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血剂-止血:十灰散、咳血方、小蓟饮子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止血剂
     定义:凡是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 等作用,主治出血证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
     适用于血溢脉外而出现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适用病证 ─ 血溢脉外之出血证。

分类:清热止血、滋阴止血、益气止血、 温阳止血、补血止血、化瘀止血

注意事项:
1、辨明瘀血原因,适当配伍用药。 
2、辨别病证的轻重缓急。
3.使用止血剂: 酌加活血祛瘀或止血兼散瘀的药物。
上部的出血忌升提,如用升麻、柴胡之属; 下部的出血忌沉降,如用代赭石、牛膝、大黄之类。

  止血法应与温、清、消、补诸法结合使用,正确把握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如热证出血用侧柏叶、小蓟、白茅根、槐花、地榆等,寒证出血用炮姜、艾叶、灶心土等,瘀血所致之出血用三七,蒲黄等为主组成方剂。此外,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药,可酌配牛膝、大黄之类以引血下行;下部出血忌用沉降药物,可辅以焦芥穗、黑升麻、黄芪之类以助升举。

   出血总与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有关。出血证大的分类和脏腑相关,不外乎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多与血热为主,血热使得肝的疏泄太过,肝旺导致肝不藏血,反映血热妄行出血,脾不统血呢,脾主统血,反映脾气裹摄血液,有固摄了,使血循经而行,不离脉道,如果脾气虚,或者脾阳虚,脾不统血,也可以导致出血。肝不藏血的,一般偏于热证,实证为主。我们说为主,因为有时候肝旺和血热,可以由阴不足而导致,肝阴不足,产生肝热,产生肝不藏血,但多数和血热,和实证有关。脾不统血都和虚有关。所以出血,肝不藏血大多血色鲜红,病势来得比较急,有一组相应的舌脉的热证实证表现,脾不统血呢,血色暗淡,血质清稀,病程较长,伴随有脾阳虚和脾气虚的一组佐证,包括舌像脉像。这是从大的分类,有这两方面。

     出血还要考虑到它的部位,不同的部位在配伍药物方面,有它的特定的一些用药习惯。所以既要考虑它的虚实,出血虚实这个原因,也要考虑到部位,真正引起出血的原因是很多的,因寒,因热,因外伤,瘀血。在这里这个出血,主要是从不同部位出血,再结合出血的虚实属性,来选择一部分方剂做代表。


十灰散 ▲▲▲
〖方源〗 《十药神书》甲字十灰散 治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组成〗  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茅根 茜根 山栀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 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药各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捣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15g),食后服下。

(现代用法:各药烧炭存性,为末,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适量,调服9-1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方歌〗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主证病机分析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急暴,舌红,脉数。
    十灰散是治疗血热出血为主的一个常用方。血热妄行应该上下全身都可能出现,上面吐血,咳血、衄血,'向下的便血,尿血。体表血热也可以导致发斑,皮下出血。
    十灰散主治,它以上部出血为主。血热妄行出血,相对上部较多。这类热病过程当中,热迫血妄行,往往是从热病过程当中,出现的证候之一,血热妄行出血了,十灰散常用来治疗血热妄行出血,以止血功效为主的。

〖功用〗 
凉血止血。


【方解】
┌ 大蓟、小蓟、荷叶  ┐
┤           ├凉血止血。
└ 茜草、侧柏叶、白茅根
 棕榈炭── 收涩止血。
栀子 ── 泻三焦之火。
大黄 ── 导热下行。
丹皮 ── 凉血散瘀,使止血而无留瘀之弊。
藕汁、萝卜汁、磨京墨调服 ── 助凉血止血、助收涩止血。
综观全方,凉血与清降并用,收涩与化瘀兼顾,为一首急救止血方剂

