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气剂玉屏风散、完带汤、人参蛤蚧散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玉 屏 风 散  ▲▲▲
〖方源〗《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30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各60g)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三钱(9g),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g,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病机: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
    [方解]

  黄芪 ── 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
  白术 ── 健脾益气,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力。
  防风 ── 走表祛风邪,合芪、术则扶正为主,以祛邪。

    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
    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方中黄芪甘温, 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 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 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与桂枝汤鉴别
    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然本方证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汤证之自汗,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故本方功专益气固表止汗,兼以祛风;而桂枝汤则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取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自汗较重者,可加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使用注意  若属外感自汗或阴虚盗汗,则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方类聚》卷150:“腠理不密,易于感冒。”
    2.方论选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4录柯琴: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何则? 发散太过,玄府不闭故也。
    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解期矣。
    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目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
    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 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临床报道]
    杨氏用玉屏风散合桂枝龙牡汤为主加减治疗重症自汗45例,并设以谷维素、维生素C、维生素B等综合治疗的30例为对照组。经过2周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0 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杨百京.玉屏风散合桂枝龙牡汤治疗重症自汗45例。四川中医  2002;20(3):43]
    [实验研究]
    为观察高、中、低三种浓度加味玉屏风汤对截肢应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前列腺素Ⅱ(PCE2)的调节作用,将小 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对照组、应激+5%加味玉屏风汤组、应激+2.5%加味玉屏风汤组、应激+1.25%加味玉屏风汤组,应激组动物均行截肢手 术,应激前注射各浓度加味玉屏风汤1周。结果显示:加味玉屏风汤可拮抗应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和分泌TNFa、PCE2,的增加。提示加味玉 屏风汤能有效调节应激过程中巨噬细胞吞噬和分泌功能的紊乱,这可能是该方防治应激性免疫功能抑制的基础。[陈新,等.加味玉屏风汤对截肢应激小鼠巨噬细胞 功能的调节作用。中医研究  1997;10(6):16]

玉屏风散历来也研究讨论了很多,到现在就它一个用量,也很难把它确定下来。白术防风,有的写白术、黄耆二两,防风一两,还有的还倒过来。从前后出的三十多本书,这个从《医方类聚》拿出来的,但是这个用量历来都并不统一。也就包括这个方在李东垣的,出现的七、八处,玉屏风散彼此的用量都不同。而且这三十多本书里的玉屏风散,白术、黄耆、防风都当过最大量的。所以是历代这个结构,这三味药同时出现来治疗自汗,这个是很多书里有的。有很多没写这个名称,但用量都不同。都是依照大家各自体会到的来使用。但是它用来治表虚自汗是公认的。

表虚证 气虚基础见证 益气实脾
表卫不固,自汗,易感外邪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它的证候,是气虚引起表虚,表虚不固自汗,所以主治围绕两个方面,表虚之后,一个分面是津液外泄,自汗。一个分面是外邪入侵,容易感冒,易感风邪。这是一个卫外之气不足以后,可以出现的两种方面,你的人体的防御,想过境线上的边防军弱了,就两种可能。一种人家打进来,一种你逃出去。所以它就是表虚自汗,易感风邪。历来主治简要的就这么两个方面。都是由表虚不固所造成的。

临床表现上,在很多治疗自汗的方比起来,应该说玉屏风散证有一组基本的气虚见证,尽管程度可以不同,有气虚表现。比如说面色萎黄或萎白,四肢无力,短气,脉虚软。像这一类基础的气虚见证。再加上或者表虚不固的自汗,或者容易反复感冒,所以主治证候,虽然表虚证要有这些组成才行,临床上用玉屏风散,病人他有一类气虚表现。过去教材很简单,写到玉屏风散主治,就表虚、自汗、易感风邪,就这几个字。反映了主要症状的一些方面,但基础症状呢,气虚的表现就省略了。那这种自汗和桂枝汤证的自汗,很重要的差别,就是平时有没有一组气虚,表虚的现象,在临床判断的话,因为桂枝汤不仅用于外感造成表虚证,外感风寒表虚证,那是有邪的啦,张仲景用桂枝汤还可以治疗,病常自汗出者,既没有其他明显内伤病,也没有外感,也不发热,那他用桂枝汤治疗这类的自汗,和玉屏风散怎么区别呢?桂枝汤治疗的是体表营卫不和,失调,不是说有基本的一组气虚见证,这个和玉屏风散是一个区别。和玉屏风散的自汗,在临床把握的时候是个区别。

