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勇于担当

 乐水无涯 2017-09-06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70131《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十九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X

大津口的清晨,风清林静,环绕四周的巍峨群山平添了一些柔美,大渡河从山涧缓缓流过,滋养着这一方水土。山东泰安大津口,坐落在泰山东北的大山深处。唐代以前中国历代帝王登山封禅,都要途经此地,沿水路而行的帝王们,在这里下船登岸,当地也因此得名“大津口”。隐匿在群山之中的古街古巷,古树古宅,历经岁月磨砺,尽显沧桑古朴。
记者杨阳:“大津口看上去,有着江南水乡般的静谧灵秀,这里四面环山,碧水翠柏把这座古镇装点得宛如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代生长在这里的大津口人,在时代的发展当中,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故事生在大山里,长在百姓家,流传在历史当中。”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3000多年前,周成王在大津口修明堂以祭上苍。2500多年前,齐国在北筑长城以御外敌。春秋末年,孔子来到这里讲学授课,弘扬儒学;北魏高僧在此建起古刹广播佛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津口迎来送往了无数帝王将相,大儒贤能。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大津口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自从1982年,冯骥才先生的《挑山工》入选小学语文课以来,已有近
两亿人背诵过这篇文章,文中挑山工的艰辛劳作和惊人毅力,让人敬仰。他们积极攀登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作为挑山工的故乡,大津口声名远播。大津口的中心有一条蜿蜒的老街,朝着西北方向一路延展,四公里的路程,就能抵达泰山后山的山脚。每天清晨,挑山工们就是沿着这条路出发,挑着重物,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挑山工具体诞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在大津口老人的口中,历代皇帝封禅泰山时,祭祀所用的一切物品,都是由当地人手挑肩扛运上山顶,那个时候,他们有个古老的名字,“担山公”。千百年来,在海拔1545米的泰山上,6000多级的石阶间,挑山工的身影往来穿梭。山顶上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梁,都由挑山工挑上山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从来都不曾停歇。
记者杨阳:“靠山吃山,一代代勤劳的大津口人敬畏着泰山,依偎着泰山讨生活。在这里,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一人一根扁担,两头挑着面粉、青菜等生活用品,沿着陡峭的石级,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登。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当中,‘挑山工’逐渐成为了泰山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成为了泰山精神的一部分。”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54岁的宋起军,在大津口经营着一个豆腐作坊,用山泉水制作的豆腐白嫩香滑,被誉为“泰山三宝”之一,很受游客喜爱。每天,宋起军都要挑着担子,去给泰山顶上的几家饭店送豆腐。清晨六点,当游客们正在寒风凛冽的泰山极顶,等待日出时,宋起军就已经准备妥当,从家里出发了。这个壮实的汉子,经常挑着七八十斤豆腐,踏过崎岖的山路,翻越陡峭的山头,长年累月的挑山工生涯,让他和其他挑山工一样,肩膀上比常人多出了一块凸起的肌肉。十点多,当整个泰山开始热闹起来时,宋起军已经翻过后山来到了十八盘。记者杨阳:“您担豆腐担货多少年了?”大津口居民宋起军:“大约将近30年了吧。”杨阳:“每天都是这样?”宋起军:“唉。一般都是夏天多点儿,冬天了,人就少点儿了。夏天都是三点多吧,得三点半(上山)吧。”杨阳:“多长时间能从底下到上面?”宋起军:“得四个多小时吧。”杨阳:“您这个担子有多重?”宋起军:“80多斤吧。”杨阳:“80多斤。我能不能试试?”宋起军:“可以。”杨阳:“我能体验一下吗?”宋起军:“行。”杨阳:“一步,两步。您别扶,我试试。三步,四步。不行了。不行了,真是太沉了,真是太沉了。”
泰山十八盘以陡峭险峻闻名天下,一公里的路程落差近400米,1633个台阶相当于130层的高楼。徒手攀登的游客到了这里,也不得不走走停停。但宋起军的脚步没有慢下来。十年前,老宋的妻子住院做开颅手术,当时儿子面临高考,他恨不得一人分成三个人用,可就是这样,他也从没有耽误过把豆腐送到山顶。津口居民大宋起军:“你不能今天来一趟,明天来一趟,后天又不来了,不能耽误人家吃。”做生意最怕丢了信誉,一天,两天不送,或许就会断了这笔买卖,全家老小的日子就会失去依靠。送豆腐的30年,宋起军爬了一万多次泰山,每天往返需要七八个小时,日复一日,他就这样挑着生活的重担,也挑着悠长的岁月,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化作了脚下的每一步,一步一步往上攀登。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已经95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教授杨辛,一生中登过45次泰山。多年前,他在一次登山时,被挑山工的精神所折服,写下了一首《泰山挑夫颂》:“汗如泉,劲如松,顶烈日,迎寒风,青春献泰山,风光留大众,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
