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17辑·英子: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泮溪别馆 2017-09-06



南国英子

浅谈“虚实相生”法在诗词中的妙用

无 忧

        夜风微凉,浅秋静好!又是美丽的周末时光,撒欢一天坐下来享受诗意大餐,人生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初秋的阳光依然灼热,有清风绕过落花的窗台,有流云轻吻鸟儿的梦境。红尘柔软生香。流年陌上,我们泼墨赌茶,写诗作画 。任季节交替,时光变换,心自安闲!挽一袖沉香在腕,揽一帘月光于怀;云帆诗友谈创作让我们一起聆听花开雨落 。感恩遇见,感恩分享!掌声有请今晚嘉宾英子老师!

南国英子


         各位师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这美好的夜晚,与各位再次相聚云帆,畅谈诗词。首先,我代表云帆编委会向曾经为云帆授课的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并祝愿各位师友在云帆能够快乐、充实。

        记得在2011年8月,我曾经给一位福建诗友的七绝《寄怀》写过赏析,这首诗是这样的:

寄怀

 欧阳冬青

寒烟漠漠笼林梢,一段忧思未可抛。

何处夜莺啼碎月,声声带恨出荒郊。

        在赏析中,我很欣赏此绝的转句,因而在此处点评着墨较多。当时把赏析发至中华诗词论坛,有一位诗友觉得转句不可思议,为此争论了一番。其实,我们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他没有理解诗歌中的“虚写”之艺术手法,没有明白诗歌中有些看似无理,实则奇妙的艺术境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理而妙”。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也发现有的诗友的作品没有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想,写得过实是其中一个原因。今天,我就虚实相生这一艺术手法与大家交流交流。


        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实”就是眼前的景物,是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作具体的、真实的描绘,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触其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一般是指精神世界里的意念情思,是无形无态难以捉摸的心理状态或想象的事物,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得出的那种虚象或空灵境界。虚写就是超越生活的本来样式,借助于想象、联想、幻觉、错觉、夸张、变形等手法,以达到离形而似、达意传神之妙。虚写与实写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这就是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达到含蓄蕴藉的境界。虚实相生是我们古代美学的范畴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前两句是实写时间和事件,后两句则是诗人托明月以寄愁心,即心随故友一起飞到遥远的古夜郎去了。诗人通过虚写想象中的情景,寄托他对故人的一往情深,前实后虚,相映成趣。


        又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写景诗中,运用虚实相生法可以使笔下的景物更加鲜活,从而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最近,我读了清代诗人曹龙树的一些作品,发现他的庐山诗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

六朝松

曹龙树

鬅鬙拳结画难成,风雨名山几代更。

已化龙形不飞去,常从涧口起涛声。


        英子简评:

        六朝松在庐山东岳观前,十数株,传为晋陆修静手植,偃盖下垂,古干如虬龙相孥攫然。起句以白描的手法,仅以“鬅鬙拳结”寥寥几笔,不加烘托,则刻画出六朝松鲜明生动的形象。承句则以议论之笔道出六朝松久经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转为妙笔,想象六朝松已化作龙形,但不会飞走,固守在庐山,于涧口处发出松涛声,此结余韵悠长。转为静态,结为动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此绝起承写实,转结虚景,以虚衬实,将龙形的六朝松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极大的遐想空间。


        又如他的七律《双剑峰》

双剑峰

曹龙树

不去人间敌万夫,青虹两道上重湖。

飞来仍挈雌雄侣,跃出应从造化炉。

偶尔锋藏云作匣,凭谁夜按月为珠。

当年雷焕丰城近,曾向名山识得无?


        英子简评:

        双剑峰在汉阳峰东南。双插云端,峭奇如画,胜于山北之双剑。此律以议论起笔,想象“双剑”“不去人间敌万夫”,而落户庐山,对句“青虹”当指代双剑峰,形象生动,炼字精微。中二联想象奇特,颔联想象双剑峰的来由,极富浪漫色彩,诗人巧以“雌雄侣”状双剑峰的初来形态,再以“造化炉”说明双剑峰的生成原因。颈联采用比喻之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意境极其优美。双剑峰高耸入云,峰尖藏于云中,就如将剑峰藏于云做的剑匣子一般;夜晚,山月很低很低,就像压在山峰的明珠一样。此种新奇的想象,非同凡响。尾联自然由双剑峰之名联想到“雷焕留剑”之典:晋代雷焕在豫章丰城监狱屋基挖得干将、莫邪两柄宝剑。一送张华﹐一留自佩。因丰城与庐山相近,故诗人问出“曾向名山识得无?”之语。全诗有想象,有典实,虚实结合,用语精准生动,难得佳律也。


        如何在诗词中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去着笔:

一、调用奇特思维,大胆想象


        我们知道,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的作品常常运用瑰丽的想象,使人深受感染,心灵为之震撼。一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奇妙的夸张道出无限的愁丝,说得简直不近情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笔挥洒,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瀑布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这种夸张手法,即为虚写。