针对这个证候的治法,气虚益气,益气所谓固表止汗,这方里的黄耆,补气固涩,固表,止汗,所以用到黄耆,要注意它很多方面用它,是在补气基础上的固摄作用。在我们教材的方里,黄耆用到二两,因为它作散剂了。这个防风和黄耆比,应当说是黄耆比例是量大的。但是有些书里风防风量大,甚至把防风作君药,因为说玉屏风散,屏风,防风就有个别名叫屏风,所以玉屏风,这个屏风很珍贵,所以把防风作君药。多数不主张这个意见。

方解

黄耆 益气固表以止汗
(生)白术 健脾益气
防风 祛风、御风
    黄耆方中比例大,补气基础上,固摄固表。白术作臣药,白术过去被很多医家认为补气补脾非常好。甚至于说它是补脾第一药。它实际上是一个有一定益气作用的,重点是帮助脾的运化,运脾燥湿,它还能止汗。白术它是一种收敛止汗,一般生白术,对除湿、燥湿、止汗这类较好。光健脾消积这类的,健脾胃,用炒白术好,如果消积之类,用焦白术。所以这里边一般用生白术。白术可以健脾益气,又能帮助止汗。这是臣药。防风在这里起防御风邪,它能够疏散、防御风邪。同时疲虚之后有湿,白术燥湿,防风能够,风胜湿,也有一定除湿作用。特别体表层自汗,容易出了汗以后,有表湿的主治了,所以在祛风、祛风湿,御风,防御外邪入侵方面,防风起到一个佐药作用。
    这方也是用药像打仗一样的,黄耆相当于摄卫固表,建个屏障,白术是在内的,健脾益气治本,也是一个治本方法。这样既要有个屏障固摄,摄卫固表,又不断自己增加生产,产生实力,同时协助止汗。又有一个像防风,相当于巡逻队,保护,防外敌入侵,里头的跑出去。简单要考虑几个方面,由于认为它防御外邪,固表止汗,效果比较确凿,很珍贵,所以叫玉屏风散。屏风是个固表防御的意思。

配伍特点
补中有敛,敛中有散。
整个方以补为主。所以放在补益剂。补中有敛,敛中有散。补气当中有固摄,白术还能够收敛止汗。整个方是用来治疗自汗的,同时还有防风,有疏散作用。袪风胜湿,防御外邪的作用。
运用要点
自汗恶风,面色晃白,舌淡脉虚。
辨证要点主要是自汗。自汗恶风,面色晃白来概括这种气虚的一般表现。舌淡脉虚。

玉屏风散在分类上,历来有些争议,分类分在哪一类好。我提到过,五版教材分在固涩剂,六版编委会讨论,我说固涩剂从头到尾都没有固涩药,因为定义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你第一个方,固涩剂过去是玉屏风散,最后一个方是完带汤,完带汤健脾、疏肝、带下,它里面没有用固涩,里面黑芥穗这些,傅青主自己都说是用来疏肝的,并不是收涩。所以不符合固涩剂的定义。从第一个方到最后一个方都不符合。而且像玉屏风散,在《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好几本书里,特别是《医方集解》之后的很多作教材,用综合分类发法的这些方书里,都是放在补养之剂。所以说应该放在补益剂比较适合。
================================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一两(30g),土炒  山药一两(30g),炒  人参二钱(6g)    白芍五钱(15g),酒炒  车前子三钱(9g),酒炒  苍术二钱(9g),制  甘草一钱(3g)  陈皮五分(2g)  黑芥穗五分(2g)    柴胡六分(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晄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方解]本方为治疗白带的常用方剂,所主病证乃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 注所致。脾虚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致面色晄白;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清气不升致倦怠便溏;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脉不固致带下色白量多、清稀如 涕;舌淡白,脉濡弱为脾虚湿盛之象。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方中重用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并有固肾止带 之功。臣以人参补中益气,以助君药补脶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力;白芍柔肝理脾,使肝木条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分利。 佐以陈皮之理气燥湿,既可使补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之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配,使 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加炮姜、盐茴香以温中散寒;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病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4.使用注意  带下证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傅青主女科》卷上:“白带下。”
    2.方论选录  傅山《傅青主女科》卷上:“夫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下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加以脾气之虚,肝 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 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 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临床报道]
    李氏用完带汤加味治疗经期延长56例,每日1剂,每4剂为1疗程。血未止者可连服个疗程。结果:服药1-2个疗程内血止,下次月经正常者38例;服药后经 净,下次经期又延长,再继服1疗程后月经正常者15例;服药4个疗程,病情再发者3例(后经查2例为血小板减少,1例为子宫肌瘤引起)。总有效率为 94.6%。作者认为,经期延长与肾脾两虚带下的病机类同,完带汤既然可以止带,亦应能止血。[李文艳.完带汤治疗经期延长56例四川中医 2001:19(3):55]

