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涨知识】我们为何要读一些外国经典文学?

 春妮说 2017-09-05


       爱默森《论自助》:“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们认出了我们自己抛弃了的思想。”“我们被迫从别人那里取回我们自己的见解,并感到羞愧难当。”我们阅读经典,不但要从书中发现经典作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的伟大和超人思维,也要能够发现自我的优长——潜能、理想与反思的能力。这是一种特别的知识积累与思维习得,最能培养我们这个社会所急需的公民意识。

      阅读外国文学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打好精神底色。当前成人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网络的鱼龙混杂、社会的功利急躁、传统的封建意识、单一的成功模式。因此,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仍是重点,这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借助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帮助我们打好精神底色,让我们在未来的人生过程中能够积极的方式化解焦虑,以理性的态度选择人生。

      我们可以通过可以自学,图书馆及网络上的信息来学习外国文学经典,我们要从中懂得思维视野与思想品性方面的训练(即人文素养)——踏实做好眼前的事情,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养成拒绝遗忘、反思进取的勇气和能力。这种关乎人文素养的训练将会影响我们的心灵和人生轨迹。

外国文学经典是愉悦的知识

      尼采在《愉悦的知识》中说过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呢?起码得满足

这些条件:阅读之前与之后能够让人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的书;能够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世界的书;能够让我们觉察到自己在读完之后心胸得到涤荡的书;能够给予我们智慧和勇气的书;能够给我们带来关于爱,关于美,关于新知识,新眼界的书。对中国读者而言,外国文学经典能满足这些心理预期。知识无价,开卷有益。尤其是有趣有益的外国文学经典能给大家带来愉悦与启迪。


重温经典是一剂有益的特效药

      重温经对阅读外国文学经典而言,乐趣是通往知识之路,但乐趣需要培养。在文学经典课中,你会不进则退。尤其是那些不符合你的心理文化预期的某些外国文学经典,如果你不尝试突破自己的阅读期待,就不能发现这些经典的独特之处,而只看到它和你的预期多么不同。事实上,你是在读你自己,书变成了映照你倒影的水池。

愉悦的知识并不总是通过愉悦的方式获取,很多时候要经过脱胎

换骨式的历练。

      对阅读外国文学经典而言,乐趣是通往知识之路,但乐趣需要培

养。在文学经典课中,你会不进则退。尤其是那些不符合你的心理文

化预期的某些外国文学经典,如果你不尝试突破自己的阅读期待,就

不能发现这些经典的独特之处,而只看到它和你的预期多么不同。事

实上,你是在读你自己,书变成了映照你倒影的水池。

       愉悦的知识并不总是通过愉悦的方式获取,很多时候要经过脱胎

换骨式的历练。

      经过他者之镜的烛照,自己的心灵会因视野开阔而见愉悦,因知

识丰硕而显魅力。正如西谚云:最有智慧的就是那个从远方归来的人。

外国文学经典是自我发现的尺度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情调研综合报告)显示:外国文学作品对受访

者价值观的影响中,最大的是“自由”和“独立”。此二价值观尤其是

在近代欧美文学中比较突出,在个人和民族精神中占重要地位。

      人文科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地探究自由的思想,自由地表达自由的思想,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自由地将其与其他思想和其他精神相联系。

       同时,自由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对别人不负责任的自由,并

非真正的自由;而对枉顾国家民族利益的所谓个人自由,则为犯罪。

自由而自助,这就是美丽的心智风景线

      读书求学,本质上是一种心、智的训练,是为了追求心智的成熟,

而最终能够把握世界、把握自己的过程。心智的提升,只能通过读书阶段的历练与不懈追求才能成功。博尔赫斯心里也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只有通过阅读他人,才能在生命的进程中,不断地用想象和宗教式的虔诚来阅读自己,心智的风景线才会不断延展而美丽!

      人文教育是一种特别的知识积累,独立思想教育则是知识积累的有

效提升。忽视了这些,生活固然是好生活,但挡路。安逸的生活阻挡了读书提升的梦想,也阻断了色彩斑斓的人生之旅。

外国文学经典能提供睿智的眼光与比较的参照系

      一种文化,当它与异域文化接触碰撞之后,会赢得更多的欣赏者, 赢得再生的机缘,赢得四射的魅力。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 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 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坟·论睁了眼看》) 

      吕叔湘先生在《文明与野蛮》译者序言中指出:从外国采取一种有 用的意思,这并不是丢脸的事情。所有复杂的文化都是这样东挪西借地 建立起来的,像中国文化那样借用了外来的花样因而激起创造的努力者, 往往产生惊人的结果。当然,只有不长进的民族才不肯向人家学习。 不肯长进的民族必然体现出某种保守封闭的心态和单一中心的视角。 

      《淮南子》有云:“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唯无 所向者,则无所不通。”此语最能揭示思路和视角“定于一”的弊端, 最能说明开放视野可能带来的收获。

常新者长存

       尼采:“对于蛇来说,如果其不能定期蜕皮,更新外表的话,等待 它的只有死亡。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呢?如果一直墨守成规,不思改变 的话,即便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内部早已腐烂。如果沦落到 此种境地,哪里还可以奢谈发展,恐怕连生存都是个大问题。为了使自 己能够获得新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使自己的观念得到新陈代谢。” (《曙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西南联大时 期的教授皮名举说过: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 大;你如果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么落后。研究欧洲 文明史的学者陈乐民也说过:中华帝国的历史是封闭的历史,不经过同 西方文化的接触,就永远是一只没有打开的罐头。

真正认清自身,就要走向世界

      阅读体现外国优秀文明精髓的文学经典,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思维 的操练、观念的更新、知识的盛宴。对“异”的天然兴趣,促使我们经 历这一次心灵的探险,它需要勇气与耐心,方能提升自己,顺利构建自 己的精神家园。

       真正认清自身,就要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与我们不同的“异”, 以获得一种睿智的眼光,与比较的参照系。任何事物都只能存在于和其 他事物的关系之中,在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参照物越多,参照系愈完 整,得出的结论也越正确。

       欧洲小说承认希腊悲剧对人生的评价,对于挑战者的勇气与意志的 敬仰,并不以他们的成败为标准。正是从失败者的人生价值中更深邃地 去理解人生。由于对人生的这种理解,欧洲小说并不要求封闭式的团圆, 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则绝大多数是大团圆式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