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僵尸文化研究,蹦蹦跳跳真可爱

 仇维堃 2017-09-05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百鬼夜行。而在中国,一说起“鬼”,除了美好如聂小倩一类,最常见则是“中华田园僵尸”。知己知彼,方可夜行——中华僵尸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电影里的僵尸都是穿着清朝官服?僵尸为何总是蹦蹦跳跳不嫌累吗?最后,如何制服一只僵尸?


▍下文转载自微在 Wezeit(ID:wezeit-daily )。作者乌潘潘,业余演员,业余撰稿人,热爱各种花臂套袖。



西洋产丧尸,中华有僵尸。


虽然都是活死人,一个丧里丧气净瞎咧咧,除了大脑没啥追求;一个活蹦乱跳精神爽朗,努力进阶修炼不止。东亚民族天生勤奋向上,放在活死人届也不例外。



但说起我中华僵尸为什么一直穿着大清国的公务员制服,一直是个令人费解的迷思,网友们这么解释:


为什么香港电影里,僵尸都是穿着清朝官服一跳一跳的?


可能是跳得比较有官腔吧?

大垫肩和辫子跳起来有动感!跳的时候辫子一颤一颤的,很是销魂。

清朝舆论监控得厉害,只能围观不能说话,僵尸粉多

因为香港是清朝租出去的 

时间合适,清朝以前的都烂了,民国死的修为还不够

显然他们不敢拍中山装大背头的

清代的戏服多,便宜嘛。呐,不要说我没有提醒你,做僵尸呢,最要紧的系开心啦。扮僵尸呢,谁也不想的,官服的事情不能强求。台里预算被 cut 啦,戏服就那么几套嘛。


清朝官服


而中学老师大概会说:僵尸穿清代官服并且手脚不能弯曲,代表了封建官僚思想僵化,顽固愚昧;“咬人”代表了封建主义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压榨;最后道士战胜僵尸,说明了人民最终推翻了残酷的统治。



种种说法,似乎都不能合理解答我的疑问:是清朝官员死后都变僵尸了吗,为什么他们都双手平伸、蹦蹦跳跳的?


僵尸来源之一:湘西赶尸术


赶尸是湘西地区苗族的民俗,属于楚巫文化。苗族讲究落叶归根,客死异乡的人要回到故乡安葬遗体。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大山万里,道路崎岖难行,加上交通不便,运送灵柩困难,只好请术士施咒,赶尸而行,也就是令尸体可以起立、行走,以便回归家乡,入土安葬。



赶尸时,由赶尸匠手持阴锣,在前引导,尸体在其后列队跳跃,通常一次赶尸,尸体有三、五具甚至七、八具之多,昼伏夜行,以防撞及行人。此法盛行于我国湘西南部地域,也称之为湘西赶尸术。  


想想看,月黑风高夜,崇山峻岭中,风吹阴锣响,尸体蹦蹦跳,听着就魂飞魄散。


后来有人推测,所谓“湘西赶尸”,实际上是用竹竿把尸体架起来前进。



另一种说法是,赶尸实际上是背尸,赶尸匠找人把尸体的四肢以及头部锯下来,在残肢上喷特制防腐药水。一个人背上残肢,套在宽大的黑袍里,头戴大草帽,将整个头部覆盖起来。另一个人扮成“赶尸术士”在前面扔黄纸,摇铃铛,给背尸人指引方向。夜晚背尸绕山头,天亮前把尸体缝合好。


僵尸来源之二:民间传说


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约公元 1500 年)以后,自清朝开始,中国出现了大量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清人称僵尸为“移尸”、“走影”、“走尸”等。清代的笔记里有很多僵死和尸变的纪录,比如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解释了僵尸形成的原因:  



道家有太阴炼形法,葬数百年,期满则复生。

僵尸有二,其一新尸未敛者,忽跃起持人,其一久葬不腐者......夜或出游。逢人即攫。 


袁枚的怪力乱神百科丛书——《子不语》——里最少有 30 则僵尸故事,还把僵尸分成了“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游尸、伏尸、不化骨”五彩斑斓的 8 个种类,几乎是“中华僵尸大全”。 



在这些笔记里,尸变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人死后三年,尚未腐烂的尸体,受了日精月华,皮肉缩到骨头里面,骨外生红筋,此为紫僵;


尸体入养尸地后,几月后开始长白毛,是为白僵;


少年常遇一僵尸……白毛遍体,目赤如丹砂,指如曲钩……(《阅微草堂笔记》)