    本方主治上部出血诸症乃火热炽盛,气火上冲,损伤血络,离经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止血。方中大蓟、小蓟性味甘凉,长于凉血止血,且能祛瘀,是为君药。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皆能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与君药相配,既能增强澄本清源之力,又有塞流止血之功,皆为臣药。血之所以上溢,是由于气盛火旺,故用栀子、大黄清热泻火,挫其鸱张之势,可使邪热从大小便而去,使气火降而助血止,是为佐药;重用凉降涩止之品,恐致留瘀,故以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瘀,亦为佐药。用法中用藕汁和萝卜汁磨京墨调服,藕汁能清热凉血散瘀、萝卜汁降气清热以助止血、京墨有收涩止血之功,皆属佐药之用。诸药炒炭存性,亦可加强收敛止血之力。全方集凉血、止血、清降、祛瘀诸法于一方,但以凉血止血为主,使血热清,气火降,则出血自止。
大蓟 凉血止血
小蓟
臣1 荷叶 止血凉血
侧柏页
白茅根
茜草根
臣2 棕榈皮 收涩止血
丹皮 凉血散瘀,防止凉而气郁
大黄 清热泻下,引火下行
栀子 清热利水
藕汁 清热,通气,助热向下
萝卜汁
京墨 吸附,止血
方里大蓟、小蓟是君药,它用了大队的东西,十灰散,十个东西,炒炭烧灰存性。以止血凉血为主,棕榈皮炒炭变成棕榈炭,收涩止血,所以清热凉血和收涩止血是相结合的。出血为标,火热迫血妄行是本,配伍栀子大黄的意义,就是清热。他上部出血,所以清热泻火,使火热从下焦排出,栀子可以清热利水,分别从大小便排出上部的火热,这样引热下行。减少热破血在上部妄行的出血之势。 全方清热凉血,收涩止血,一派寒凉药,在止血的同时,用丹皮可以防止凉而气郁,使全方凉而不郁。

原方用散剂,叫十灰散,就是药都用来炒炭,有的说烧灰存性,烧灰一定要注意,不是全灰化,而是炭化,标准是,它或者是烤,或者是炒,造成药物、药材外面焦黑,里面焦黄。过去加工都预先制备,刚刚炒出来以后,拿纸包,或者拿碗扣在土地上,要求扣一夜,大地来吸收,大地的阴气,吸收炒炭的燥热之气,然后把它做成散剂,这是十灰散的加工。

如果你把它做成汤剂也可以,功效就变了。作为汤剂,就是清热泻火为主,因为栀子、大黄和丹皮这类,清热泻火和凉血止血结合,清热泻火,引热下行,它是清热为主,有止血作用。但是邪热旺盛的时候,用这个做汤剂,君药就变成大黄、栀子了,凉血药物就变成臣药。收涩和化瘀,使它凉而不郁的就是佐药了。所以药物配伍变化,剂型不同,配伍关系可以发生变化。

十灰散要注意它的使用,用藕汁、萝卜汁,磨京墨调做散剂吃,藕汁、萝卜汁都有清热作用,同时能通气,有助于邪热向下。京墨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墨,松树的烟收集以后做的,用皮胶,皮胶是动物胶,包括阿胶一类的,牛,驴皮都可以做,而且里面包含着多种的香料类的,做成的上等的墨。过去说墨的作用,墨是黑色的,直到现在很多解释,还有这样,血呈红色的,出血用京墨类的黑的水色,出血红,火,水克火。当然这个是一种说理工具,实际上京墨这类上等墨,本身含有很多止血成分,它墨,含炭类的,有吸附,收涩作用,原料里的上等墨的皮胶这一类,本身就能止血,还有一些材料,人们说也能止血。所以它的吸附,止血作用,加强全方的止血力量。

配伍特点:是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寄祛瘀于凉血止血之内。为一首急救止血方剂。
           集凉血、清降、化瘀于一方。以凉血止血为主。
           凉血止血,清热泻火,及使凉而不郁的丹皮,这集中在一方。但以凉血止血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上部出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血色鲜红(一般来势比较急),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气火上逆,血热较盛(出血势头也会比较严重),可加大大黄栀子用量,做为君药(如刚才说作为汤剂);
出血来势凶,加牛膝,代赭石,引血下行。牛膝本身引血下行,代赭石擅长降肝胃之气,用它降气,气的下行,有助于血的下行。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血热妄行者。
4.使用注意 本方为急则治标之剂,血止之后,还当审因图本,方能巩固疗效;对虚寒性出血则不宜使用。本方为散剂,既可内服,也能外用,但应预先制备,使火气消退,方可使用。方中药物皆烧炭,但应注意“存性”,否则药效不确。
【附方】
       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 生荷叶 生艾叶 生柏叶 生地黄各等分 共研,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功用: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本方与十灰散均为凉血止血之剂,均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上部出血证。但十灰散诸药炒炭,意在治标;本方四药生用,为标本兼顾之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十药神书》:“治痨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药止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一切吐血、咯血不止,先用此遏之。夫吐血、咯血,固有阴虚、阳虚之分,虚火、实火之别,学者固当予为体察。而适遇卒然暴起之证,又不得不用急则治标之法,以遏其势。然血之所以暴涌者,姑无论其属虚属实,莫不皆由气火上升所致。丹溪所谓气有余即是火。即不足之证,亦成上实下虚之势。火者南方之色,凡火之胜者,必以水济之,水之色黑,故此方汇集诸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晶,各烧灰存性,使之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各由本质而化为北方之色,即寓以水胜火之意。用童便调服者,取其咸寒下行,降火甚速,血之上逆者,以下为顺耳。”

