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概念。胡塞尔在晚年意识到,没有任何前提的科学是不可能的,科学的最初前提在科学之外的生活世界里。他说:“生活世界是永远事先给予的、永远事先存在的世界……一切目标以它为前提,即使在科学真理中被认知的普遍目标也以它为前提。” (一)生活世界释义 生活世界(Lebenswelt)是前科学的世界,它是我们原始的感性世界和我们的文化—历史世界的复合体。生活世界在三重意义上先于科学世界。1.生活世界在历史上先于科学世界;2.生活世界是普遍给予的,而科学世界则不然,并非所有文化和民族都有近代科学所描述的自然世界,相反,任何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日常的事情经验;3.生活世界具有创造次序上的优先性,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 (二)生活世界具体内涵 1.生活世界提出的理论背景及必要性 胡塞尔考察了近代科学的起源,他指出自伽利略始近代科学数学化的自然科学模式是经过选择的理想化的产物,可供选择的对象是众多的生活世界。但是科学却忘记了它的起源和基础,忘记了它与生活世界、与人的价值和理想的关系。自然主义的科学把价值规范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不能面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问题,这就是欧洲面临的危机。 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是胡塞尔思想发展的产物。如果按“无前提”的标准来衡量,现象学还原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始源,只达到了笛卡儿—康德哲学传统认为不证自明的概念—自我意识。但是自我意识是这一传统所设定的前提,如果真正做到无前提,那么需要悬置的不仅是自然态度所认可的客观存在,而且应包括在历史中形成的理论、概念,其结果是回到一个前科学时期,不受任何理论、传统、习惯的影响,直接面对“生活经验”。经过一个“历史的还原”,我们最终达到的是一个“生活世界”。 2.生活世界内涵 生活世界的经验不可能具有由必然的普遍的命题所表达出来的客观性,它本身是一个不能再被还原的最后的“剩余”,是不可超越的前提。生活世界只能是主观经验,但主观性不意味着随意性。胡塞尔既承认生活世界的多重性、多元性,又认为每一个生活世界都有其特有的结构或风格。 生活世界是被一个生活主体从他的角度所体验的世界,如神话世界、巫术世界等。它们是主观的、相对的;但是这却是科学唯一可能的起点,客观性来源于主观经验。现象学应该以生活世界为研究的起点,在形式逻辑、形式本体论、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生活经验的结构及其演变。以生活世界为主题的现象学并不是经验的,它仍是先验的,它超越了特殊的现有世界,面向无限可能的生活世界。 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致力于改善人类,而不只是关心与人类具体福利有关的科学真理。胡塞尔的现象学从“严格科学”开始,终结于“生活世界”。这不仅是他的个人历程,也反映了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走向。 |
|
来自: 昵称4496944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