    完带汤也是从固涩剂移过来的。因为从药物特点来看,不是以(固)涩为主。
   《傅青主女科》,傅青主是明末清初的人,傅青主的书对前人的经验理论,特别理论,他比较成熟,而且他又是个哲学家。80年代有一次,我看到光明日报上有个广告,在山西开傅青主研究会,全国第一次学术活动,我以为是中医妇科学会开会,一看那研究会的会长、常务委员,委员那些名单,基本没有认识的。我说妇科专家,国内很多有名的中医,至少名字晓得,看了我觉得很奇怪,再一看讨论题目,都是古代哲学的。所以傅青主在中医学方面是很有贡献的人(金庸说他还是一位剑术大家^_^),又是哲学界很有影响的,这样一个人,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很多里边,过去儒、释、道鳃家来说,偏于道家学派的。医理源于道。历来医家成长过程,古代哲学如果通晓,甚至于精通的话,可以成为一个医学大家。好像古代也这个规律。我们算过一下,各家学说上涉及到的151个,从先后提到的医家,从有资料可查的话,其中50几个明显的一种经历上也结合古代哲学研究有造诣的,这种经历。傅青主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个。

傅青主对脾虚带下,有一个基本道理,他有他的理论。

主证分析
肝郁脾虚,湿浊下注证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火衰,阳气不足。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所以这个方,你光从主治里看,脾虚,脾湿下流,形成白带,这个机理是有的。肝郁你看不出来,但是在用法上又是健脾调肝相结合的。所以他对白带的认识,他的看法,湿盛而火衰,火衰失于温化,肝郁而气弱,肝脾同病,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这里谈到一个什么?白带来源于脾虚不运,但是造成这个过程当中,肝气郁结不能助脾胃运化这个有关,所以他认为肝
同病。针对这个治疗方面,他肯定要辨肝脾同治,也是基于这个,形成以完带汤为代表的这样一个方剂。所以要了解它原来对白带机制的一个认识,以对完带汤的理解,治法,才能有体会。
肝郁 木不疏土→脾虚不运 湿浊下注,带下量多
↓ 湿盛
不能升发→脾不升清
傅青主对白带的认识,他有一句话,他说白带量多,脾湿下流,它是一种风木闭郁土中,如果风木不闭郁土中(风木是肝),那脾气自能升发,意思就是用疏肝的方法帮助脾胃升发清阳。这是怎组成这个方的一个指导思想。肝郁之后,产生的病变的机理。首先木不疏土,导致脾虚,当然这个证在临床反应往往脾虚很突出,脾虚很突出就是有一组基本的脾虚表现,同时肝郁以后不能升发,肝的升发对脾的升清有关系,所以脾不能升清,加上脾虚不运,就湿盛,湿浊下注就造成带下量多,他的指导思想,是这样一个病机过程。

    治疗方面,既要益气健脾,帮助脾运化水湿,又要通过疏肝解郁来帮助肝的升发。这样使木能疏土,脾能升清,加上脾的运化来治疗这种脾虚带下。所以病机上,完带汤是针对脾虚肝郁,临床上病人可以有肝郁的表现。也可以从症状上不明显。它是从带下的形成的机理,来推导这个病机和组方的。