        江苏诗人花香一扇风的《华山上》以新奇的想象而别出心裁,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


华山上

花香一扇风

我上华山又一峰,群峰色变动天风。

汉江龙跃浮光里,秦岭云横落日中。


        英子赏析:

        这首诗大气豪迈,想象绮丽,将身心置于华山之巅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令人快意盎然,豪气萦怀。

        起笔高迈,华山之上我为峰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作者直奔主题,开篇即写出登上华山的昂扬屹立之态:战胜了险峻的华山,成为高于华山的山峰,那种由内而外释放出来的豪情连自己都被打动了!征服了华山,也就超越了自我,完全可以站在华山顶上俯视群峰,所以承句展开了新奇大胆的想象:群峰色变动天风。诗人着力表现在华山之巅的所见,“群峰色变”具有无穷的想象张力,巧妙的拟人化手法更是将群峰见“我”这座高峰的惧怕心理描摹得惟妙惟肖,无限威严!从而反衬出“我”这座高峰的伟岸与强大。不仅“群峰”的脸色变了,还惊动了天风,似乎要挑战九天霄。作者将所见之景赋予了炫丽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将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一个胜利的挑战者如在眼前。这样的想象,给读者的思维以驰骋的天地,增强了读者对诗人豪迈之情的形象化感悟。

        转结对仗工稳,景象万千尽在此中。作者以华山之巅为立足点,高高在上,俯视华山之下,将其所见用形象化的描写展现出来。发源于陕西省境秦岭南麓的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蜿蜒曲折,宛如巨龙一般。转句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给人遐想无限,“龙跃”形象生动,写出汉江奔腾的气势。汉江里,浮光点点,犹如巨龙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一条呼啸飞跃的水龙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富丽的想象所带来的阅读效果。结句自然收尾,景中寓情。华夏文明的龙脉——秦岭气势磅礴,云雾缭绕,落日倚岭,烟云笼罩着挂在山腰间的落日,“横”这一动词的使用将整个画面凝成一幅苍劲的写意图,将此刻美景定格。从华山上俯瞰,云横落日之境尽收眼底,更加衬托出华山之高峻,衬托出征服华山的王者之气派。奔腾的汉江水、雄伟的秦岭山脉、缥缈的云雾、壮美的落日,一切都在王者的胸怀里!而这,依然是运用想象将所见加以虚幻,亦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张力,从而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整首诗气顺晓畅,想象大胆丰富,皆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幻化,幻化自我,将自身的价值取向以美的角度传达给读者。此诗发在中华诗词论坛,和之者众,形成一股创作热潮。虽然“峰”字重了,但两字意思不同,是作者有意为之。


        在今年的云帆“三八”女神诗会中,我发现很多女诗人的作品空灵耐品,想象奇妙,韵味无穷。如李静的七绝《春阶》:

春阶

李静

伞放新花随雨开,风掀衣袂脚沾苔。

春阶千叠如琴键,又把流光弹一回。


        英子点评:

        这首小绝自然清新,巧叙事,善抒情,含理趣,尤为轻灵可爱。诗人运笔灵动,不直接描写春雨之景,而是以伞花开放间接表现绵绵春雨的情意,是春雨催开了伞花,亦巧妙带出雨中寻春的主人公。承句直接叙写春风掀衣袂、脚沾绿苔之状,平缓的笔调流露出诗人的淡淡喜悦。此绝的妙笔在于转结的丰富想象:春阶千叠如琴键,又把流光弹一回。千叠的春阶形如琴键,我们似乎听到春雨“滴答滴答”地落在“琴键”上,在静好的流光中弹奏出生命的曲子。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拾阶而上之时,春色已经悄悄地留在身后,正可谓“春光美妙,好景难留。”也。全诗结构浑然一体,很好地完成了“寻春”“踏春”“叹春”的流程。


        又如月白的《卜算子·云起》:

卜算子·云起

月白

        忽向海之南,忽在江之左。蓦地轻柔一转身,泛起花千朵。

        一朵遗予卿,一朵捎予我。一朵天涯寄故知,可许三生么?


        英子点评:

        云,飘逸不定,令人难以捉摸。如何状写“云起”这一瞬间的景象,此词是一个很好的范本。上片起笔即刻画出云的飘浮不定与变化速度之快,“蓦地轻柔一转身,泛起花千朵。”用语轻灵可爱,很是符合云朵轻柔飘逸的特点,其拟人、比喻之手法更增情趣。下片借物抒情,想象奇巧,含情缕缕,再以“可许三生么?”作结,韵味全出。宋朝诗人梅尧臣认为:“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平淡”在创作中是很高的境界,是一种在追求艺术效果中剔除杂质、直抵本质的玄妙手法。此词用语平淡,但状物形象,情感丰富,意境深邃,给人回味,是梅尧臣之论的一个诠释。


        2014年5月,《九州诗词》给我约一组点评,我发现姚泉名老师的这首七绝《黄陂山行》很有味道:

黄陂山行

姚泉名

乡音漫逗饮牛孩,蹊路何人劈石开?

