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有2种麻雀,一种是树麻雀,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麻雀。树麻雀主要生活在城市以及周边平原地带,雌雄麻雀长相相似,几乎不能从外观分辨。树麻雀长什么样子就不必用文字描述了,不如现在就看看窗外,没准它们就在外面的树枝上呢。山麻雀主要生活在山区,身体大小和树麻雀差不多,羽毛的颜色比树麻雀要鲜艳亮丽,而且雌雄的颜色不同,雄性山麻雀颜色更鲜艳。树麻雀与山麻雀最显著的区分就是“面部的妆容”树麻雀的脸上有块黑色的斑块,就像是画了两个小黑脸蛋,走的是烟熏妆风格,而山麻雀的脸颊是白色的,没有黑斑,两种麻雀的颜值如果用人类的审美来评判树麻雀肯定是输了。 紫竹院公园里数量最多的鸟就是树麻雀,在群体数量这方面它们以绝对的优势,碾压其它鸟类,而且它们还是留鸟,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他们数量众多主要原因是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紫竹院公园的麻雀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生活在南方的麻雀一年四季不停地繁殖。可别小看这样的繁殖能力,很多鸟都做不到,比如需要迁徙的鸟,它们的繁殖器官,甚至包括消化器官在迁徙的时候都会萎缩到最小,在这段时间它们没办法繁殖,甚至没办法进食。麻雀保持这样强的繁殖力,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身体增加了负重,所以麻雀的飞行能力不强,无法跨越高山、大海进行远距离的飞行,所以,绝大多数的麻雀都是留鸟。麻雀个子虽小,但它们是勇敢的好妈妈,尤其是它们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特别勇敢。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为了保护巢里的雏鸟,就会团结起来,抵御外敌,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 麻雀生性喜欢亲近人类,它们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格活泼又胆大,好奇心很强。喜欢在人类的房屋,如屋檐下、墙洞里筑巢,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大多在树洞中筑巢,有时它们也会在树上筑巢。麻雀很聪明,并且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果是得到过人救助的麻雀,就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麻雀的食谱很杂,在春、夏哺育雏鸟时主要吃虫子,其它时间主要以谷粒、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如果用一年的时间段来衡量,麻雀总体来说是益鸟。麻雀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节,集群多达数百只,甚至上千只。尤其在秋季这个特殊的时段,农田里的谷物成熟时,它们甚至会结成上千只的大群,飞往农田掠食粮食,所以在庄家收获的季节会形成雀害。尤其在中国成立之初粮食匮乏时为人们厌恶,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曾将麻雀和苍蝇、蚊子、老鼠一起作为四害,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除四害运动。配合这一运动全国鸟类工作者对麻雀的食性作了大量研究后,最终对麻雀的益害问题作出了较为公正的评价:麻雀在秋季谷物收获期间,成群飞到农田啄食谷物,确实给农业收成带来很大影响,但在非农业区和秋收以后这种危害就很不明显,虽然秋收以后麻雀还在田间或道旁捡食抛撒的谷粒,但这不能归为有害,因为它并不影响收成。因此麻雀的危害有着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在夏季,它也吃昆虫,特别是雏鸟,几全以昆虫为食,也有有益的一面,因此对麻雀不能只看到有害的一面,应全面考虑,特别是应从生态平衡角度考虑,适当的控制麻雀的种群数量即可。为此从1960年以后又将四害中的麻雀改为益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