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解说词录记 三河镇——仁爱为本 诚信立世 (2017.1.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二集》)
在安徽中部,烟波浩渺的巢湖西岸,有一座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因丰乐河、小南河和杭埠河交汇,而得名“三河镇”。古镇原是巢湖中的一处沙洲高地,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古镇逐渐与陆地连为一体,由于曾是百鸟栖息的地方,古镇也因此有过,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鹊渚”,如今,三河镇的古街、古桥、古民居,还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是皖中地区最具徽派特色的水乡古镇。 记者杨阳:“和我们在都市里快节奏的生活体验不同,来到三河古镇,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幽静和闲适。三河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水,这里河道纵横,遍布古桥,而这灵秀的水和古老的桥,也成为了一代代三河人心中最浓厚的乡愁。”河网密布的古镇,桥必不可少。只有0.41平方公里的古镇上,就有12座形态各异的桥连接两岸,所以也就有了水乡人家“过的桥比走的路要多”这种说法。众多的古桥中,最让三河人引以为傲的,就是这座三孔石桥。 因有“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的说法,而被称为“三县桥”。当地人常说,不过“三县桥”,就等于没到三河,只有站在桥上,才能真正感受到古镇的魅力。而说到这古桥,三河人都会自豪地说“是包和尚建的”。三河镇居民胡益定:“三河人人都知道,这座桥是一个穷和尚(建的),这个穷和尚,因为他后面长了一个瘤,我们三河叫瘤叫包,所以喊他‘包和尚’,姓什么,法号是什么,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一个和尚,脖子后面长了个包,连人名、僧名都没有留下,却因为一座桥成为了三河人的骄傲。相传,当年小南河两岸的人要过河,全靠渡船。“包和尚”见百姓生活不便,就立下誓言,要靠自己的力量建一座石桥,造福乡亲。这对当时一无所有的出家人来说,根本就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胡益定:“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化缘,化缘非常困难,睡牛棚,盖棉袄,垫稻草,吃的是残茶剩饭,就这样在外面化缘。”一次次寒来暑往的化缘、募捐,一个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包和尚”为了兑现承诺,奔波了几十年,当筹集好了资金,石桥要开工的时候,“包和尚”已经老了。他请来最有名的石匠,买来最好的石材,要求垒叠嵌连的石条,要用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水灌缝粘连。在他看来,用一生完成的誓言,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三河有种说法,“修桥修路修谱,领头人要舍得命”,石桥刚刚立柱,“包和尚”就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石桥砌好了骨架,“包和尚”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弥留之际,听说桥面石料还无处着落,“包和尚”请人把他抬到了桥头,又叫人找来了当地商会会长,这时的“包和尚”已经说不出话了,他猛地坐了起来,双手紧紧抓住会长的拐杖,大睁着双眼离开了人世。会长见和尚死了,便弯腰去掰和尚的手,可抓着拐杖的手怎么也掰不开,会长明白老和尚心愿未了,死不甘心,便说:“这桥面的事,我包了,你安心走吧。”只这一声,“包和尚”的手便松了。胡益定:“‘包和尚’化缘化了一生,感动了三河人民,最后商会会长潘裕亲领头,大家都捐钱,把桥面和桥栏杆修好了。”“包和尚”走了,石头大桥却建了起来,一个人的生命换成了一座桥,如今,桥上雕刻精美的石柱、石鼓、石狮子,依然栩栩如生,向过往的游人讲述着这个动人的故事。三河人为了怀念“包和尚”,把他化缘修桥的故事编成了戏,在古镇的老戏台上传唱。“仁爱为本,诚信立世”的观念,也就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个古镇人心里。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伯山:“民间文化除了在形式上通俗多样,其中更有价值的诉求,有着理想和信念,有着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风尚的企盼。