坐看村头流水去,青山簇簇抱云来。


        英子点评:

        此诗的生活气息极其浓郁,语言生动活泼。全诗先以乡村孩童入画,“漫逗”一词增添了趣味性;承句想象新奇,“劈石开”巧妙地写出了山路极其狭小,如劈石而出的缝隙。转结句很是悠然,“流水去”和“抱云来”形成一幅动感极强的画面,这一“去”一“来”的回旋式景象,景中寓情,物我相融,美到极致。


         “麻城三剑客”之一的楚留光作品也有很多独到之处,如他的《金寨玉兰谷》:

金寨玉兰谷

楚留光

缱绻风中气蕴兰,缤纷季里梦成欢。

东君钦点芳香谷,好在春天路上看。


        英子简评:

        金寨玉兰谷是个奇妙的世界!玉兰花香沁人心脾,放眼山野,满目素白,甚是壮观,让人叹为观止。神奇的花的海洋,美得惊艳了时光。如何把这方美景再现出来,诗人以简约的七绝即将金寨玉兰谷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起句以无形的“风”“气”带出有形可感的玉兰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风,是什么风?诗人状“缱绻”二字,赋予“风”不尽的情意,拟人形象,让读者不禁回味:哦,是春风!这样也巧妙地点明了玉兰花开放的时节。和煦的春风飘来袅袅的香气,香气弥漫了整个山谷,蕴涵的是那洁白无瑕、不染红尘的玉兰花。这一簇簇玉兰花儿竞相开放,将春天装扮得五彩缤纷,梦儿也是如此地欢快。诗人的笔触进一步深入:缤纷季里梦成欢。转结进一步想象,“钦点”二字最为传神,表现了芳香的玉兰谷是春天最美的地带!这是天然所赐,无可替代!行走在春天的路上,赏之不尽的就是金寨玉兰谷,从而间接地赞美了金寨玉兰谷。此绝紧扣金寨玉兰谷的特点,句句写景叙事,虚实相生。诗人如实再现的手法实为巧妙,没有直接状写玉兰花的美态,而是将所见冠以奇特的再造想象,形象地展现了金寨玉兰谷的美。


        又如他的七律《凤凰湖》:

凤凰湖

楚留光

胜地谁驱范蠡舟?但携嘉友乐同游。

山呼云气花林缈,水泊星辰日月流。

白鹭御风疑鹤影,青鱼跃浪拽澄秋。

一方宝鉴收晴雨,雁字排空香拂楼。


        英子简评:

        此律结构紧凑,遣词造句自然而考究。开篇以典入题,巧设问题,诗味顿生,且给人联想,对句叙事自然。中二联铺展状景,诗语空灵美妙,富于想象,动静相宜,虚实结合。颔联之“山呼云气”尽展动态之美,呈现一幅缥缈意境。“呼”这一拟人化手法将山的形象激活了,漫山的云气袅袅,犹如仙境一般。“花林缈”将这种幽远空灵之境继续延伸。对句“水泊星辰”化动为静,“泊”用得精妙,含义甚丰,不仅将星辰倒影之静美表现了出来,而且把湖水胸怀之广阔生动地再现出来:日月星辰全在湖水中了!这是一种明澈澄净的境界,在禅静的时空里,岁月依然在流淌。“日月流”化无形为有形,语意双关,意蕴生动,内涵丰富:我们可以看见日月的倒影在湖水里流动,这是实在客观的景象,亦是光阴的流逝,给人回味。颈联由颔联的山水之大景观转入细微的刻画,抓住“白鹭”“青鱼”等景物进行动态描写,一“青”一“白”,展现色彩之美。“白鹭御风疑鹤影”很是有趣,虽未见白鹤,但欣赏到了白鹭,看那白鹭御风,翩跹的舞姿亦如白鹤亮翅一般美妙,不禁让人神往。此联尤以“拽澄秋”出彩,间接表现了凤凰湖秋天的澄净美好,“拽”字激活了秋天的气象。尾联以“宝鉴”高度概括凤凰湖的清澈之特点,末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雁字排空”与“澄秋”联系甚密,“香拂楼”留有余味,全诗意境空灵,展现出凤凰湖的美好景致。


        新奇丰富的想象带给读者别样的体验,由此可知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非同一般。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它为作者的情感提供了载体和展现形式,使作者处于物我同化的境界;还可以把抽象的感情和哲理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是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作为诗词这一文学范畴,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德国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俄罗斯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也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古典诗词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所以,想象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更能增加诗词无限的张力,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延伸读者的思绪,使读者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想象力定义为“神思”,对“神思”曾作了形象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清人方东树说李白的诗歌是“发想超旷”,陆时雍说李白是“想落天外”。所以,诗词创作要有独创性,就必须有在人意中又出人意表的想象。诗人的想象力范围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过去、现在、未来,任意遨游;天上、人间、地狱,无处不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金陵五题》),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今日对未来的期待!李白想象自己在天上的情形是“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楼。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他想象中的现实是“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草野,豺狼尽冠缨”(《古风》十九),他想象中的黄泉是“纪叟黄泉里,亦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平时在阅读师友们的作品时,能打动人心的大都因为诗中的想象成分,这些想象或大胆,或奇伟,或新颖......总而言之,想象,是诗意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二、由此及彼,巧妙联想


