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工分享计划”案例:失智症患者初期居家照顾

 山水灵泉有点甜 2017-09-05

郑红霞   女,社会工作师。现任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社工部主任兼业务科科长,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相关服务至今已15年。负责全院社会工作的运作管理和项目实施,并编写了三福院的社会工作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考核办法等。

2017年9月4日

案例

        刘阿婆,女,85周岁,半年前被确诊为老年性痴呆。现与女儿、女婿一起居住。一年前老伴去世,为方便照顾,女儿将刘阿婆从乡下接至镇上一家人一起居住。老人的生活可以自理,但是老是忘记自己东西放哪里,忘记吃药与吃饭,还经常说起过去的事情,然后就默默流泪。家人一开始并未引起注意,觉得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并且老伴刚去世。可在半年前,老人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常常半夜不睡觉,然后白天坐着也能睡着;明明刚刚才吃过饭,却总是喊饿;东西找不到了,就说是被人拿走了,同一个问题会来来回回一直问,并且有过一次走失的经历。后去医院就医,被诊断为失智症初期。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其女儿辞去了工作,在家陪护老人。由于缺少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对失智老人的行为的不了解,女儿在照护过程中感到非常的吃力,身心俱疲,但是又不舍得将老人送至养老院。

案例分析

1、 刘阿婆的病情已经由专业机构诊断为失智症初期。其出现的主要症状为健忘,重复现象(同一问题会反复问),忧伤焦虑(容易落泪),睡眠障碍(日夜颠倒),贪食(不知温饱)以及迷失(走失过一次)现象。

2、 家人对于失智症患者的照顾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对失智症症状及患者行为的了解,故在照顾患者的途中,产生矛盾与摩擦,导致在护理过程中产生疲惫以及心累的情绪。

3、 在家照顾失智症个案,意味着照顾者将准备全面在社交、财务或是个人生活等方面的牺牲。照护者不愿将患者送入养老机构,并且主动寻求帮助,说明其做好了护理患者的准备,且有改变现状的决心。

4、 此案例工作的重点为:(1)提供照护者有关失智症的相关知识。(2)为照护者提供有关护理失智老人的相关技术支持。(3)缓解照护者因为长期照顾失智症患者而产生的疲惫、充满无力感的消极情绪。 (4)联结在家照顾失智症患者的各种资源,为失智症照护者及家属提供社会支持。


服务方案拟定

1、 针对失智症患者

        经医院的诊断,刘阿婆为失智症初期患者,通过案例表明刘阿婆各方面的身体机能尚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在配合医院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入非药物治疗的手段,以此来减缓失智进程。在日常的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创造刘阿婆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并且给予其适度的自主性,不因为怕产生危险而阻止老人做一些其想做的事情。适度的自主性可维持老人的自我价值感,与其与其争论事情的不可操作性,不如适度的让其去做,照护者在旁协助,即满足老人的需求,亦可增进良性沟通,减少冲突的发生。其次,应多鼓励失智症患者,多以眼神或者语言肯定,让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很有用的。当其产生正向行为,比如:按时吃饭,按时吃药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加强及巩固其正向行。适量的运动与锻炼使失智老人身体强健的同时,亦加强了对老人在认知、行为能力的锻炼。天气舒适时,带老人在户外走走,看看花草树木;到小区的健身器材处,进行简单的肢体锻炼;去公园或者小花园,散步聊天,增加与外界联系与沟通。或者根据刘阿婆之前的喜好,安排一些她熟悉与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刘阿婆之前喜欢看书,听戏,则每天可陪其一起阅读书籍与报纸,下载一些歌剧与戏曲一起鉴赏,并一起讨论。


2、 针对照护者

(1)了解失智症患者的特点及行为

        首先照护者对于失智症病症,失智症患者的特点及行为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这点可以在给刘阿婆进行诊断的医院或者是各种宣传报道及书籍中可以了解到。了解老人病情以及行为特点是能够照护好失智老人的前提。


(2)了解有关失智症患者照护的技巧

       初期失智症患者照护原则:整体认知功能状况仍佳,故照护上需给予时间,并使其发挥能力范围的功能,适时给予环境中随时的指引,常以适当的肢体接触及眼神鼓励口述表达,辅以适时口语协助提醒暗示,询问问题时可以封闭型问题为基础,然后以开放型的提问,来协助鼓励长者表达,另以开放性问题来加强并提升长者沟通与意见表达,鼓励阅读及社交互动,使其能够尽可能维持现有能力。