北京大学教授杨辛:“平凡的生活中,用脚踏实地的劳动创造财富,一根扁担,一副肩膀,担当起家庭的重担和幸福,是一种勇于承担,自觉的奉献精神。”
挑山工在大津口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壮丽巍峨的泰山,造就了山里人坚毅勇敢的气质,会当凌绝顶的气派,赋予了大津口人当仁不让的性情。历史上,这里侠义之士辈出,关于他们的传说在古镇里口耳相传,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石敢当的故事。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相传,古时候,泰山脚下有一位叫石敢当的年轻后生,他自幼好武,练得一身好功夫,每当遇到不平之事,总会仗义相助。泰山石敢当研究院院长房庆安:“有一年东岳庙会上,石敢当看到一群无赖在调戏一个民女,周边百姓看到只是敢怒不敢言,因为对方人多。这时石敢当就冲上前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无赖打得鼠奔逃窜。这时候,石敢当就给周边百姓讲,‘我就是石敢当,大家有困难来找我’。”从此以后,每天来向石敢当求助的百姓络绎不绝,应接不暇的石敢当,便请工匠在石头上刻下“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交给人们,人们回到家中把石碑立在大门旁,恶人见碑,便不敢再来骚扰。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随着时光的流逝,“石敢当”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人们习惯在修建房屋时,把它镶嵌在墙角。或是单独摆放在屋内,镇邪除殃,祈福安康。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泰山石敢当,也就被视为中华民族“敢于担当”精神的象征。从小听着石敢当故事长大的挑山工们,也把这样的文化融入进血脉中,世代传承。
11月是大津口最美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古镇里的挑山工都会聚集起来,举行一场祭山仪式,这是泰山脚下延续了数百年的古老习俗。人们祭拜山神,祈求登山平安。陈广武老人今年已经74岁了,虽然早已不再挑着担子登山,但他还是每年都会参加这个仪式。每到这时,他都会回想起那段辉煌的挑山工岁月。
1982年,泰山开始修建中国第一条客运索道,当时各种钢铁设备体积巨大,一个最大的驱动轮直径就达到2.8米,重量超过5吨。要想把这些设备全部运到山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初,建设者们试着用直升机,来吊运这些大部件,可是因为实在太重,飞机在山口遇到大风,突然栽落山谷,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运送索道设备的事情,却陷入了僵局。在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法完成之后,人们只能借助最古老的人力。索道工程的负责人来到了大津口,向陈广武求助。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当年40岁的陈广武没有想到,之前16年的挑山工经历,这回派上了大用场。他用一种独创的办法扎成“大架子”,把驱动轮绑在架子上,再把中间抬“大架子”的七八十位挑山工的位置一一排好,这种办法能让所有挑山工在受力均匀的同时各自发力。加上开道和垫后的总共有148位挑山工参与了那次行动。行进过程中,陈广武就站在“大架子”上面,高声喊着号子,指挥着方向。
大津口居民陈广武:“我说准备好咱一块起,我喊‘一二’,他们就把机器一下子抬起来了。”大津口居民孙殿坤:“一二上,七八十口子人异口同声,硬硬的挤过去,有的叫了亲娘了,‘我的娘啊,了不得了’。”
一声声震天响的“挑山工号子”,喊出了泰山挑山工的磅礴气势,也喊出了大津口人的顽强不屈。当时的场面,至今还留在大津口人的记忆中。一尊尊古铜色的脊梁,在泰山盘山道上,艰难地一点一点往上移动,无数汗珠顺着古铜色的脊梁滚落下来,摔碎在十八盘的石阶上。
人说:“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挑山工们就这样克服了千难万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所有索道配件,硬生生地抬上了南天门,也把他们勇于担当的奋勇精神,留在了离天最近的地方。
如今的泰山索道,每年都要运送近300多万游客,上下泰山,使用的全部都是当年陈广武他们通过肩挑手扛,运送到山顶的配件。
记者杨阳:“坐在原来自己抬上来的设备建起来的索道上,感觉什么样啊?”陈广武:“感觉给年轻人造幸福了。”除了索道配件,泰山顶上的气象站、转播塔,还有极顶的碧霞祠,天街上的巨石,都是由挑山工们一样一样扛上了泰山,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扮靓了一座山的秀丽,也挑起了一座山的巍峨。
记者杨阳:“泰山货运索道的建成,使得物资运送上山的难题得到了解决,缺少客源的挑山工们,大多数下了山,转了行,但放下担子的他们,却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着‘挑山工精神’,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作为泰山的后花园,大津口区域内群山连绵,物种丰富,保持着自然的生态环境。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在做过20年挑山工的张玉清眼里,泰山就是一座天然的中草药宝库。1985年,当时37岁的张玉清,看到《泰山药物志》上记载,泰山有四大名药:白首乌、四叶参、黄精和紫草。而这其中,除了白首乌,其他中味中药已经在泰山消失多年,这让张玉清十分感慨,他很快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找到那些大自然留给世人的瑰宝。在广袤的泰山中搜寻名药并不容易。上百次风餐露宿的寻找,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有一次,当张玉清听说,歪头子山上出现了紫草踪影,他十分兴奋,一个人的匆匆忙忙进了山,经过一上午寻找,却什么都没发现。那时的他又累又饿,一头栽到地上晕了过去,再醒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天黑了。大津口居民张玉清:“不知道黑多长时间了,把我吓的呀。”杨阳:“当时您听了这事什么心情啊?”张玉清妻子:“俺仨孩子都哭了。”杨阳:“都哭了。”张玉清妻子:“就是眼泪哗哗地掉。一般一个人不能上山。”尽管找药的过程历尽艰辛,但张玉清从没有想过放弃,在他看来,做任何事情都像做挑山工,半途而废,等于没有出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十年时间里,陆续找到了紫草和黄精。只剩下四叶参一直寻不到踪迹。那时,其他三种草药的人工栽培,已经取得成功,张玉清靠着售卖药材过上好日子,但他却没有安逸下来。
