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系列报道之二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避免企业资金断裂引发连锁反应,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5月20日,山西省委办厅、山西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据悉,省政府近日还将配套印发《关于做好防范和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工作的通知》,提出风险处置的指导意见,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风险化解处置办法: (一)对于自身经营良好、有发展前景,但受突发事件影响出现暂时性资金紧张,且涉及债权银行较多、融资金额较大、风险波及范围较广的困难企业,由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协调,金融债委会配合,将存量贷款转化为银团贷款,增强银银、银企互信,实现互利共赢。 (二)对于受担保链源头企业风险影响,暂时资金紧张但生产经营基本正常、具备长期偿债能力且信用状况良好的担保企业,在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协调企业书面承诺履行担保责任,金融债委会经会商达成共识,对担保企业采取必要的司法程序后,在执行时效内申请法院延缓执行,给予担保企业代偿宽限期。 (三)对于受外部因素影响造成经营及还贷出现不确定性的企业,相关授信银行对企业经营及还贷能力的判断存在较大差异的,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要指导金融债委会做好会商协调工作。鼓励对企业前景看好的主要授信银行采取新增授信置换其他银行的授信,压缩授信银行家数,使银行授信归集于一家或少数几家银行,减少授信银行由于处置策略差异导致的内耗,降低帮扶协调的难度。 (四)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要充分发挥属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协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银行的债务企业提供信用保证,替换原有担保 企业的保证责任,原有担保企业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反担保。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介入,重新确立银行、债务企业、担保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有效化解担保链风险。 (五)对于因跨行业投资、盲目投资而引发自身主营业务收入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但可以通过出售有效资产降低损失的困难企业,由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牵头协调,通过引入外部资金,借助第三方对企业进行收购重组,以遏制担保链风险向外蔓延。 (六)对于担保链风险源头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恶化、难以救助的,如担保企业履约能力较强、且有履约意愿,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要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给予配套扶持政策,金融债委会可按担保企业代偿责任金额对其增加相应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收费等服务优惠,快速收缩担保链层级结构和企业数量,使有经营能力的企业走出困境。 (七)对于已出现重大风险的担保链中经营实力较强、帮扶前景较好的风险源头企业,由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牵头,金融债委会配合,将担保债权及其他外部债权转为企业的内部股权,通过债务剥离、资产重组以及配套政策扶持等方式,以企业有盈利能力的核心业务为基础组建新的公司主体,开展经营并承接原银行债务,控制风险向外扩散。 (八)对于严重资不抵债,或明显缺乏偿债能力,或虽然具有一定偿债能力、能以资抵债但信用记录恶劣的企业,由金融债委会及时提出破产清算申请。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要积极提请市政府建立企业破产善后处置机制。 (九)对钢铁煤炭企业集团主动去产能、依法关闭破产子公司,履行担保责任确有困难的,由钢铁煤炭企业集团与债权金融机构按照《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问题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16〕51号)精神,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协商处理,妥善处置担保问题。 同时,为保障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省金融办将协调推动各市、各职能部门以及金融机构,成立专门的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并构建跨市的合作机制,分阶段组织开展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专项行动。一是强化监测预警。由各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企业担保链风险预警监测机制,对辖内企业资金担保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及时摸排、核实情况,对可能发生的担保链风险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置。二是进行风险排查。由各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牵头,对企业担保链风险进行排查、化解,对涉及去产能、盲目多元扩张、负债率或民间借贷依存度高、企业主户籍和资金转移国境外的企业,以及欠薪、欠税、欠息、欠费“四欠”企业要进行重点关注,形成重点风险关注企业名单。三是成立金融债委会。对列入重点风险关注名单、尚未成立金融债委会的企业,由各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配合银行业监管部门,协调全体债权金融机构,成立金融债委会,建立会商联动机制。四是全面分类处置。由各市企业担保链风险处置工作组制定“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风险化解处置方案,全面组织实施。 记者从省金融办了解到,开展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专项行动,将整合政府、银行与企业的有效资源,三方共同努力,化解潜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一是政府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发挥总协调职责,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二是银行增强大局意识,敢于创新,主动让利,优化服务,与困难企业共渡难关。三是困难企业主动担当,及时真实反映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不瞒不逃不转移,积极开展自救,服从监管协调,努力走出困境。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全面摸清风险状况,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风险事件,必将最大限度缩短担保链、压缩担保金额,全面防范企业担保链风险,促进地方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编辑设计 张树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