    带下证的主治证,必然由两组构成,一个有基于的脾虚见证。再加上往往白带量多,由于有气虚,脾不健运造成的湿浊下注,所以往往比较清稀,无臭味。一组脾虚见证,加上带下,量多,清稀,无臭,这个构成了脾虚湿浊下注,这个带下证。

治法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疏肝的作用两个,一个帮助脾胃运化,脾虚之后,往往肝脾不和。一个是疏肝有助脾的升清。所以完带汤还是建立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的,利用建脾补气的四君子汤的基本结构。
方解
白术 燥湿运脾
山药 补脾,又固肾
人参 四君子汤基础
苍术
白芍
车前子 泌别清浊
陈皮 理气化湿
柴胡 疏肝,又升清阳
黑芥穗 疏肝收涩
使 甘草 益气,调和药味
    所不同的,它是白术、苍术同用,增加燥湿运脾的作用。又用了山药,山药在完带汤里一般用量也较大。用山药既能补脾,又能固肾。带下,从妇科看,带脉失固,所以用山药固肾。这样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上山药,又用苍术。他不用茯苓的意思,是和补中益气汤那种用法一样的。明末清初这时代,受过去补中益气汤的影响,茯苓是建脾渗湿的,可以增加这脾湿下流的这种趋向,不用茯苓用车前子,车前子既能泌别清浊,能够利湿,利湿的起点是小肠,膀胱向下的。起点不是脾胃,不会促使脾湿下流,而是对以下流的脾湿形成的带下,也渗湿泄浊的作用。这个构思,用药上,也充分考虑了药物的归经。
    芍药在这里,对于补气当中结合益阴养血,一般这类脾虚病程较长,气虚可以影响到阴血的不足,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和柴胡相配,有调肝的作用。实际上这里面又结合了相当于疏肝、健脾、养血的一些基本结构。这是柴胡、芍药可以调肝。陈皮、柴胡、荆芥穗这一组,刚才说到柴胡本身可以升举清扬,在这里可以调肝。和荆芥穗相配,黑芥穗,炒一炒,一个它有疏肝作用,《傅青主女科》里他自己解释,芥穗是为了疏肝。黑芥穗还带有一点收涩作用。和柴胡一配,既能疏肝,又能够升清阳。陈皮是理气化湿。用甘草本身益气,加上调和药味。
    整个完带汤,从治法方面是一个肝脾同治,同时体现了升降兼顾。有升清降浊作用。升清降浊、既益气,补脾调肝,又化湿泄浊,标本兼顾。用药是比较平和的。适合于脾虚日久,带下量多,这个可以服用时间较长。所以形成了妇科,治疗白带的一个常用名方。他构思治法吸取了调肝脾的理论,而且吸取了李东垣升举清阳的方法。用药上认真的斟酌,的确像李东垣这个四君子汤,不用茯苓,改用车前子,这些都经过考虑的。包括燥湿、化湿、渗湿,三焦分消,多种祛湿的手段也是综合的。特别柴胡、芥穗的相配,也是一种升举清阳,疏肝,来肝脾同治。成为人们常用的疏肝升清的一种结构。在妇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在方剂学里也是一类方。

配伍特点
寓补于散,寄清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
体现肝脾同治,升降兼顾,同时既扶正,调肝脾为主,又泄浊,标本兼顾。

运用
辨证要点
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这典型的反映出气虚型,气虚不化湿)
随证加减
    兼寒证,小腹疼痛,加炮姜,茴香(温里)
    腰脊酸软,加杜仲、续断(病久涉及到肾,增加补益肝肾)
    带下日久,量多滑脱者,加龙骨、牡蛎。
    补益肝肾可以增加带脉的固涩作用。带下涉及到带脉不固,而且像胎动,胎漏,这些也把它看作涉及肝肾不足,  带脉不固。如果带下量非常多,时间长,也可以加一些收涩的。
使用注意
带下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完带汤偏重于脾虚带下,也可以用于脾虚兼寒湿,这类经过增加温化的药物。完带汤很重要的特点,肝脾同治。往往从症状当中,主治证候表现里。这个本科同学刚学到这个,他就觉得你肝郁的那一组症状里面没有,脾虚的很突出,所以傅青主对于这种疏肝,治疗脾虚带下的意义,认为疏肝有助于帮助脾的运化,疏肝帮助脾的升清,使得风木不闭郁于土中,能使脾自能升清,有这种思想。所以他针对这个来设计的。而临床的运用,的确证明在妇科脾虚带下方面,是一个很好用的名方。