        联想与想象是有区别的。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联系的另一事物。主要有“相关联想”“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相近联想”等。如白秀萍的《入夜闻蛐蛐鸣于窗前》一诗,既有想象,又有联想。

入夜闻蛐蛐鸣于窗前(新韵)

白秀萍

谁弹夜曲到窗前,醉了楼头月半弯。

莫是卿卿吟兴起,清音唤我和诗篇。


        英子点评:

        能抓住一刹那的闪现进行创作,往往容易流出佳句或好作。此绝读来顺畅自然,感觉是一气呵成的。起句以拟人手法巧妙设疑,引起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承句形象生动,以物之感烘托出自身的视听感受。转句以“卿卿”代指蛐蛐,并想象“卿卿起了吟兴”,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结句则由蛐蛐“吟兴”大发,联想到蛐蛐邀“我”和诗篇。蛐蛐与“我”一唱一和,进一步表现了自己愉悦的心情,写到此处,一首与蛐蛐的和诗已经出炉,构思可谓巧妙。整首诗重在虚笔,但没有凭空捏造,实景乃为蛐蛐之鸣声也。诗人以虚写实,这种表现手法含蓄而不落俗套,值得借鉴。


        怀古诗中,联想的成分比较多。怀古诗往往要做到“点”的相对统一,诗人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这一实景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眼前之景为实景,由此引发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则为虚景,如此虚实结合,既怀古,又有现实意义。如林峰老师的《破阵子·芒砀山怀古》:

破阵子·芒砀山怀古

林峰

        碧落光磨一剑,乾坤基奠三章。白刃锋寒秦地月,猛士威争紫堞霜。大风动未央。

        隐约天边鹤舞,扶摇臂上鹰扬。丰水朝宗天泽远,芒砀浮青霸业长。襟飞云气狂。


        英子简评:

        芒砀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代表,自古为华夏名山,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犹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处处镶嵌着美丽动人的故事。芒砀山因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闻名于世,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亦埋葬于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讲学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观;中国最大的汉墓群汉梁王墓群星罗棋布。因此,要以一首词囊括丰富的内涵实属不易,然林峰老师这首词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既使人感受到历史风云的变幻,又随之生发出无限感慨。该词上片以概括性之语道出此地的历史故事。开拍“碧落光磨一剑,乾坤基奠三章”对仗工稳,内涵丰富,以虚衬实。过片句“隐约天边鹤舞,扶摇臂上鹰扬。”亦是对仗稳健而灵动,乃为联想之笔,以虚写实,回味无穷。这首词没有停留在琐碎的历史事件的叙事之中,而是采用了“虚实相生”之法,留有许多空白,任人遐想。


        又如江岚老师的《汴河怀古》:

汴河怀古

江岚

汴水无言空自流,斯人功罪各千秋。

逡巡不觉长堤晚,怕对垂杨动古愁。


        英子点评:

        此绝由“汴水无言空自流”这一所见之景生发开去,联想到“斯人功罪各千秋”,虚实结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转结巧以“古愁”融入“垂杨”这一实景之中,借物抒怀,耐人寻味。


        江岚老师的另一首怀古诗也极有意味:

丁酉夏日过灵璧谒虞姬墓其三

江岚

大王已逐美人死,霸业任由江水东。

闻道乌骓伤旧主,不时长啸月明中。


        英子点评:

        此绝起句叙述典实,余下三句皆为联想,思绪渐次拉长拉远,尤其转结最是耐人寻味。诗人以“虞姬墓”这一实景出发,由此生发出与之相关联的故事,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景结情,让人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味,不由得感慨一番。一首诗,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再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那么,这首诗就算是成功的。此诗是也。


        再如楚留光的《黄崖关长城怀古》:

黄崖关长城怀古

楚留光

放眼群山绿更荣,薰风拂面笑如旌。

烽烟曾炙今朝月,鼙鼓犹醒后世兵。

祈愿人间无寡妇,但将心上搁长城。

此来幸有同仁伍,一啸关头万古萦。


        英子简评:

        此律视线开阔,入笔明快,营造黄崖关长城之背景,展现一派生机勃勃之景。颔联由此景联想到当年战争的景象,时空对接,内涵丰富:今朝月曾经遭受过当年烽烟的炙烤,鼙鼓依然警醒后世之兵,鼓声依然在耳。颈联表达美好愿望,道出了“搁长城”的情怀,“搁”用得极其巧妙。戚继光指挥修长城时,12名河南籍士兵妻结伴寻夫,却获知他们牺牲,她们抑制悲痛献出抚恤金并留下来继承夫志。为纪念这12位深明大义的女子,人们便把这座敌楼称作“寡妇楼”,现更名为“巾帼楼”。尾联抒发自身情志,升华情感,“一啸关头万古萦。”极有气魄。