咳血方 ▲▲▲
方源〗 《丹溪心法》卷二咳血十九:青黛 瓜蒌仁 诃子 海粉 山栀 炒黑。上为未,以蜜同姜汁为丸,噙化,咳甚者加杏仁,去皮尖。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
〖组成〗  青黛水飞[6g]      瓜蒌仁去油[9g]     海粉[9g]
      山栀子炒黑[9g]    诃子[6g]  
〖用法〗 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为丸,噙化。
〖方歌〗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功用〗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主证病机分析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很多原因可引起肝火,特别是情志郁结,气郁化火,造成肝热,肝火。本来肝火引起,有肝气升发会太过,升发太过,同时肝火上炎了,由于脏腑的关系,木火刑 金,造成肝肺同病。肝肺同病有两组病理过程,(1)热邪煎灼津液,成为热痰。咳嗽痰稠色黄,这种热痰,咳吐不爽,(2)肝火犯肺,灼伤肺络,咳嗽痰中带 血。
肝火犯肺 灼津为痰 咳嗽痰稠色黄,咯吐不爽
灼伤肺络 咳痰带血
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怎么知道肝火犯肺呢?从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这类,热证。火热证。同时有热邪,肝火循经上炎这种表现。至于舌红苔黄,脉弦数,也是肝火的佐证了

【方解】
 ┌ 青黛 ── 泻肝经实火而凉血┐
┤              ├两药合用,澄本清源。
 └ 栀子 ── 泻火除烦凉血  ┘

 ┌ 瓜蒌仁 ──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 海 粉 ── 清金降火,软坚化痰。

──诃子── 清热下气,敛肺化痰。

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宁肺,止咳止血之效

    本方证系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肺为清虚之脏,木火刑金,肺津受灼为痰,清肃之令失司,则咳嗽痰稠、咯吐不爽;肝火灼肺,损伤肺络,血渗上溢,故见痰中带血;肝火内炽,故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火热炽盛之征。是证病位虽在肺,但病本则在肝。按治病求本的原则,治当清肝泻火,使火清气降,肺金自宁。
    方中青黛咸寒,入肝、肺二经,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山栀子苦寒,入心、肝、肺经,清热凉血,泻火除烦,炒黑可入血分而止血,两药合用,澄本清源,共为君药。火热灼津成痰,痰不清则咳不止,咳不止则血难宁,故用瓜蒌仁甘寒入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粉(现多用海浮石)清肺降火,软坚化痰,共为臣药。诃子苦涩性平入肺与大肠经,清降敛肺,化痰止咳,用以为佐。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木不刑金,肺复宣降,痰化咳平,其血自止。
青黛 清肝火,擅长清肝胆之火,止血
栀子 清三焦火,利水,止血
瓜蒌仁 宽胸,清热化痰
海粉(海浮石代) 清化痰热,又能软坚
诃子 止血,收敛
    青黛栀子能清肝胆实火。过去人们说咳血方主要是治本,没有止血之药,而能治疗出血,一般都这样提。严格的看,这个方有直接止血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对青黛,他直接说它凉血止血,能治多种出血。栀子炒了以后,炒栀子也有止血作用。诃子也有止血作用。《本草纲目》也说有止血作用。咳血方治本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治病求本,体现在咳血是肺络损伤,它是肺病治肝,肝肺同治。从这个道理讲,治病求本。不是说全方无止血之药,通过治病求本,清肝宁肺达到止血。
    瓜蒌仁是针对热痰,宽胸,清热化痰,它又不燥。海粉这药比较特殊,它是海兔的卵群带,过去在五版教材和以前,都写海浮石,海浮石实际上从《医方集解》开始改的,从元代《丹溪心法》一直到明代《医方考》,都是用海粉,海中的一种海兔,海兔的卵群带,现在不大好收集,所以清代,汪昂觉得药源不太好收集,就用能够清化痰热的海浮石。海浮石清化痰热,还能软坚,跟海粉作用类似来代替,从《医方集解》开始的。但是咳血方出处,写《丹溪心法》,朱丹溪运用的,所以你写了《丹溪心法》,《丹溪心法》上没有海浮石,用的海粉。所以后来六版教材,正式把海浮石改为海粉。而说明从《医方集解》之后,常用海浮石来代替。以免人们看到是《医方集解》里边又没有海浮石。名实不符。青黛栀子能清肝热,清肝火,又有止血,瓜蒌仁海粉清热化痰,针对痰热,起到宁肺的作用。诃子收敛,既止血,又能防止瓜蒌仁海粉清热化痰,防止痰热咳嗽耗伤肺气太过,做为佐药。
    全方体现治病求本,主要对咳血从肝论治,肝肺同治。体现清肝宁肺 。

