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日好文续】练太极你一定会遇到的那些事儿

 Tlqyw007 2017-09-05

上期相关文章链接

【总结的太好了!】练太极的那些事儿


练功习拳的顺序有讲究

一般来说,练功习拳的顺序是这样的:热身基本功、站桩功、松腰胯功、松身功、拳架、推桩守桩、推手、对练技击功、对练接手、对练散手。


练功习拳前,身体的筋、骨、肉相对比较僵硬,所以要热身准备活动,对手、肩、胯、腿等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进行放松、拉长、揉活练习,使身体变为松、柔、软的状态,练起拳来就会觉得顺遂、流畅。


这样练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亦能提高练拳的舒适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



宜掌握好热身基本功的分寸

良好的伸筋拔骨,是太极拳运动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拉长四肢是练习太极拳的热身基本功,万不可强化激烈进行,更需长久坚持,感觉疼痛的大小,掌握好分寸。


切记:“疼长,麻抽,酸别练。” 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在此提醒古稀之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注意,为了确保在基本功锻炼中身体各部位的安全,防止跌伤,稳健为重,应删掉难度大的动作,如“涮腰”。或降低动作难度,如在做“前俯腰”时,腰只要弯过水平线就行了,不要像年轻时,把脸贴在小腿上,以免大量的血液涌向头部,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病症。


理、法、窍、功的相互关系

明理不知法,一句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


学习太极拳,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


“理”不明则“法”不清,合“法”则可以省“功”,积“功”可以获“技”,显“技”则可彰“理”。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

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拳势只要不违背拳理,拳架熟练后,就不应在架势的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纠缠。因实战时对方是运动的,出手或起脚、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异的,只用同定的一成不变的动作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是难以取胜的。


拳架熟练后要多注重内里修炼,拳谚曰“不在架势,在气势”,就是这个道理。在练拳架时,不一定要架子多么大,多么低,开始时架子的大小高低要以自己身体骨骼肌肉的舒适度来定。


不宜专在筋骨肉体上去苦求,主要是练出身上、手上的拳意来,以找松柔、松沉、轻灵感为主,尽量让这种感觉的练法充实起来,身上、手上如果未有松柔、松沉、轻灵感,则难以把太极拳功夫练上身。


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



结合硬记和巧记有助于学习拳架

初练拳架的感觉之一是不好记牢动作名称,如果记不住动作名称,则制约初学拳架的进程。


硬记就是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默写一遍的土法记忆,上了年纪的部分人还是管用的。


巧记就是根据拳架中动作的一些编排规律进行记忆,以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为例说明,比如凡是“揽雀尾”接下去的就是“单鞭掌”了,又如凡是“白鹤亮翅”过后就是“右搂膝拗步掌”了,再如凡是“如封似闭” 过后就是“十字手”了。第三段的第82式“右倒撵猴”至第100式“高探马”与第二段的第22式“右倒撵猴”至第40式“高探马”是相同的,知道了这些规律就较好的记下了。


另外,用自编口诀或顺口溜去增强对动作的记忆也比较切合实际。


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

观察老师示范是初学者学习拳架的重要途径。怎样观察示范呢?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观察不得法,可能只能看“热闹”。


观察教师示范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一、整体观察,指对太极拳的完整动作进行全面观察,了解动作的来龙去脉和基本运动过程。习练之初,首先应该对拳法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二、局部观察,指对动作的某一部分进行观察,了解其细节动作的健身作用以及动作要领和做法。


三、重点观察,指对难点动作进行有目的的重复观察,加深印象,强化正确动作概念。


四、对比观察,则是指在教师与学者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之间进行对照观察,找出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网络教学有其特点

对于时间和经济有实际问题的外地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做网络学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实话实说,网络学生的教学质量肯定比不上面授学生,更比不上拜师徒弟,现在没有哪种教学形式可以超越言传身教。


但做网络学生比不做的要好,因为做明师的网络学生,拳理拳法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教材中的练功习拳之法经过了多年多人的实践印证,练之有效。


通过网络教学可以解惑传道、辅导答疑,总比没有函授老师而单凭书本、影碟视频的自学要好,少走较多弯路。也比跟一些不明拳理、不晓练法的名师学拳要好,功夫没练出而腰或膝已伤痛的名师学生还大有人在。



什么教学方式都比不上言传身教

太极拳是身体力行的技艺,语言、文字、图像都无法确切地记录身体力行的感觉,经过体悟身知的老师,图谱影像等载体无法把这个过程反应出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做得再好也不能超越言传身教,所以说,言传身教是传授太极拳最好的教学方式。


有些动作和练法要领,单看老师示范讲解还是不够清楚的。学练太极拳的如何具体运作,用语言来描述表达,其准确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某些细节内容会有语言不尽达意,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


辩证的说,书本中文字、图片讲解形式的缺点是平面和静止,无法表现太极拳的立体和动态;视频影像形式则没有文字、图片形式的缺点,老师向学生讲解练法和要领,自学者是在旁听旁看,其实,没有老师在旁边校正动作,是图片和影像形式自学时的共同缺点。


言传身教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学生有什么样的拳病,老师看了发现问题,就能及时纠正。这是以视频讲解、文字解说、3D图片讲解为主的自学方式做不到的。


一层功夫一层理

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拳理拳法,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


习功学拳的心切是好事,但过于心切求成,未免有些贪嗔,失去了平常心。如未到合适的时候,有些拳理跟你说出来,动作变化你也做不出来。内家拳是有为无为之法,不要给太极拳过多定位。


层次变了,练法也会变了,感受也就变了,对其认识也将会改变,功夫和技艺都是一层一层长上来的。由于各人的悟性不同,有些人能迈过这道阻碍进步的“坎”;有些人则被“坎”卡住而过不去了,这就需要明师或高人的言传身教。



正宗与功夫、真传与练法划不了等号

正宗与功夫划等号吗?其实正宗与功夫不划等号,真传与练法也是不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也有人认为真传就有好练法,实际不一定是这样。


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并不大好,有些练法并不够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练功习拳的刻苦程度和领悟与体悟的差异。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名校高中读过书?


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我恩师林墨根先生苦练悟道,“宁愿饿饭,不愿饿拳”,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这是他的真传,因为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一直走过来的。

未完待续
后续更精彩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与更多拳友畅聊太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