        在面对刘阿婆出现的上述问题中,也有一些照护技巧:

a、 关于健忘:健忘,近期记忆模式是失智老人常见的一种病症,对于老人的健忘,照顾者可以采取重复提醒,标签化的操作模式。比如刘阿婆常常忘记自己有没有吃药,则可以共同制定一个吃药时间表于醒目处,起初由照护者每天进行询问,然后减少询问的频次,记录刘阿婆自主吃药的情况,一旦刘阿婆自己记起吃药,则给予其鼓励,以此类推,直到定时吃药成为刘阿婆的一种习惯。

b、 关于重复问题:失智症患者通常没有预期时间的耐性,当告知要在某时间做活动时,患者则认为马上要去做而出现重复问话的行为,故不要太早告知患者活动或约定的时间,通常会减少患者预期焦虑,可以降低重复问话,例如要带患者到医院看病或要出去旅游,出去吃饭,不要在前几天就告知患者,应该在出发之前告知以减少重复不停的问话。

c、关于忧伤焦虑问题:则可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分散注意力是处理患者挫折感、愤怒焦虑及情绪不稳定的最佳方法,当患者情绪失控或出现冲突行为时,可以先分散其注意力。例如:刘阿婆会常常想起老伴在世时的点点滴滴,伤心落泪,情绪难控,则可用刘阿婆感兴趣的事情来吸引她,比如其种植的植物等,转移其注意力。

d、 关于睡眠障碍(黑白颠倒)问题:白天可适当的为老人安排一些活动:比如早起可出门走走,晒晒太阳,做做早操,中午适当休息,下午做些老人喜欢的事情,尽量减少老人躺下来休息的时间。研究表明,适当的光照可缓解老人的失眠问题,且晒太阳有利于钙的吸收,故每天接受一定的光照也显得尤为重要。

e、 关于贪食问题:失智老人由于疾病原因,会失去饱腹感知,往往刚吃完东西,但是看到别人用餐时又想要吃东西了。并且常常会抱怨家人不给他东西吃。面对这个问题,应该制定一个固定的用餐时间,一旦用完餐则要及时收走食物,不让患者看到。并且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均衡控制老人的饮食问题。

f、 关于漫游,迷路问题: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老人的衣服外侧绣上名字以及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即可在口袋中放入写有老人信息的纸条。而在上海也有黄手环的服务项目,通过佩戴带有老人信息以及联系方式的黄手环,让有高危走失风险的老人能够被更多的人注意到,并且及时联系老人的家属。


(3)进行有效且及时的情绪疏导,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

       由于一天24小时要照顾患者,严重影响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在看到被照顾的亲人病况一天一天的变坏,所有的付出并没有换的老人的逐渐康复时,照护者通常会出现挫败感、生气愤怒、悲伤忧虑等情绪反应,故对照顾者的心理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照护者应该接受现实:即失智症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是会渐渐变坏的。失智症的病程很短,不易被发现,但发展速度很快,故失智老人的状态日渐变差并不是照护者的照顾不周。其次照护者应该关心自己的需求,要了解到自己的极限,必要时寻求家人以及朋友的帮助,以获得喘息的机会。找到信任并且能够倾述的朋友,及时发泄自己的情绪,平复心情。如果实在支撑不下去,也可找到日托中心代为照顾患者白天的生活,再由照护者照顾晚上的时间,这样也会轻松很多。


总结

       此案例中,求助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对于居家照料失智症患者的无所适从,由于对失智症患者行为及特点的不了解,以及缺乏相应的护理技巧,故在照护的过程中感觉疲劳,没有成就感。失智老人病症初期, 由于老人各项机能还未大幅度退化,故在居家照顾的模式上,照顾者只要能够了解失智老人的特点与行为,多鼓励少批判,给老人一定的自主性与选择权,照护者在得到一定的技术支持以及情感支持后,失智老人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护的。但是随着老人病情的加重,自理能力逐渐丧失,各方面能力加速退化,则专业化的护理或许更加能够满足老人的需求。

长按指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