三、幻觉出心境(新境),意犹未尽


        我曾经在2013年3月赏评过海南诗人慕白的一首七绝《春晓》,这首诗这样的:

春晓

慕白

月洒清辉浸被寒,云携雨梦驾红鸾。

晓来窗外花枝动,疑是佳人对镜看。


        英子赏析:

        这是春天早晨的“梦醒之作”,描绘了诗中主人公春夜难眠,恍然入梦乃至春晓梦醒,疑花是人的思绪流程。全诗用语轻灵,内蕴丰富,不管是诗之结构还是诗之意境,都可圈可点;不管是字词锤炼还是表达手法,亦给人启迪。

        (一)、以时间为经,情感作纬,双线贯穿,营造清幽诗境。


        起句“月洒清辉浸被寒”描写了寒意袭人的春夜,月亮的清辉洒向大地,透过小窗,照射在衾被上。月光之清寒浸透了被褥,亦让人觉得清寒几许。此句的妙处在于“洒”和“浸”两个动词,同是描写月光,所用动词却不同,作者之匠心可见一斑:“洒”字显出月光覆盖面积之广大,见其开阔;而“浸”字则显出月光笼罩之深透,见其密度。月光由广而深,自上而下,由远及近,呈现出流动状态,最终流出一个“寒”字!早春的寒意敲小窗、浸被褥、沁心间,因月寒而人寒,还是人寒而觉月寒,我想兼而有之吧!“洒”、“浸”、“寒”三字连用,意蕴顿丰,使人感受到凄清孤单的春夜,让诗中主人公难以入眠,抑或心事无以寄托空对月吟,方觉“月光寒”,寒至衾被,寒透心间。


        春寒空对月,月可知人意?不觉中已恍然入梦,内心的渴望亦悄然入梦。承句“云携雨梦驾红鸾”带着超乎尘世的气息,委婉地描绘了诗中主人公的梦境。王建诗曰“瑞草唯承天上露,红鸾不受世间尘”尤见红鸾非凡尘世俗之物,实是一种红色的仙鸟,为仙人之坐骑。杜光庭有句“三仙一一驾红鸾,仙去云间绕古坛。”更见红鸾之为仙人的伴侣。“红鸾”乃吉祥之仙鸟也,诗云:“红鸾多情无悲鸣,犹得天喜嫣然姿。不向瑶池凤阁居,偏向世间一良人。”所以,“盖红鸾出,天喜必随,是故鸾喜成对,有何不吉?”梦境里,“云携雨梦”,两情相悦,云雨驾红鸾,天降连理之喜也!红鸾自得天贵之姿,而不居凤阁,偏向世间,何不让人欢喜异常?整个梦境充满着神秘的暖色调,充斥着起句月光之“寒”,形成反差,更觉梦境之美好。此句写梦境,亦空灵得富有梦幻色彩,大有泠泠出尘之味。作者想象出奇,但合乎逻辑。细品之,此句很有李商隐《无题》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意味,相思情怀可见。由起句的思人倍感衾寒,到承句的梦圆相思,情意绵绵,念伊人之悠悠,始终未断,创设了一个缠绵悱恻的闺情梦境。


        好梦向来易醒,清晨来临,半梦半醒的诗中主人公看到窗外隐约花枝摇动,不禁疑惑迷离:难道是梦中佳人如期而至?正对镜梳妆?由于梦境之美好,恍惚之间觉得梦境依然,逐有“晓来窗外花枝动,疑是佳人对镜看”之感。此处巧妙化用《西厢记》中“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之句。“窗外花枝动”这一实实在在的景物动态,却让诗中主人公产生“佳人对镜看”的幻觉。“疑是”一词似真如梦,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春晓之际恍惚迷离的一种感觉,是情痴至深产生的幻觉。此“疑”问出了内心的希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情到深处,思到痴时疑物为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细节入诗最能打动人心——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是陆游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足见陆游对唐婉的至情;北宋晏几道的词《鹧鸪天》中“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错把相逢当梦境则表现了时常相思入梦之情深,与此诗主人公错把情梦当相逢有殊途同归之妙,同样是现实与梦幻的交错,同样是相思刻骨之幻觉;卢仝《有所思》中的“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将相思之情写得有形有色,连香气也隐然鼻端了,还有那点揣测和欣喜,因为太思念一个人而出现的眼错幻觉:“忽到窗前疑是君”......凡此种种,读来无不扣人心弦,只因情深,故感人至深矣。


        (二)、虚实手法的灵活变化


        虚实手法的灵活运用是此诗的一大特色。短短四句,首句实写春夜景寒,这是下文之起因;承句梦中怡情乃虚写,与首句形成反差,更见内心渴望;三、四句实虚交汇,“花枝动”之实写引发的幻觉“佳人来”之虚写,相互交融,乃现实与虚幻的交错。由于“相思”这一源头导致的虚实难分,给人一种迷离之美感。


        另外,此诗章法是以时间的推移来写景渲情,而不是传统的起承转合式。作者层层递进,将相思之情推向高潮。这,也正是全诗的主旨!


