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参加全运会就是圆梦了”

 时宝官 2017-09-06

    4日下午,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的“大戏”——乒乓球比赛,经过四天的角逐,在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馆落幕,10项冠军一一产生。3日,羽毛球比赛群众项目也结束争夺,至此本届全运会19项群众比赛全部结束。

 

    本届全运会首次加入的19个群众比赛项目,设置都以群众平日里喜闻乐见的运动为主,以群众参与、人民满意为向导,切实践行“全运惠民 健康中国”的理念。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表示:“之所以把群众比赛加入全运会比赛项目,是因为全运会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国内最高水平、最高规格的比赛,以前只有注册在内的2万余名专业运动员能参加比赛,此次改革让普通群众参与到全运比赛之中,增强了普通群众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全运会群众羽毛球赛在天津市勤勤运动公园内进行。比赛中,场上选手激烈角逐,场外观众情绪激昂。由于是几块场地比赛同时进行,加油声此起彼伏,场上选手每次扣杀和精彩救球,都会引发现场观众一阵阵的欢呼和呐喊。

 

    见不到大牌明星,只有群众选手,赛场与日常打球的场地没什么不同,一个比篮球场略大的场地分布着6块球场,看台和运动员休息区都是临时建筑,训练热身场也是“迷你”版的,但关系到比赛的灯光、地胶、计分系统,再到金牌、入场、颁奖仪式,却与全运会正式比赛大致相同。观众无须购票,只要持身份证领一张入场券就能进场。

 

    来自天津队的羽毛球选手刘军告诉记者,每次入场,望着随处可见的全运会标识,心底就涌起一种特别的荣耀感,他说:“能作为业余选手登上全运会舞台,非常激动。我们能参加全运会就是圆梦了,至于成绩,真的没想太多。”

 

    现场参赛的201名群众选手,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平时,他们只是羽毛球爱好者,而此刻,他们登上中国体育的最高舞台,变成了全运会的主角。

 

    “竞技体育的大门能为老百姓敞开,在我人生中这是第一次,也是所有业余参赛选手感触最特别的一次。我们以前都是看专业运动员在打,谁也没想到业余选手会登上全运会这个大舞台,可我们真的就来了,而且真的成为全运会的参赛选手。”北京业余羽毛球队的一位队员面对记者,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广东选手李宇星是广州体育乒乓球专业的一名副教授,一家三代都是乒乓“发烧友”。此次参赛,80岁高龄的父亲李多也来到天津,为女儿加油鼓劲。进入八强战后,李宇星喜极而泣:“这一次的全运会新增群众比赛项目,父亲年迈、女儿尚幼,都无法参赛,我带着三代人的乒乓梦站上了全运会赛场,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曾培养出江嘉良、马琳、刘国正、刘诗雯等乒乓名将的陈锦棠,在本届全运会上出任广东群众乒乓球队总教练。算上天津全运会,这已是他第10次全运之旅了。只不过,除了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他是以运动员的身份参赛,此后的全运会,都是作为教练员出场。

 

    对于本届全运会经历,陈锦棠觉得更有特别意义:“与竞技乒乓球不同,群众的比赛,重在参与,大家能在全运会这种高水平舞台同场竞技,就是一种成功。”他说,群众运动员不再是乒乓球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场上的“主角”,他们个个都是“明星”。

 

    陈锦棠坦言,全运群众乒乓球的比赛可以更进一步推动乒乓球的发展。“我对队员没任何成绩上的要求,这是全运历史上第一次有群众性比赛,大家心情愉悦,终生难忘。”

 

    比赛期间,世界冠军、湖南队总教练龚睿娜每天都会准时来到赛场,看到选手们在球场上拼尽全力,尽情享受比赛,她总是会心一笑。“对羽毛球爱好者而言,全运会所带来的动力是其他任何比赛无法相比的,这说明我国竞技体育正在转型,未来一定会从高校、俱乐部涌现出一大批好苗子。”

 

    虽然是群众项目,但能进入最后决赛的,也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精英。比如,能参加全运会羽毛球比赛,必须先在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拿到分站赛某一项冠军,再从全运会预赛中脱颖而出,才有资格站在这里。

 

    “感谢全运会首次向羽毛球业余爱好者打开大门,让我们有机会在全国最高水平的舞台上享受竞赛的刺激,感受体育的魅力。”一位选手的话,代表的正是参加群众乒乓球和羽毛球决赛的360多位选手的心声。

 

    (本报天津9月5日电 本报记者 王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