做挑山工时跨越“快活三里”的经历,成为支撑张玉清坚持下去的动力。在泰山中部,中天门往北,有一段平平坦坦的道路长达三里,登山的人来到这里都会停下来休息,疲惫的身体得到放松,感到异常快活。但对于挑山工来说,无论挑着多重的担子,他们都不敢在此多做停留。“到这个地方感到轻松,要抓紧时间走,也不能在这里休息。”杨阳:“为什么?”张玉清:“一休息就不愿意走了,那还有更艰巨的那一段呢,一休息了,那就懒了,一看到(前面)就害怕了,你就挑不上去了。”在张玉清看来,找到三种名药并种植成功,就是他人生的“快活三里”,他不能停下脚步,而要继续前行。又经过四年的努力,2000年8月,张玉清终于找到了已经绝迹近百年的四叶参。
这时,距离他立志集齐泰山四大名药,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如今,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张玉清没有忘记,自己最初定下的目标和责任,为了造福后世子孙,他租来一架直升飞机,把130万颗泰山四大名药的种子,无偿地播撒在了泰山深处。
泰山如同一副宽厚了臂膀,护佑着大津口的繁荣发展,而勇于担当的大津口人,也在极力维护着泰山的尊严。就这样,他们在与山的和谐共处中,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61岁的陈广利,年轻时也是一名挑山工,1998年,他被泰山管委会聘为了护林员。为了方便工作,他和妻子把家从大津口搬到了山上。虽然生活给养常常跟不上,但夫妻俩却毫无怨言,在山上一住就是18年。陈广利有一个习惯,无论春夏秋冬,晚上睡觉从不关窗,哪怕是寒冬腊月,山上气温达到零下20度时也是如此,只要山上有异常情况,他都能及时发现。大津口居民陈广利:“我吃着泰山,喝着泰山,花着泰山,我怎能不好好爱它呢!我担当的是护林防火责任,就把这个事,把这个青山保护好。”陈广利负责近2000亩山林的看护任务,日常的巡山十分繁重,一天下来,他要在山林间行走十几里,时间一长,陡峭的坡道上,硬是被陈广利踩出了一段“台阶”。18年的时间里,陈广利用双脚丈量着这片山林的广度和高度,也把责任重于泰山的气魄,写在了大山深处。
北京大学教授杨辛:“拿起担子,是尽责的挑山工,放下担子,就成为守护泰山和森林的卫士,默默无闻地对泰山做了这么大的奉献。那么这种就是体现了一种担当的精神。”
记者杨阳:“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挑山工精神,在大山深处扎下了根,在世代传承中得以延续,如今,在新时代的泰山脚下,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们,依然秉承着父辈的教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大津口人的精神气质。”
《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
33岁的孙一荣是大津口走出的博士,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挑山工,初中的一年暑假,他跟随父亲背砖上山,陡峭的山路异常难走,他一度想要放弃,可是看到父亲在山上蹒跚前行,被汗水浸透的背影,孙一荣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大津口居民:“看着肉晒得黑黝黝的,还有蜕皮,后背的肌肉全都鼓出来了,腿上的肉,每上一步台阶,看着腿上肉绷紧再松弛,绷紧再松弛,感觉就是很吃力。”那一次,孙一荣咬牙坚持,和父亲一起把所有的砖都送到了山顶,以后的日子里,每当遇到困难,父亲积极攀登,勇于担当的精神,就会激励着他奋勇前行。在中科院生态应用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所里交给孙一荣所在团队一个项目,其中有一项和遥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任务没有人会,就在团队的人为此苦恼时,原本攻读林学的孙一荣,主动承担下了这项任务。大津口居民:“团队需要做这个东西,我们当时人员也比较少,要勇于去承担这些东西,不要怕有困难。”面对着陌生的工作,孙一荣压力巨大,白天做科研,晚上去图书馆看书,查找文献,通过一个半月的艰苦自学,他终于顺利地与团队合作,完善了国家“三北防护林”的遥感监测评估数据。如今,孙一荣还是会时常回到大津口,对于养育过他的家乡,这个挑山工的后人充满了感情。每次回来,他都会为这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如何利用山林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生态平衡,是他下一个研究的方向。让家乡山更青,水更绿,年轻一代的大津口人,正在担起家乡新的责任和使命。
记者杨阳:“从周成王登泰山封禅算起,历史的足迹,在这里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如今,作为最早形成的泰山门户,大津口正在打造‘泰山国际慢城’。青山怀抱,绿水环绕,在‘保护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挑山工精神’的引领下,大津口正在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新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