            陆机认为艺术构思至少包括如下三点重要内容,即缘情、想象和虚构,此诗在这方面可说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文赋》言:“瞻万物而思纷”,有了深情和挚感,才有创作的欲念和冲动,此诗正是在相思情怀的驱动下而作;陆机言“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从虚无处生有,在空寂中得音,此诗对幻觉的描写何尝不是“从虚无处而生有”呢?

四、巧用错觉,抒发情怀


        在诗词中巧用错觉,能更好地抒发自身的情怀,如紫云优尚的《眼儿媚·寄人》:

眼儿媚·寄人

紫云优尚

        睡起方知夜还昏,远黛暗无痕。循声望处,拍窗落叶,侬戏何人?

        折来几尺相思梦,十字绣良辰。针缝心事,风干清泪,月送温存。


        英子简评: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作品,切入角度较为新颖,关键在于作者巧妙地以错觉去表达内心的情怀,显得含蓄蕴藉,相思之味更为浓郁。起拍直接入题,已然让人感觉到由于思人,故睡得很浅很浅,容易醒来。一心想着意中人,以至于神思恍惚,听见一点声音,便以为是心上人来了。当回过神来,方知是落叶拍窗的声音,诗人不由得苦笑一声:“侬戏何人?”。拍窗落叶为实景,然作者由此产生了错觉,恍然间以为是心上人到来的足音。如此以实衬虚,突出虚幻之景,正是为了突出所思之人,相思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尤为感人。下片继续深入,化无形之相思为有形可感之物,尤为真切,从而道尽相思之苦。

五、巧妙变形,蕴藉丰富


        所谓变形,指的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出于一定的审美理想和表达的需要,对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有意地改变它的性质、形式、色彩等,使它们的表现力增强,以诱发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


        变形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1.感觉变形


        这是一种有意歪曲和改变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所造成的变形。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眼、耳、鼻、舌、身)时,人的大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颜色、形态、气味、温度、轻重、软硬等)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即所谓的五官生五觉。此外,还有第六感觉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心灵感应,有点唯心主义,其实类似于直觉,即作者通过感官直接迅速地感受、捕捉和反映客观对象时,越过逻辑推理,刹那间领悟到某种事物的内在本质,分科学直觉和艺术直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是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如松树是绿的,太阳是圆的等等。而诗的感觉变形则是有意歪曲和改变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正常感觉,以一种新的感觉,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新的世界,如:“早晨起来/这世界便有点异常/太阳是方的”;“星星闪着冷眼”等等。


        感觉变形,可借助“通感”的艺术手法来变。通感,就是要开放五官,将各种感觉相互沟通、形成错位与转换,创造出有声有色、可触可感的新奇世界。


        感觉变形,还可借助“幻变”的艺术手法来变。幻变,就是让事物的形态在情感的作用下,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发生自由的变幻,一种形象变为另一种形象,抽象的事物变为形象的事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首诗:


秋塘小立

高昌

老荷撑起老时光,多少乡愁已泛黄。

枯叶横斜寒瓣仄,当年蝴蝶去何方?


        英子简评:

        作者于秋塘小立,所见之实景为“老荷”,此“老荷”勾起了无限乡愁。“乡愁”应是对故乡的一种愁思,作者巧以感觉变形,将这种愁思着上了色彩,“已泛黄”让人感觉到“乡愁”的可视性,感觉到乡愁的具象特征,进而感叹乡愁的流远,与起句的“老时光”相吻合。转结亦是虚实相生,转为实笔,结为由此引发的联想,巧问当年与荷相伴的蝴蝶去了何方,实是耐人寻味。


丁酉初夏夜游珠江

抱朴书生

羊城初夏夜,画舫任逍遥。

拂面江风细,黏人月色娇。

一声新粤曲,七彩小蛮腰。

未及回神思,闻过海印桥。


        英子简评:

        风是无形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对风的正常感觉应是冷或热等等,然此诗颔联则写道“拂面江风细”,此处亦是采用了感觉变形的艺术手法,改变了风的性质,“细”赋予风以形状之特点,写出了拂面而来的凉风徐徐,从而衬托出诗人夏夜游珠江的愉悦心情,足见其逍遥之态。对句的“月色娇”亦是感觉变形的手法,月色,给人的感觉应是明或暗,然作者赋予其“娇”的特点,更见月色之美好,亦含有拟人的成分。运用感觉变形,虚实巧妙结合,给人美好感受。


龟山夏夜

楚留光

远望瑶台初启扉,航班星际出重围。

一窗灯火谷中泻,半岭虫声泉上飞。

萤点轻盈若仙逸,苍山雄峻似神威。

若能此景长相守,静蓄诗心终不违。


        英子简评:

        此律结构严谨,开合有致。首联以站在龟山上远望“瑶台”起笔。中二联描摹细腻,诗语空灵入味。颔联描景生动传神,给人遐想:幽谷流泻了一窗灯火,幽清的夜晚凉风徐徐。对句以通感手法状写虫声,“泉上飞”突出虫声之流动状态,更觉夏夜之缥缈。颈联富于想象,且对比鲜明,极富生趣。萤火虫在夜空中飘飞,犹如仙女翩跹起舞,突出其飘忽之特点,更增夏夜之迷离;苍山高峻,貌似威武的巨灵。此句动静相宜,状貌传神,生动之极。尾联自然抒情,表达对龟山夏夜的喜爱之情,尤以“蓄”用得精妙。全诗立足龟山,由远及近,视觉独特,描景细腻,想象合理丰富,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艺术手法尚不如后期作品,但颔联为全诗增色不少。


2.虚拟变形


        客观事物本来不具有某种形态、性质和特征,诗人通过想象性虚拟,可以使之变得具有。如:

麦秸垛

高昌

一梦天涯万里回,风吹苍发漫相催。

乡情暖似麦秸垛,老栅栏边堆几堆。


        英子点评:

        乡情存于心间,是无形的,然诗人将其虚拟变形为麦秸垛,染上了温度,赋予了形态,变得具体可感,就像麦秸垛一样可以堆放在老栅栏边。如此这般,很好地借麦秸垛表达了思乡之情,手法高妙。


月夜偶占

刘梦芙 

谢了梨花后,春归夏渐长。

蘅皋留梦绿,兰佩伴衣香。

乘鹥云千里,怀人水一方。

月光舒玉臂,抱我倚栏凉。


        英子简评:

        此诗空明澄澈,虚实相生之手法运用得尤为独到。由于“春归夏渐长”,连梦也染上了绿的色彩,此句赋予梦这一无形物象以可感知的颜色,让人感觉夏的美好。尾联妙笔,“月光舒玉臂”亦是采用虚拟变形之手法,将月光虚拟为舒展玉臂的人儿,情意满满,再着一“抱”字,尽得风流,将月光笼罩自身的美好感觉写得温馨浪漫,物我完全相融。与其说是自然拥抱着诗人,不如说是诗人的心拥抱着自然,那种无欲于尘世的高洁情怀尽显其中。


临江仙·凤凰城

林峰

        岸曲江楼浮翠,参差水阁疏明。岚光遥落凤凰城。梦随渔火远,思逐暮云生。  

        鸟宿数枝花小,帆低一叶风轻。笙歌夜笛满烟汀。今宵人去后,谁送月西行。


        英子简评:

        词中的“岚光遥落凤凰城。”着一“落”字,美景顿出。那山间的袅袅烟云经过阳光照射,反射出点点光彩,遥遥地落在凤凰城身上,给这座美丽的小城披上一件光彩华丽的衣裳。“遥落”似轻描淡写,却传神地表现了傍晚的霞光映照在城市的美景,“落”字炼得出味,化无形为有形,将光彩这一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可感,我们似乎可以抓住这一美丽的瞬间。

        作者巧用动词,化无形为有形。我们知道,动词在诗词作品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用得巧妙,可让作品熠熠生辉。这首词的动词初看无什么特别之处,细品则出味矣。“浮翠”之“浮”使得翠色有了层次感;“遥落”之“落”让岚光有了“归宿”;“满”使得笙歌与夜笛有了空间感;“随”和“远”,“逐”和“生”则使“梦”与“思”这些无形意念得以寄托在有形可感的事物上。总之,化无形为有形,可使事物特征更加鲜明,语言也更具柔韧性与形象性。


倒影初秋

杨春杰

窗前光影句中烟,一霎凉生惊噪蝉。

我与秋风初执手,无端握痛是流年。


        英子简评:

        秋风是无形的事物,然作者却能与之“执手”,实际上已经将其虚拟为有形的具象了。如此虚拟变形,目的是为了感叹时光的流逝:无端握痛是流年。与秋风相握,感知到的是痛感,痛惜时光的无情,一种伤怀即上心头,很好地表达了自我情怀。


        现实中有许多无形的事物,我们难以捕捉,这种无形的事物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诸如自然界的“风”来无影去无踪,如何表现?人之悲欢离合等思绪,藏于心底,如何知晓?一些抽象的事理,如何让人感知理解? 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将无形的事物转化为有形可感的事物。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可以视听,可以直接感受!这样才能触动读者心弦,感知也会随之明朗,并随作者的写作脉搏一起跳动。


        李峤的《风》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这是作者通过平时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将“风”这一无形却又存在的事物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对其他事物的动态描绘,给“风”做了形象化的诠释。如果没有想象,不可能将“风”描写得如此传神。将无形化为有形,这首诗可说是一个范本。