白僵饱食精血,数年后浑身脱去白毛,长出绿毛,是为绿僵;


其物长七八尺,头面具人形......颈以下绿毛覆体,茸茸如蓑衣。(《子不语》卷十)

日久成精的僵尸遍体生毛,其尸斑斓五色。(卷五)  


/weibo


一个猜想:人类灭绝之后,地球表面将充满五彩斑斓的共享单车僵尸。


再经过多年修为,吸血数十载,尸毛脱去,行动开始以跳为主,跳步快而远,此为跳尸;

再进化几百年,就是“飞僵”,飞僵由跳尸吸收月华而演变,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的僵尸;


直隶安州山中出一僵尸,能飞行空中,食人小儿。(《子不语》卷十二)  


再往下发展出游尸、伏尸和不化骨:


游尸乘月气应节而移,无定所。伏尸则千年不朽常伏地。不化骨乃其人生前精神贯注之处......故入土不易朽。(《续子不语》卷五) 



这并不是僵尸进阶的极限,千年以上的僵尸可以修炼为“魃”,又称“旱魃”,能力更强,《诗·大雅·云汉》里说“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旱魃是引起旱灾的怪物,模样怪异,“猱形披发,一足行(《子不语·卷一》)”。



明清时期,尸骨成了旱魃的化身,民间发展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的民俗。《明史》中记载,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焚烧尸骨,称作“打旱骨桩”。


僵尸变成旱魃这种千年妖之后,还能再进化吗?


能。僵尸有一个超高级的终极至尊进化形式,那就是长得又像狮子又像狗,背有双翅、浑身金毛的“犼”,也叫“金毛犼”“朝天犼”,听着耳熟?《西游记》里观世音菩萨的坐兽就是它。


《西游记》第七十一回出场的金毛犼


从中华土味僵尸进化成观音菩萨坐骑,这股死了也要上进的精神,真是感动中土,圆梦中华。


如何降服一个中华僵尸?


西洋对付丧尸的方法通常是蒜头、铁钉、圣水、十字架和一枪爆头,但这些对付中华僵尸不管用。西洋丧尸爆发的原因通常是环境污染或者病毒感染,而中华僵尸是吸取日月精华、怨念积累、勤加修炼而成,普通人对付不了,要降尸,必须得道高一丈才行。


僵尸通常还有金刚不坏之身


首先,遭遇一个有道行的僵尸该怎么办?


《子不语》里提到,僵尸吸了人的阳气才能奔走:


尸能随奔,乃阴阳之气翕合所致。尸将人之阳气吸住,即能随人奔走……故伴尸者,最忌对足卧。人卧则阳气多从足心涌泉穴出,如箭之离弦......尽贯注死者足中,尸即能起立。(《续子不语》卷五) 



由此可见,人的阳气(气息)是僵尸的动力来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十三《尸变》中描写了一则僵尸故事,比今天的恐怖电影还要生猛诡异:


某客投宿旅店,因房已客满,被迫睡在停尸室里(店主新丧妻)。半夜,忽闻灵床上察察有声,急开目,则灵前灯火,照视甚了,女尸已揭衾起......客大惧,恐将及己,潜引被覆首,闭息忍咽以听之。未几,女果吹之.....


因没有气息,女尸不觉有生人,如是者数次,他惧极起身狂奔,而僵尸穷追不舍......  


也就是说,闭住呼吸可避僵尸。



真的要降服僵尸,普通人可不行,降尸有易经、赤豆、铁屑、枣核、桃木剑、墨斗线、公鸡血、黄纸符、铃铛、糯米等种种武器,非得请法力高深的道士不可:


取墨绳弹于盖之当中者三,三弹,而棺中皆有声,竟似痛楚 ……坊工之刀,石工之锥,木工之斧尺绳墨各物,均极宝异,皆能镇压怪异。 《里乘》



生大恐,袖携易经,急俯以掷其首,老者仆地顿僵......(《里乘》卷三)  

赤豆、铁屑及米子,备此三物升许,伺其破棺出,潜取以绕棺之四周,则彼不能入矣(《子不语》卷十三)



连带米筛一样有异力,尸犹僵立,乃取米筛降尸而殓之。(《续子不语》卷八)  

用枣核七个,钉入尸脊背穴上。(《续子不语》卷八)  



江西道士兰方九,应招而来,先作符十数张......仗剑步罡......(《子不语》卷九) 


不过,如想铲草除根,还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僵尸斗智斗勇,最后需要一把火把它烧成灰烬:



东方既白,尸即逿地,为一支离叟,举火化之。(《明斋小识》卷四)  

乃积薪焚之,啧啧有声,血涌骨鸣,自此怪绝。(《子不语》卷十)  

以尸还诸棺,而火焚之,一方得宁。(《子不语》卷十三)


僵尸来源之三:香港电影


和丧尸文化一样,我中华的僵尸文化也是从一系列电影发扬光大的:


1939 年马徐维邦的《古屋行尸记》,讲述古宅闹僵尸;


1940 年吴村的《李阿毛与僵尸》里,就出现了清朝僵尸的身影;



1941 年梅阡的《女僵尸》创造了女性僵尸形象,不过是通过药物和实验复活的,更像西方的丧尸;


1954 年杨工良的《万里行尸》,描写革命党以行尸掩饰身份对抗军阀;


 

1950 年代,王天林的《湘西赶尸记》讲述了一个反毒品交易的故事(50 年代的《湄公河行动》);



1959 年周诗禄的《僵尸复仇》,结局是以铁钉贯心杀死僵尸。 


 

1974 年邵氏的《七金尸》,西洋丧尸和中华僵尸云集于湘西;



直到 1985 年,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华特色恐怖、民间封建迷信的杰出代表,这部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之作,带来了僵尸片的辉煌。



从这部电影开始,僵尸的形象和行为特征也被固定了下来:身着官服、身体僵硬、面色凄厉、黑又长的指甲、一对獠牙、双手伸直、双足并拢、一蹦一跳。僵尸没有思想和感情,害怕日光,夜晚出动,喜吸人血,以人的呼吸辨别方位。



香港电影人融合了尸变、赶尸、吸血鬼、丧尸等元素,把中西文化混搭在一起,塑造出了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前清怪物。


《僵尸先生》也套用了功夫片中最常见的民初背景、师徒关系、打闹斗趣等等套路,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降制僵尸的民俗被“九叔”林正英用极其专业的茅山术施展开来。这部电影自创了一套包含理论、道具、手势、姿势在内的完整体系,形成一套“实用斗僵尸指南”。



林正英的道士形象也深入人心:每当看他身着道袍,头戴八卦巾,一手执桃木剑,一手拿八卦镜,不苟言笑、生龙活虎地使用“五行颠倒术”的时候,无论多恐怖的僵尸我都不会再害怕,堪称是“史上最让人有安全感的男主角”,如果将来拍中国的超级英雄电影,一定有林正英。



这部深入挖掘民俗趣味,融合了恐怖和搞笑的功夫片大获成功,票房狂收 2000 万,成了风靡全港的巨大的 IP ,甚至红到东南亚。


1986 年下半年,就有近 10 部跟风之作上映,形成了“香港僵尸电影宇宙”,听听这些名字:《僵尸翻生》《僵尸家族》《僵尸翻生续集》《僵尸少爷》《茅山学堂》《猛鬼差馆》《僵尸怕怕》《一眉道人》《僵尸道长》《音乐僵尸》……


最盛时,17 部僵尸电影同期赶拍,荒郊野岭的片场,大小僵尸蹦来跳去,鬼里鬼气,电音环绕,一派祥和的冥间蹦迪。



1986 年,另一部僵尸片《僵尸家族》模仿了经典科幻片《E.T.》的设定,引入了小僵尸,重头戏又借鉴了日本怪兽电影的情节,居然意外打入日本市场,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那一年,日本市面出现了僵尸玩具、漫画、食品、时装,还开设了僵尸餐厅,僵尸 disco ,甚至电视游戏节目出现僵尸,幼稚园活动出现僵尸......中国僵尸文化在日本竟发展成过亿日元的产业。


《一眉道人》里的小僵尸


《僵尸先生》里的形象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鸟山明《七龙珠》里饺子的造型借鉴了小僵尸的模样。



日本还出了丧心病狂的“鬼附身”周边——


竟然有点想买


1997 年,香港回归,林正英肺癌病逝,一同死去的还有僵尸电影。从那以后,香港电影逐年走向衰落。在他离去后的 20 年里,“林正英”这个名字就像周星驰的喜剧、成龙的武打,依然是僵尸片电影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代名词。我们始终记得他一脸严肃地搞笑,一本正经地做法,五花八门地斗僵尸,却对顽皮的徒弟无可奈何。


2013 年香港电影《僵尸》。徒弟长大了,师父再也回不来了。


红线糯米今犹在,不见当年林正英。不知道以后的僵尸都谁来抓呢?


相关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