并且这种追求和企盼,往往就能发挥一种引领教化的作用,从而影响着人们价值的取向。”监水而建的三河古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此大败楚军;三国时,曹操在巢湖训练水军,也把三河当作驻地;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三河,缴获双桅巨舟300多艘,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把它作为重要据点,筑大城一座,囤储粮草军火,接济天京。三河镇镇志办主任刘清:“1858年,太平军和湘军在三河有一次生死决战,史称‘三河大捷’,很多的文物都与太平军有关。”战乱的硝烟,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散尽,但很多遗迹却在默默地讲述着,这个千年古镇的过往。 古城墙,古炮台,古桥,古街,古巷,古宅,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存至今。记者杨阳:“走在三河古镇的老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深幽的小巷长满了青苔,处处透露出浓郁的古风神韵。大块石条铺成的老街,尽管已经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人来车往,却依然光洁如初,向人们诉说着这里过往的荣耀和辉煌。唐宋以来,古镇周围的河湖滩地逐渐淤积,渐成良田,三河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并形成了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 大别山的山货顺河而下,在此集散,来自江浙、南京的日用百货也由此批发,流向乡间。三河成为巢湖西岸重要的商业重镇,清光绪年间的《舒城县志》记载:“三河镇百货交通,为庐郡南一大都会。”民间从此也就有了“买不尽的三河”一说。在沪宁百货,苏杭丝绸,稻米鱼虾的叫卖吆喝声中,传统的商业文化,也在古镇上慢慢建立了起来。 三河镇镇志办主任刘清:“在三河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离开三河的时候,往往是依依不舍,所以,总结了这些人依依不舍的各个方面,就产生了十大舍不得:‘一舍不得三河街花花世界,二舍不得大河水淘米洗菜,三舍不得中和祥焦切玉带,四舍不得凌宝泰雨前茶,水到茶开,五舍不得吴恒隆虾米干子,香到门外……’” ![]() “十大舍不得”,不仅是许多三河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更反映出当年三河的繁荣景象。鼎盛时期的三河,手工业也极为发达,三河羽扇,油纸伞,米酒,牛角梳,风靡各地,直到今天,依然受到游客的青睐。如今,记录着古镇辉煌过往的老物件,大都已经走进了博物馆,尤其是这些商号牌匾,每一块都记录着古镇上的商业传奇,承载着三河商人的经商为人之道。三河镇民俗博物馆馆长娄安庆:“三河不管大的商铺和小商铺,都有一块很漂亮的匾额,它们都比较讲究。 ![]() 匾额既是文化,也是招牌,更进一步说,就是他自己的诚信的标志。一个有名的商铺,他出了门以后,他进货、赊账,他不需要现金往来,就凭他的商号这个牌子,他就可以做很大的生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匾额代表商人的信誉,一块众人口中的“金字招牌”,往往要几代人才能铸就。任这招牌就能获得大家的信任,砸了自己的牌子,对传统的商人来说,是事关生死的大事。相传,清道光年间,三河镇上来了一位王姓米商,有一年,当地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他只付了很少的订金,收购了很多大米,承诺卖出后尽快偿还欠款,但是粮食转手卖出后,他一时起了贪念,把钱全部拿来投资了别的生意,没想到生意周转出现了问题,他一时无法给农民付清粮款,就一直拖了下去。娄安庆:“周边的老百姓知道以后,说这个人不守信用,大家都别到他家去买东西,结果这个老板很快就倒闭了。”杨阳:“所以说,这种口碑在当地来讲,是一个生命之源。”娄安庆:“对,诚信是商号的生命,店铺的诚信,百姓都能记住他的商号,他可以告诉他的子孙,你们去买东西,到哪家商铺,那家东西好,价格合理。由于他的诚信和老百姓达成了共识,所以他的生意就越做越好。”杨阳:“一座有着千年繁荣商业史的重镇,虽然历经战火,却长盛不衰,穿越历史的时空走到今天,依然充满活力,这其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镇上的老字号,去寻找答案。” “中和祥”,是三河古镇上有名的老字号,这家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的糕点铺,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岁月。