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面的洞见 – LoneCapital

 李广卿 2017-09-06

某低调的投资公司,曾经对自己“要赚什么钱”做出了这样的论述:

第一种:基本面的非线性变化。通常体现在把握需求端的爆发点,或者成本端变化引起的基本面非线性变化。例如,网宿在2012~2015年,就是需求端的爆发;2013年的游戏股也是需求端的爆发。港股电力股在2011年底(煤价高点)到2015年底(煤价低点)的上涨过程,是成本端引起的基本面非线性变化。

第二种:估值的波动。需要对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深刻的判断,对行业有深刻的认识,这样,能够隐有别于“大众情绪对公司的定价”,这种定价的分歧与一致,主要体现在估值的波动上。例如,在塑化剂事件期间的茅台,2014年短暂遭遇低迷期的海康威视,等等。如果不能对茅台或者海康的核心竞争力深刻理解,就会落入群众情绪的窠臼,变成单纯的追涨杀跌。

第三种:对产品的理解。这是最难的一层。例如,同样的两个公司,生产的某两种不同的消费品,毛利率、行业格局、净利率等表观数字都相似,但是在遭遇“新竞争对手崛起和入侵”这个难题时,最终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这种不同,往往就是产品本身所决定。产品本身的属性,经常被报表数字所掩盖。

例如,监控摄像头这种设备,在其他领域可能是“成本”,在交通部门,往往是“盈利工具”,装上就能创收,因此在所谓“平安城市”中,它的需求爆发曲线,就不是一般设备可以匹敌的。这种独特的属性,就是产品本身的特质,这种特质很难单纯从财务数字中体现出来。再比如,为什么可乐在全球形成天量的销售,而其他饮料却不能,这很可能跟可乐的口感叠加口中残留时间短的特性有关,这种特质使它可以替代水,而其他饮料再好喝也不行。

对产品层面的理解,恐怕是公司研究的最高境界之一,这种研究,没有通常研究报告里的什么“行业空间”、“竞争格局”等阿猫阿狗都会拍脑袋的指标。如果你倒回头去看,老板方太的油烟机、三全的水饺、苹果的手机和pad、RIO的鸡尾酒等,决定这些产品成功或失败的因素,也往往不是那些“空间”“格局”,而是这些产品内在的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