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 中 益 气
汤 ▲▲▲
〖方源〗《脾胃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组成〗黄芪 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18g] 甘草 炙,五分 [9g] 白术 三分[9g] 人参 去芦,三分 [6g] 〖用法〗上 ![]() ![]()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 ![]() ![]()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病机分析]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原文:《脾胃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君 黄芪 ──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 人参 ┐ │ │ 臣 ┤ 炙甘草 ├ 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 │ │ └ 白术 ┘ ┌ 当归 ── 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 佐 ┤ └ 陈皮 ── 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佐使 ── 升麻(少量)、柴胡 ── 升阳举陷、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使 炙甘草 ── 调和诸药。 [运用] 1.本方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 ![]() ![]() 2.本方在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 1.柴胡、升麻用量宜轻。 2.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文献摘要 《古今名医方论》柯琴:“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 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 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临床报道: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郁金、枳壳、山楂、鸡内金、大枣治疗经X线钡透确诊为胃下垂患者103例。经治疗15~60天后,治愈54例,显效 25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在治愈病例中随访21例,经2~4年观察,未见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4;11∶39)。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伴有气虚的 失眠患者30例,服药7剂后,睡眠均有明显好转,平均睡眠延长3小时以上,最长者延长8小时,其他症状亦明显改善(《中医杂志,1983;7∶61) 〖附方一〗升陷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 六钱 [18g] 知母 三钱 [9g] 柴胡 桔梗 各一钱五分 [各4.5g] 升麻 一钱 [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附方二〗升阳益胃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二两 [30g] 半夏 汤洗 人参 去芦 甘草 炙,各一两 [各15g] 橘皮 四钱 [6g]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 各五钱 [各9g] 黄连 一钱 [1.5g]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各三钱 [各5g] 用法:上 ![]() ![]()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方歌:升陷汤用芪知柴,桔梗升麻相与偕; 胸中气陷呼吸弱,速投此方莫徘徊。 [升陷汤与升阳益胃汤鉴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汤组方立意相同,均重用黄芪,功专益气升阳,主治气虚下陷证,但同中有异,其中升陷汤配伍升麻、柴胡以升提举陷;并配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性;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萸肉以收敛气分之耗散。升阳益胃汤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药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肺气虚,湿郁生热之证。] 病机 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他建立的。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 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所以学习补中益气汤,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作为本科不是讨论的重点。 比如“阴火”,李东垣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几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它的主治证候,和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面,升阳举陷的特点及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关于气虚发热证 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 补中益气的临床应用范围的确很广。从大量病例观察,对于像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这类的确有效,但服用时间长,服药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在临床上都是前头吃一段时间汤剂以后用丸剂。而且这个方在对于皮下出血,这个方面统计报导也很多,这个是比较早,六、七十年代的病例就很多,我们用于一些病例,特别小儿的比较多。用丸药,能够收到比较好效果的。所以在他涉及到的面很广。它固摄,通过升阳举陷起到固摄作用,应该涉及到气、血、津、精、神这些都有。所以报导里边,比如遗精还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也有。所以它也涉及到固摄肾精方面的问题。从脾湿下流,通过升举清阳解除脾湿下流。 主证分析 脾虚气陷证。 这在七十年代就做过这方面实验,当时的实验就是用这种类似于人脏器下陷特点的模型,用升麻、柴胡和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这两组来比较,同时又和方,补中益气汤,这两组药和方又来观察,这样的三组,比较结果,单用人参、黄耆这一组,有升举的作用,升举作用维持4~6小时,它就不行了。从观察,维持时间短,力量小,但是有这个作用。当时报导的升麻柴胡,单用这两味药来升举,没有作用。那很奇怪的,没有作用。因为那个时候的观察,我觉得是比较严格的。但是两个合起来以后,升举作用比较明显,时间也长。我记得报导里,观察它可以连续两、三天作用还在。明显的,协同有这个作用。再加上它可以持续时间长。这作为一种参考。 补中益气汤共八个药,是益气和升陷相结合。再用当归和陈皮,理气和血,照顾比较全面,就成为一个名方。历来除了汤剂,丸剂来说,过去很多药厂都生产的。一个公认的好方子。 =====================================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卷之中暑伤胃气论》 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组成〗人参 五分 [9g] 麦门冬 五分 [9g] 五味子 七粒 [6g]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释名〗吴昆“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方解 君 人参 ── 补肺益气以生津 ┐ ├ 二者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臣 麦门冬 ──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 佐 五味子 ── 敛肺止汗,生津止渴 本方配伍特点:生脉散主治气阴不足之证,用药虽仅三味,但一补养(人参)、一清润(麦冬)、一收敛(五味子),于是,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于脉道,其脉可生可复。 运用 1.辨证: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证治要点。 2.化裁: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气阴不足,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3.应用:对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的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均可加减应用。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药 理研究证实,该制剂毒性小,安全度大。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等疾病属气阴两虚者。 注意事项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本方。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之时,方为适当。 文献
主证分析 气阴两虚证。 这两个主治,暑热汗多,唐代就用了。人参、麦冬、五味子,这几味药,唐代用得比较多,《千金方》、《外台》里面,这些药就比较多。特别五味子的使用,在唐代用得很昌盛,很多。所以孙思邈直接提出来,五味子是个保健药。过去做为热天保健药。由汉发展到唐,气候温暖,夏天较热了,所以耗气伤津汗出多,这种情况就看来比较突出了。对养生,孙思邈说,“夏月常服五味子,令人延年”。这五味子,我们尝过,吃起来不好吃,现在把它做保健饮料可能,除非你有什么办法,单吃它,熬汤,不好吃。但说明从唐代认识到,五味子这种敛阴,生津,敛气,对待暑天气阴不足,多见的气阴不足、气阴两伤是比较适合的。至于久咳肺虚是到了金.张元素,他归纳,后来就是这个主治不同书里有时强调不同的一个方面,现在一般的教材,把两项都结合起来。 在久咳肺虚气阴两伤方面,这个方面,它还是一个气阴两伤,以虚为主。咳嗽虽然有,干咳少痰,甚至于无痰,痰多不宜使用。所以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一咳咳得汗出,这都是气阴不足的表现。所以从这个主治来看,突出强调的是正虚。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方解
随证加减 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替人参,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使用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