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关于文学和写作的精神盛宴

 冬天惠铃 2017-09-05

9月2日,“大家文学现场”,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得主,当代女作家孙惠芬作为第二期演讲嘉宾,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做了题为“在心灵的历史里寻找精神高地”的演讲。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孙惠芬,1961年生,现居大连。曾当过农民、工人,杂志社编辑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有《孙惠芬的世界》《伤痛城市》《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城乡之间》《生死十日谈》《舞者》《歇马山庄》《上塘书》《寻找张展》等,曾获辽省第三届优秀青年作家奖、中华文学文学基金会第三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鲁迅文学奖等,其中长篇小说《歇马山庄》获辽宁省第四届曹雪芹长篇小说奖、中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获中国作协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图片发自简书App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掖平介绍说:“孙惠芬的作品是接地气的行走在民间的一种文学创作。”

孙惠芬曾说过:她要用文字的温暖,去寻找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那种真善美。通过心灵历史的书写,去确定一个精神高地。

13岁,当她读到第一本外国小说——鲁迅翻译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内心有一种被燃烧的感觉。她发誓要当作家。

17岁,因家庭变故,她被迫辍学回家做农活。每天写日记,自己做插图。记录自己压抑的心情,日记带有想象的内容,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怎样才能不做农活?她最盼望给别人做伴娘,那样就可以休息一天。但是刚回到农村,长得也不漂亮,没有人请她做伴娘。

有一天,大队队长找到她,让她去镇子上演讲。她写了十几页稿纸的演讲稿。演讲完毕,公社的文化站站长冲到她面前对她说:你适合当作家,你有作家的天赋。

十几天之后,她接到通知:去县文化馆参加一个文学创作班。

期间,她的第一篇小说——处女作《静坐喜床》发表,她被送到辽宁文学院上学,梦想的第一步实现了:离开乡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然而,想象的那个无比美好的远方,当你到达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远方还有远方,最最重要的远方是死亡。

在乡村的时候觉得小镇好,到了小镇觉得城里好,进城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乡村。

当我拥抱着城市,城市却不在我的生活里。”

第一部长篇小说《歇马山庄》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强大的孤独感,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写成的。

她写了6个月,40多万字。写作过程中精神饱满,情感充沛,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写到后半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说记录了她心灵出走的历史。多年来,乡村以怀念和怀想的方式在她的笔下升腾。

因为生性敏感,她在杂志社上班时,喜欢察言观色,总觉得那些脸色不好的同事都是针对自己。如果能不上班,不看他们的脸色该多好!

2004年,她终于成为梦寐以求的专业作家。

当真正回到家时,她发现来到了一片荒野,艰涩。

曾经盼望的不看任何人和事的生活,就像行驶在没有边界的马路上的汽车。没有边界意味着没有碰撞,没有碰撞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感受力就无以发生,想象力也无以发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心灵的精神高地是重新回到乡村之后。

她写了《生死十日谈》,密切关注了当今留守妇女的不幸命运。



她说:真正好作家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不是写实的现在的,而是突然间就生飞出来的不期然的灵魂的语言。

演讲结束后,李掖平的评论依旧妙语连珠、句句经典: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孙惠芬的语言很从容,她行云流水地讲述,贴着大地穿行,带着女性特有的温婉和笃定,还有飞扬跳跃的灵性。每一部作品都给人带来深切的心灵激荡。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记录和描述一个故事、一些人物和一种事件,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故事描述的背后,在这些人物命运的背后,在这些故事情节生成的过程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人性的力量。

只有心怀广阔的人,又洞彻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之后,才可以从从容容地处理、面对、筛选及思索她笔下所表达的芸芸众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个生命个体都必须活在当下,梦想在远方,理想在他处,谁都不可能真正抵达我们想象的理想。

文学的力量,就是用温暖来勾连起我们对美好的想象、所有对远方的期待和所有对命定现实的既无奈又不甘认输的决绝进取。

一个人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精神,我们的肉体不可能摆脱或逃离世俗的烦扰、纠纷,但至少我们的精神可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