本方的配伍特点: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虽不专用止血药,火热得清则血不妄行,为图本之法。
    咳血方里专长止血的药是没有,兼有止血作用的药是有的。治病之法体现在肝肺同治,以治肝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肝火犯肺之咳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痰带血(主证),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说明有肝火的佐证)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火热伤阴者,可酌加入肺金,养阴的沙参、麦冬等以清肺热养阴;
    若咳甚痰多者,光瓜蒌仁、海粉不够,加川贝、天竺黄、枇杷叶;不但能清热化痰,还能够润肺,以清肺化痰止咳。
    本方去诃子、海浮石,加青蒿、丹皮,治疗鼻衄,亦有较好疗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咳血属肝火犯肺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属寒凉降泄之剂,故肺肾阴虚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出血,咳血,肺肾阴虚火旺类型的,这方不合适,因为他需要滋阴降火。肝火犯肺类型,还是以实证为主。脾虚便溏,兼有这个,那脾虚、脾气虚,或者阳虚,这个方栀子、青黛偏于苦寒,也不适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2:“咳血。”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咳嗽痰血者,此方蜜丸噙化。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咳者有声之名,嗽者有物之义也。青黛、山栀所以降火,瓜蒌、海粉所以行痰,诃子所以敛肺。然而无治血之药者,火去而血自止也。”
      《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药也。 肝者将军之官,肝火上逆,能灼心肺,故咳嗽痰血也。青黛泻肝而理血,散五脏郁火;栀子凉心而清肺,使邪热下行,两者所以治火;瓜蒌润燥化痰,为治嗽要药; 海石软坚止嗽,清水之上源,两者降火而兼行痰;加诃子者,以能敛肺而定痰喘也。不用治血之药者,火退则血自止也。”


小 蓟 饮 子  ▲▲▲ 小蓟饮子实际上是根据导赤散作为基础方,加味配伍而成。
〖方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小便门》小蓟饮子 : 治下焦结热血淋。
〖组成〗  生地黄 洗,四两[30g]   小蓟 半两[15g]   滑石 半两[15g]   木通 半两[6g]
      蒲黄 半两(炒)[9g]     藕节 半两[9g]     淡竹叶 半两[9g]
      当归 (酒浸)半两[6g]    山栀子 半两[9g]    炙甘草 半两[6g] 
〖用法〗 
哎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哎咀”一词,可以理解为将药材碎成小块。是“炮制”的一种)
〖方歌〗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主治〗 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等。
病机
热结下焦。
血淋热结下焦证。

热聚膀胱,灼伤血络,血淋,尿血。
气化失司:小便频数,赤涩热痛。
舌红、脉数。

    这个方实际上是根据导赤散做为基础方,加味配伍而成。小蓟饮子证的病机是热结下焦。也就是下焦热邪和膀胱水液相结,水热互结。造成的血淋和尿血,血淋和尿血在中医是两个病名,血淋证反映出尿中带血,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如果仅仅是小便带血,没有尿急尿痛,特别是尿痛,称为尿血。
    小蓟饮子主治的血淋和尿血,都是热邪经过下焦和膀胱水分相结,阻滞膀胱气机,这样热聚在膀胱,使气化失司就产生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小便短赤,涩滞不通,有烧灼感,疼痛,热伤血络,可以产生尿血,如果伴随尿急、尿痛是血淋。整体来看,舌红、脉数。反映了这种出血,偏于热证,实证为主。


治法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也就是清利水分之热,使血热从小便排出。同时达到止血的目的。)

〖功用〗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解】


 ── 生地(重用) ── 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 小蓟 ── 凉血止血。
 ┼ 
  └ 藕节、蒲黄 ── 凉血止血,并能消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 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 
  │
 ┼ 栀子 ── 清泄三焦之火,导热从下而出。
  │
  └ 当归 ── 养血和血,引血归经,且可防诸药寒凉太过之弊。