补益剂,前面讲的都是补气的方,基础方和常用方。还有一些是像补中益气这些代表方。
=========================================
人 参 蛤 蚧 散  
〖方源〗《卫生宝鉴》卷十二: 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
〖组成〗蛤蚧 一对,全者,以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浸洗净,酥炙香熟   杏仁 炒,去皮尖 五两
    人参 茯苓 贝母  桑白皮 知母 各二两         甘草 炒紫,五两
〖用法〗上为细末,净瓷盒子内盛,每日(6~9g)如茶点服,一料永除。
〖方歌〗补益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咳喘,
    桑皮二母杏苓草,若非虚热慎毋餐。

〖主治〗肺肾气虚喘息、咳嗽。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虚。
〖功用〗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方解】 本方证病位在于肺、脾,属虚,兼见有痰热。方中蛤蚧1对,在于补肺肾,止咳定喘;人参补肺脾之气;云苓健脾渗湿;北杏、桑白皮降肺热、止咳定喘;川贝、知母清热化痰、润肺;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 蛤蚧 ── 补肺益肾,定喘止嗽
 
   └ 人参 ── 大补元气,而益脾肺

  茯苓 ── 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

   ┌ 杏仁、桑白皮 ── 肃降肺气,以定喘咳
 
   └ 知母、贝母 ──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使 甘草 ── 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补益肺肾,清热化痰,止咳定喘,标本兼顾。


运用
1.本方适用于喘咳时久,肺肾虚衰,兼有痰热之证。以喘息,咳嗽,痰稠色黄,脉浮虚为证治要点
2.常以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属虚喘而兼痰热者。

3. 若新感有外邪者,则非本方所宜。
【加减法】
1.若无阴虚内热,去知母,桑白皮减量为6g。
2.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15g 田七末4g。
3.属于阴虚火旺者,加入麦冬12g。

文献

  《医方考》:“是方也,人参益气,蛤蚧补真,杏仁利气,二母清金,桑皮泻喘,若甘草、茯苓,乃调脾而益金之母也。又曰:蛤蚧为血气之属,能排血气之毒,故此方用之调脓理血,亦假其性而伏奇于正也。”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功同人参”的蛤蚧
蛤蚧是壁虎科爬行类动物,有四只脚,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十分善于在笔直的悬崖峭壁和光滑的地方灵敏地爬行,人们也称它“大壁虎”。蛤蚧是名贵中药之 一,以蛤蚧为主料配制而成的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补丸等中成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祖国医学称蛤蚧味咸,性平或微温,入肺,肾二经,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 草纲目》中说它“功同人参”,可以”补肺润肾,益精助阳,治渴通淋,定喘止咳,肺痿咯血,气虚血竭者宜之”。现代药理分析和临床观察表明,蛤蚧含胆甾醇及 多种氨基酸,表皮下更富含激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抗高温、耐低温及耐缺氧的功用,确能强壮身心。由于蛤蚧具有雄激素样作用,可治肾虚阳痿、遗精、早 泄,性欲低下等症。如可用补骨脂、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兑服蛤蚧粉2g

〖附方〗人参胡桃汤
方源:《夷坚己志》录自《是斋百一选方》原名观音人参胡桃汤
组成:新罗人参 一寸许 [9g]    胡桃肉 去壳,不剥皮 一个 [9g]
用法:水煎服。

做法:先将人参洗净,与核桃仁、生姜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再在药渣中加水煎取药汁,将两次药汁合并即成。
功用:补肺肾,定喘逆。
主治:肺肾两虚,气促痰喘者。
  人参蛤蚧散与本方均有补虚定喘之功,同治虚喘证,但前者药性偏寒,主治肺肾虚衰,兼有痰热之咳喘;后者药性偏湿,主治肺肾两虚,气喘不能平卧者。
方歌人参胡桃生姜伴,纳气归肾可平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