杨阳:“‘中和祥’,这三个字是怎么来的?”“中和祥”传人施茂斌:“老人当时在做‘中和祥’的时候,他就讲我们作为中国人,要‘中’,要‘中心’,‘和’,叫和气生财。所以你做食品的时候,你必须要做良心,就是讲做食品要把心放在正中间,再来和气,就是要和气生财,属于这种情况。”杨阳:“所以最后就是吉祥、安康。”施茂斌:“对,吉祥、安康。”今年已经60岁的施茂斌,是“中和祥”的第三代传人。清光绪二十四年,他的祖父施道生,从舒城来到三河,为了谋生,当时只有16岁的施道生,和两个朋友一起,开了一间小小的糕点铺,做一些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等点心贩卖。由于他勤劳能干,做的点心货真价实,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为了扩大生产,施道生建起了自己的加工作坊,并在作坊的楼上,建了一座小小的“仙姑庙”。 ![]() 中国人常讲“头顶三尺有神明”,施道生在自家楼上建庙,既希望神明庇护家人平安,也把自己置于神明的监督之下,要求自己和工人们,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做出有违良心的事情,同时,他把“兴德作求”四个大字,做成砖雕,镶嵌在门楣之上,时刻提醒自己。施茂斌:“我们的先人们怎么讲,作为我们做传统食品糕点的,‘兴德’,一定要把‘德’兴起来,你一定要有公德心,你做企业也好,你做人也好,一定要有公德。”杨阳:“就是先立德,再做事。”施茂斌:“对,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延续到今天,就等于说先辈们告诫我们,‘崇德’的这种道理。”在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小买卖靠勤劳立业,中等的生意靠智慧立足,大生意则以仁义为本”。“中和祥”生意越做越大,施家成为了当地的大户,每到大年三十,“中和祥”的老掌柜,都会挨家挨户去帮助那些生活贫困,没钱过年的人家。施茂斌:“所以我爷爷就到大年三十的晚上,背一个马甲,钱袋子一样,他就到我们周边去转,乡邻去转,到每年的大年三十,看人家烟筒冒烟不冒烟。如果冒烟了,就证明这家还能过日子,如果不冒烟的地方,这一家(生活)很窘迫了,就是无米之炊。所以那时候,我的爷爷就从马甲里面掏了两个银元,塞到别人的门缝里面,这两个银元就能保证人家能够过年,他这个年可以过掉了。”门下偷偷塞进去的两块银元,曾经帮助过许多人家渡过难关,施恩不求报的善举,让“中和祥”的生意日益兴旺,这种仁爱的做法,被施家写进了族谱,世代流传。 ![]() 施茂斌:“‘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字面上讲,帮助了别人,也不要把这个事情去表达出来,把别人给我们的帮助,我们内心也要时时刻刻记在心里面。所以他对后人讲,‘唯仁为纪纲’,只能做好事,不要去做坏事,时时刻刻把古人的古训要记在心里面。”遵循着传统的家族理念,如今,施家的兄弟姐妹,一直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没有分家,共同守护着这份祖业。原汁原味的“中和祥”糕点,成为了三河人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位列“十大舍不得”的第三位,“中和祥”的“金字招牌”,也走出了三河,成为了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号越来越响亮。直到今天,“中和祥”糕点选用的每一份原料,都有着严格的标准。“中和祥”传人施茂宜:“核桃的话,我们用的是河北的和山西的,它的皮很薄,里面的仁很丰富。这是黑芝麻,这个我们用的都要颗粒饱满的。还有一种,这个是金橘饼,我们用江西的和河南的,它这个地方出的金橘饼质量是很好的。”记者杨阳:“每一种原料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吗?”施茂宜:“都有的。这个就叫良心,对吧!做良心食品。”在施家人看来,百年老店的兴旺,都是得益于前人的经营智慧,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变化,有一些原则必须坚守,不能改变。施茂斌:“父辈告诫我们,自己能吃的东西,你才能给别人吃,你自己都不吃,你还能给别人吃吗?这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种财富,我们要把这种财富延续下去,你不能讲这一辈子我们做砸了,对不起父辈,所以我们时刻告诫我们自己,一定要把这个用心去做。”自己能吃才能卖给别人,这看似淳朴的要求,不仅是“中和祥”坚守的底线,也是这家百年老店一直长盛不衰的秘诀。 ![]() 浓郁的传统商业文化熏陶下的三河人,一代代传承着“仁爱为本,诚信立世” 的古老信念,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延续着这份传统,并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三河古镇上,每家商铺门口,除了招牌,还会特意挂上一盏门灯,门灯上不仅写有自家的姓氏,背面还会写上各自姓氏的郡望堂号。三河镇镇志办主任刘清:“来三河做生意的人,生意做得好不好,诚信不诚信,别人是要记住的。所以,我们三河的商户都在自己的门前挂上一个门灯,写上自己的姓氏,每一个人从门灯下经过,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祖先的注视之下。在这样的道德约束之下,我们还敢做不诚信的事,还敢做对不起祖先的事吗?这就是所谓的‘人在做,天在看’。”“前有姓氏,后有郡堂”在三河,这不仅仅只是商家信誉的象征,更寓意着祖先在注视着后人的所作所为,不能给自己的家族抹黑。 ![]() 每年六月,古镇上都会举办一场隆重的仪式,商户们把各自的门灯取下,统一挂到广场的中心,面对着自己的姓氏和祖先的堂号,发出誓言:“我宣誓:诚信经营,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 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三河人,坚持着以诚为本的信念,延续至今,这份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着无数的三河儿女。在近代,走了抗日名将孙立人,爱国侨领董寅初,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等众多名人大家。 生活在古镇上的人们和谐相处,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互相帮助,施予关爱。今年已经73岁的周本元,对古镇的传统有着切身的感受。50多年前,有一次遇到粮食歉收,家里的存粮都吃完了,他只好四处找人借钱应急。三河镇工商业联合会秘书长周本元:“跑了大半天,晚上回到家,还是没借着钱,只好躺在床上了,到床上一躺,不对,怎么呢?那枕头比较高,这一摸不对了,是个口袋,口袋里面是米,伸手拎过来,试了试,总有十多斤,到现在也不知是哪个人送的。”周本元试图寻找帮助他的好心人,但是,打听了很久,也没有结果。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老人仍然没法忘记。周本元:“受人恩惠是有形的,虽然不晓得姓,不晓得名,没见其人,但是,这一种感激,这一种感恩之心,是永远在心里头存下来的。我到现在70多岁不敢忘记,不敢忘记。”因为这一份默默的帮助,让周本元深深体会到了人生中最为温暖的时刻。为了回报社会,他在退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义务投身到古镇的商会工作中,希望能用传统文化的力量,规范古镇上的商业行为。近年来,随着古镇旅游热,三河每年都会迎来大批的游客,融合百家之长的“三河土菜”,名气越来越大。 ![]() 为了让游客在古镇能吃得安心、放心,商家们联手推出了一份“诚信菜单” ,菜单上不仅标明了每道菜的名字和价格,菜肴中主料和配料的重量,也标注得清清楚楚。周本元:“上面标明了实实在在的价格,这样呢,游客也好,消费者也好,吃饭的时候,他根据这个菜单,就看到这个菜了,有多重,这个价格很光亮的,有顾客,有游客有兴趣的话,他要吃这份烧排骨的话,他就可以自己称。”记者杨阳:“所以这个菜单相对来说,是非常透明的。”周本元:“基本上饭店所有的菜,都是货真价实,也就是游客吃得好,吃得放心,几百年来,我们老几辈人都是这样。我们饭店有八个字: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什么叫‘童叟’?就是小孩子,包括老年人,他来了,都是一视同仁,没有二价。”价格是最高限价,重量是最低标准,简单的一份“诚信菜单”里,蕴含着古镇商家的道德规范,和传承了千年的经营智慧。也因为这份诚信,“三河土菜”的名气越来越大,而且走出了古镇,在安徽各地发展起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伯山:“诚信是一个内外兼备的概念,所谓‘内诚于心,外信于民’,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在人生追求,人格培养上,呼唤和要求的就是人们不断地由他律诚信,到无律诚信的过渡与发展,从而塑造一个诚信的人,打造一个诚信的社会。” 每到傍晚时分,古镇上的人们,都会聚集到小南河畔的鹊渚廊桥上,“十大舍不得”的民谣,在悦耳的琴声中又一次唱响。千百年来,正是在这悠扬的歌声中,每一个三河人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守护着古镇上“诚信”这块“金字招牌”。
2017.1.10录记 |
|
来自: 乐水无涯 > 《《记住乡愁》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