作用,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结之证。其中 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与泻热攻下同施,功能破血下瘀,适用于血热互结之下焦蓄血证。 血府逐瘀汤与复元活血汤均治胸胁瘀积疼痛,但前者活血化瘀与行气开胸止痛同用,适用于血瘀气滞,留结胸中之证;后者活血化瘀与疏肝通络并行,适用于跌打损伤,瘀阻胁下之证。 补阳还五汤以大剂补气与小量活血药相配,功能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之中风。 温经汤、生化汤均可用治妇科经产方面,但前者温经散寒,养血行瘀,重在温养而不在攻逐,是治冲任虚寒,兼有瘀血内阻所致月经不调的常用方;后者化瘀生新,温经止痛,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之证,是产后的常用方。 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瘀血阻滞胞宫诸证。 失笑散与丹参饮均能治疗血瘀心腹疼痛,但前者以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见长,多用于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而见少腹急痛之证;后者以行气与活血祛瘀相配,多用于心胃诸痛。 鳖甲煎丸集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诸法于一方,主治疟疾日久不愈,寒热痰湿与气血搏结形成之疟母,或气滞血瘀日久,癥积结于胁下者。 2.止血 本类方剂均有止血作用,主治各种出血证。其中十灰散、四生丸、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均为凉血止血方剂,主治火热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其中 十灰散凉血止血之中收敛清降与祛瘀并用,可广泛用于上部各种热证出血,为常用的急救止血剂。 四生丸与咳血方均治上部出血,但四生丸以凉血止血为主,长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衄; 咳血方主要用于肝火犯肺之咳血,重在泻肝火,化痰热而治本。 槐花散、小蓟饮子均治下部出血,但前者善于清肠疏风,主要用治肠风便血;后者长于利水通淋,主要用于血淋尿血。 黄土汤属温阳止血之剂,功能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适用于脾阳不足所致的各种出血,尤多用于便血与崩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