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

 柳河七中图书馆 2017-09-05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加以说明,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是初中数学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并且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渗透了化归思想。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初二下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包括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内的绝大多数几何概念及定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由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不仅成为可能,又可以作为初中几何知识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一次再提升!

二.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经过探究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去观察、猜想、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思考的好习惯。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这节课通过观察猜想验证说理建模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根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两种判别方法。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及化归的教学思想。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通过设疑引探交流运用小结的教学方法,在教法上突出了三个特点:动、变、引

1、动(师生互动):给学生足够时间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探究判别方法,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变(多层变式):通过多种交流手段(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引(适当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的地方,教师通过层层铺垫,给予必要的引导,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学生更好地学。

通过这三个方面师生双边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亲身体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培养了学生对待事物要大胆猜想的习惯。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归纳这一学习过程,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之上自主建构新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设疑导入、探索新知、回顾反思。下面我将从每一个环节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和教学目的控制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设疑导入:

老师检查学生的作业(自制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的手工制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老师检查完学生的预习作业后。用一连串的疑问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本环节共分为6步:回忆旧知、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定理证明、小试牛刀和我是老师)

1、回忆旧知

2、大胆猜想

猜想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由问题你能判定自己的制作的模型一定是是平行四边形吗?让同学们大胆猜想,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的猜想,肯定猜想成果,不论对错。培养学生养成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善于猜想的习惯。(教师可提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实验验证 

四人一小组,每组发若干小棒,根据我们的猜想试着摆一摆,看看摆出的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实验成果。并由此得出正确的猜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通过实验得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体验数学发现和研究的过程,学会思考的方法。

教师提问:说明一个猜想命题是错误的,只要举出反例即可。如何说明一个猜想命题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得出:还需要进行理论证明。从而进行下一个环节:

4、定理证明(整个过程由老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定理证明的过程。)

老师总结:此证明是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利用定义证明出是平行四边形。整个方法是将平行四边形转换为三角形,新知识转换为已学过的知识,这种思想方法叫化归思想。

5、小试牛刀

出现两道练习题,通过小试牛刀,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6、我是老师

四人一小组,每两人出一题,(要求解答本题时需用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2)然后交换题目作答,判断对错,最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全班交流。看看那组表现最好。在老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而通过学生自己出题解答代替由老师出题学生解答的传统方法,由被动变主动,彻底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三、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理。让学生自由的发言、交流。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后继学习的激情。

四、评价分析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围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紧扣方法二字进行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探索方法的渗透。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纵观整节课,学生得到了展现风采的舞台,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作为教师也对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此为起点,与学生不断创新,再接再厉。

 

 

 

 

本节课主要思路:教师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逆命题入手,通过观察、猜想、推理、讨论、归纳,得出正确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同学们熟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经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平行四边形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2.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2)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逆命题成立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本节课深入研究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探究1: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用小钉绞合在一起,作成一个四边形,使等长的木条成为对边。转动这个四边形,使它改变形状,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它一直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分组展示成果。学生共识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进行解释,但解释的过程有的是通过三角形全等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化归思想),有的是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到。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思考的同时,强调量一量,算一算是学习几何的初步感知阶段,要想公认它的正确性,必须经过用已学的定义或定理推理说明。设计意图: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又让学生明白学习几何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思维能力。

启发探究,总结规律: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探究1:如图,取两根等长的木条ABCD,将它们平行放置,再用两根木条BCAD加固,得到的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活动:分组展示成果。有的用定义,有的用判定1,通过比较两种证明方法都可取。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一题多证,引导学生在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因果关系层次要清晰。

启发探究,总结规律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探究3:在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时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如图,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学生活动:分组展示成果。学生目前已有三种判定方法可用,通过展示,学生各有所取,然后让学生比较、筛选最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多掌握一个定理,就多了一个证明几何问题的途经;多学习一些知识,就多了一把解决人生问题的一把钥匙。知识越多越聪明。

启发探究,总结规律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展示成果,归纳总结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1.从边与边的关系: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从对角线的相互关系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的比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4.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代入知识应用环节。

设计意图:两道练习题由浅入深、各有侧重,其中习1……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5. 学以致用,建立模型

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某学生在做实验时, 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如图所示),同学们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四个顶点D)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课后思考:试证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为下一节学习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作铺垫。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四.《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导中有练、有思、有研,改进教师先讲知识,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的做法,使讲、练、思、研融合在一起,整节课学生能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让学生充分体会快乐学习。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真可谓教学相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精神,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收获:学生对三个判定的掌握比较好,而且由于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判定都进行了数学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书写练习,因此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在习题课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写出比较完整的证明过程。

不足:几何证明题一直是学生的一个弱点。初二的学生按照课标不要求规范的证明过程,但是考试却要求书写严格的过程,由于没有规范的例题示范以及有关习题,所以学生的几何证明题仍然是一个弱项,因此习题课上有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会分析,但是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这在今后的学习中是一个需要改变和提高的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