        人之喜怒哀乐在诗词中如何表现呢?这些无形的情感因人而异,如何将无形化为有形呢?如“愁”这种思绪在古典诗词中多有表现。中国古典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李煜有时将“愁”想象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有时又想象成随地而生的春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还想象成滚滚东去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清照则想象“愁”也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贺铸更把“愁”想象成一幅组合图像:“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相思”这种情怀也很抽象,亦是无形的情感,王维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借物寓理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其实也是将抽象的事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其生命力 。苏轼为了说明“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一事理,巧妙地将事理蕴于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他更是把自己超然达观的思想赋予阴晴圆缺的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音乐语汇也是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音乐语汇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诗人们也各自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清人方扶南将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比喻变形


        运用比喻手法,对客观事物的原态进行变形,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关键是要找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一定要贴切、新奇、传情、达意。这种方法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

卜算子·那爱

高昌

        总是在奔波,总是求温饱。总是风霜雨雪多,总是真情少。   

        那梦美如花,那爱青如草。那朵卿云渡彩虹,那点阳光好。


        英子简评:

        这首词语意顺畅,很有味道,过片句采用了比喻的形式将虚幻的梦比作实实在在的花儿,让人感觉到梦境像花儿一样美好;将爱比作青草,表现了爱的活力。诗人通过比喻,将无形的梦与爱变形为花和草,让人感觉到希望的美好。如此虚实相生,给人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高昌老师有好些绝句轻灵可爱,运用比喻变形的手法是其作品显得空灵的原因之一,以下两首亦是如此:

和叶嘉莹老师

恭王府海棠雅集绝句(其一)

高昌

美在海棠花醒时,茜红胭粉绝尘姿。

怜春心事飞如蝶,一颤苍枝有所思。


        英子点评:

        起承写实,转为虚笔,顿生怜春之感,此种伤春情怀,作者以“飞如蝶”这一比喻变形,道出春天的美好短暂,道出怜春心事的美丽。


笨槐

高昌

故乡翻觉在他乡,不见当年老院墙。

只有笨槐知旧我,花开犹似鬓丝苍。


        英子点评:

        “笨槐”语意双关,既是实景,又是心中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转结妙笔,结句采用比喻变形的手法,将笨槐之花变形为苍白的鬓丝,巧妙地表达了思乡之情,给人回味。


4.夸张变形


        运用夸张手法,有意对客观事物的某些特点进行夸大(缩小),造成变形。

        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大)

        毛泽东的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


含鄱口

曹龙树

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

拟似巨鲸张海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英子简评:

        含鄱口是庐山景区的一个景点,它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地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曹龙树的《含鄱口》最能真切地写出含鄱口的险要之特点,让人如临其境,从而成为曹龙树庐山诗的代表作之一。


        开篇巧设问句,想象奇特,由含鄱口的形态想象其来由:是谁在高空将它劈开的,留下了这张“大口”,即便是长天远水,一样随手可揄。起承以夸张、拟人手法写出了含鄱口的巨大、高耸,足可包容万象。转结继续生发想象,以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手法进一步突出含鄱口的深刻含义,说明其名的来由,再次表现含鄱口的宏伟气势。作者将含鄱口比作巨鲸,此“巨鲸”张开海口将鄱阳湖吸入体内。如此化静为动,突出了含鄱口险要的特点。比拟与夸张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想象的色彩,使得全诗张力十足。


        在一首诗歌里有时运用其中一种变形手法,有时则运用多种手法,甚至糅合在一起不分彼此,目的就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充分,能给人以更丰美的享受。

南国英子

        总之,在诗词创作中有效使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可以开阔诗的境界,使我们的作品更有诗味。以上所说是我在诗词创作与诗词鉴赏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谢谢师友们的聆听与陪伴!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无 忧

        时光安静的流淌,诗韵飘香的此刻,淡忘悲喜,于温婉的秋夜里静听葳蕤的香草与夜风私语,那些喧嚣繁杂、觥筹交错的场景已远离心境。在一朵落花的静美中,温酒煮青梅,与一首诗对话,等一场雨敲窗。感恩这样的夜晚,隔着千里万里可以一起,享诗意的芬芳,品岁月的绵长。感谢英子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谢诗友的温馨陪伴!九月安好,愿所有诗友,生命的每一天都拥有鸟语花香,明媚暖阳!让我们相约每一个周末,一起在诗的世界里把心放空,在温暖的文字中,让一切回到最初的模样!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70后,粤人居琼,校报副主编。好写作,爱诗词,尤喜古诗词鉴赏,获国内诗词赛一二等奖若干,著有各种评论四百余篇。

        刘佳慧,北国春城小女子,百花丛中一园丁。初涉格律。微信名无忧,所以一直以无忧之名徜徉于诗词天地。北国的冰雪骨肉难掩南国的烟雨柔情。喜欢简单的生活,喜欢温暖的文字。愿以一颗诗心,书写多彩的平仄人生!但愿生命的每一天都能开出诗意的花朵,遍洒墨韵的清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