使 ── 甘草 ── 和中调药。

诸药合用,共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方。

    (7版)本方证因下焦瘀热,损伤膀胱血络,气化失司所致。热聚膀胱,损伤血络,血随尿出,故尿中带血,其痛者为血淋,若不痛者为尿血;由于瘀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亦为热结之征。治宜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中小蓟甘凉入血分,功擅清热凉血止血,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血淋之症,是为君药。生地黄甘苦性寒,凉血止血,养阴清热;蒲黄、藕节助君药凉血止血,并能消瘀,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使血止而不留瘀。热在下焦,宜因势利导,故以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导热从下而出;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尚有防诸药寒凉滞血之功,合而为佐。使以甘草缓急止痛,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共成凉血止血为主,利水通淋为辅之方。
    本方是由导赤散加小蓟、藕节、蒲黄、滑石、栀子、当归而成,由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方变为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剂。
    ······
小蓟 直接凉血止血
生地 增强小蓟的止血作用
蒲黄 增强小蓟的止血,凉血不留瘀
藕节 增强小蓟的止血作用
佐1 滑石 利水通淋
竹叶
木通
佐2 栀子 清热泻火
当归 (1)养血(2)止痛
使 甘草 调合诸药
    这个方是个复方,它是由导赤散基础上加味而成。小蓟饮子的君药,我们认为是小蓟,因为历来讨论当中,像古代的方论和古代写到小蓟饮子的方书都不一致,小蓟饮子很多方书都收载了。有以生地为君,有以小蓟为君。以生地为君的依据,认为生地用量最大,它能够清热凉血,又能养阴,像这种热邪,迫血妄行,引起尿血, 除了形成尿血,血淋之外,这需要清热凉血。同时它也有使阴血受到损伤,所以认为从这个角度,认为生地可以做君药。而且它用量最大。这是一个主要理由。六版教材就是以生地为君。
    也有认为以小蓟为君,小蓟为君,那是因为小蓟直接有凉血止血作用。小蓟还有一种凉血止血不留瘀血的特点,而小蓟饮子的主治,是血淋尿血为主,生地是清热养 阴,也凉血,但从针对性主治上来说,还不是直接的止血。所以从这方面比较,应该小蓟做君药。更何况,生地自身来说,在这方里量最大,这是后世更改了用量以 后的,绝大多数的,统计历代大多数的方书,包括这里引用的《玉机微义》的最早出来的记载小蓟饮子这个书里,他全部用的各等分。也就是由你来调整。根据它血热的状况,自己来调整,并不是生地用量最大。统计历代方书里小蓟饮子从用量来讲,有就是只有一两本书是生地用量最大,其他都写的各等分。所以也就是在这里 生地因为用量最大而作为君药的理由就不成立了。再加上生地实际上在历代多数方里边,用量都较大。它比重最大。它自身用量范围本身就大。所以我们觉得应该还是小蓟做君药。当然也可以把小蓟、生地联合作君药。
    这是说明君药,它凉血、止血这个是主要的。臣药,生地、蒲黄、藕节,是增强小蓟的止血作用。分别从凉血止血、收涩止血这些角度,增强止血作用。蒲黄 还能使得全方凉血不留瘀,
    佐药是用来利水通淋,滑石、竹叶、木通、栀子都有利水作用。能清热利水。使热邪从小便排出,栀子当然能增强这种清热泻火,泻血热。用当归是两个意义,(1)当归养血,和生地相合,考虑血热引起耗伤阴血,(2)当归止痛。能引血归其所当归之经,引血归经。
    甘草调合诸药,若用生甘草梢,还有助于止淋痛。
    小蓟饮子是凉血止血为主的。以利水泄热为辅的。所以是治疗淋证,热淋、血淋以及尿血的一个常用方剂。


配伍特点
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生地当归的养血),使利水而不伤正。这是治疗下焦瘀热所致血淋、尿血的有效方剂。
利水之药也容易伤阴,相配以后,有利无弊。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血淋、尿血属实热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方中甘草应以生甘草为宜,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若尿道刺痛者,可加琥珀末1.5g吞服,以通淋化瘀止痛; (增加通淋止痛)
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减木通、滑石等寒滑渗利之晶,酌加太子参、黄芪、阿胶等以补气养阴。(减少利水,利水容易伤阴,加益气养血扶正)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等属下焦瘀热,蓄聚膀胱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物多属寒凉通利之品,只宜于实热证。若血淋、尿血日久兼寒或阴虚火动或气虚不摄者,均不宜使用。(这方虽然有阴伤,但还是以实热为主的。)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玉机微义》卷28引《济生方》:“下焦热结,尿血成淋。”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下焦结热血淋者,此方主之。下焦之病,责于湿热。经曰:病在下者,引而竭之。故用生地、栀子凉而导之,以竭其热;用滑石、通草、竹叶淡而渗之,以竭其湿;用小蓟、藕节、蒲黄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当归养血于阴,甘草调气于阳。古人治下焦瘀热之病,必用渗药开其溺窍者,围师必缺之义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