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是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曾在古镇发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军甘宁之墓。宋元时名为朱家村,明万历年间建镇,名为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后,俗称角里、朱家角。1991年,朱家角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7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2016年10月,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新民晚报新媒体 丁一涵(见习) 摄制 古镇朱家角,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傍依淀山湖畔,已成村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誉为“上海的威尼斯”。今天,这里不仅保留着最传统的文化根基,也正在谱写一个跨越千年的梦想。 图说:江南第一茶楼下老人正在小憩。来源:李铭珅 摄影 保护建筑 留存人文气息 新上海看陆家嘴,老上海看城隍庙,古上海看朱家角。“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潮声喧走马,平溪珠浦浪千重。”今天,在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的放生桥上,桥柱楹联清晰可见。这座放生桥也是上海地区最早、最大的五孔联拱石桥。 朱家角历来人才辈出,文儒荟萃。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有金石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士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古镇明清建筑众多,一些大户人家,几埭进深,前有墙门砖雕,内有天井花圃,中有客厅客堂,后有花园,东西厢房分立两旁,外面风火墙围筑,整个居宅高深莫测,黛瓦粉墙,飞檐翘角,好一幅明清水墨画卷。课植园中拥有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独具匠心,在私家园林建筑中极为罕见。北大街是上海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老店名店两旁林立,展现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江南第一茶楼”是典型的红砖大厝。茶楼创建于清朝末年,除楼身采用砖石结构外,其余全部采用木结构筑成,木制廊檐上的斑驳印记吟唱着百年历史的沧桑。整体楼身俨然一副江南民居的姿态,拱形砖石门却又依然透露出老上海石库门建筑的风韵。如此壮观的场景还是少见,足见古人“西为中用”的大胆和魄力。 “朱家角的一天从茶楼开始。”“江南第一茶楼”的经营者江虹蔚说,他们早上五点便开门迎客,来的多是当地老年居民,中午还有书场活动,一碗茶,一段书,是曼妙的记忆,是惬意的生活。 江虹蔚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茶楼的情景,二楼屋檐细缝洒下的光线和窗外波光粼粼的湖水,那恍如隔世的感觉让她决定留下来。在茶楼开业之前,她每天找当地老人喝茶聊天。现在,江南第一茶楼的早茶和书场均对老人免费开放。目前茶楼登记注册的老人已有近300位,年龄60-99岁,其中以70-90岁的居多。“我觉得正是这些老人赋予了茶楼‘生命’。”江虹蔚说。 走放生桥,逛特色店,每一位来到朱家角的游客对当地的特色美食都赞不绝口。杨金娣是古镇上的原住民,开粽子店也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她的粽子,挑的是上等的条肉,肉肥而不腻,扎得紧、分量足,因此生意好、路人皆知。“这两年,来朱家角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是忙得做不过来,但是大家开心。” 图说:朱家角波光粼粼的湖水。来源:李铭珅 摄影 保留特色 引入当代元素 “这里有一种与世隔绝的美,让我越来越喜欢上海了。”一位游客这样形容朱家角。但如果仅仅沉醉于“与世隔绝的美”,是远远不够的。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不仅需要“小桥流水,粉墙灰瓦”,而且需要注入一些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当代气息。 新兴建筑尚都里入驻朱家角多年,邀请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张永和、柳亦春及马清运联合打造,并最终以截然不同的“仿古街”面貌出现,通过人为打造,自然生成朱家角新的“镇中镇”。 “我们这里的商业建筑保留了原有的江南特色,又引入当代元素,形成了一个具有新江南韵味的建筑群落。原汁原味的古镇配以当代人喜爱的商业设施,别有一番风味。”尚都里市场总监叶文刚说。 2015年12月,上海三联书店的首家实体书店在朱家角正式开业,落户于古镇游览的必经之路。朱家角的星巴克将招牌上的绿色底改成了低调的浅咖啡色,与古镇风格统一。除了实体文化空间,每个周末的水岸市集也成为朱家角特别的文化风景。叶文刚介绍,市集每月都有不同主题。 如今站在放生桥上眺望,一边是古镇旧宅鳞次栉比,完美保留着明清时代朱家角的历史旧貌;另一边是新江南水乡建筑群掩映成趣,现代艺术的注入令人百看不厌。 “以前的朱家角大多是到此一游、两小时的旅游经济,但随着各方面旅游设施的提升及现代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朱家角悠闲的小镇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贴上了不一样的符号。”中信泰富朱家角锦江酒店总经理秦昳女士表示,都市人渴望小镇的慢生活,躲避压力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平静。所以酒店保留江南水乡特色,将风景和人文剪裁成迷人画卷并引入现代时尚元素。 图说:朱家角保留着黛瓦粉墙、小桥流水的古典韵味。来源:李铭珅 摄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