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学历”惹的祸

 碧月阁 2017-09-06

开学了,学生们又得开始他们“苦行僧”般的生活了。

网上关于“学历”的热议再一次搅动着当下不少家长的心肺。

“学历”到底有用没用?大家各抒自见、各陈利弊,每个人都想为“学历”贡献一点儿自己的识见,以图从心里解的人们时下所犯的“学历”病。

对于“学历”,因为自己也曾滥竽充数过一把,算得上是一个“过来人”,所以也想在此发表一下个人的浅见,以飨各读者。

“‘学历’有用没用”我不想在此过多的陈述,总之是:抱的金娃的会说它有用,撞的灰头土脸的会说它没用。

但地球上“金娃”的数量,我们用脚想想也能够明了,它只不过就那么一小撮。

自然了,大多数“学历”的含金量也就会跟着大大折扣。

“粥少僧多”永远是人类面临的最真实现实。

但即便如此,其实在“学历”这一社会问题上我们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现在的中国,对待“学历”的态度有点像孔乙己的“迷想”。

永远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精神状态之中。

因为中国人培养人才是按照“通才”的标准来要求来培育的。

尽管我们在大学阶段也分了专业,但那时候所学的课业仅止于“蜻蜓点水”而已,对眼前这个注重于务实的社会来说大多时候它只能算是一件不怎么实用的摆件。

因为苛求于考试成绩,所以在如何做人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学校几乎都无暇顾及,抑或是根本就不知道“做人”和“学校”究竟有什么关系。

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方向。

“应试教育方式”就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它负责向社会输送这种“半通不通”的“通才”,然后再由社会来把他打造成“真才实料”的“全才”。

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所以一直以来“专科”文凭始终是处在“本科”文凭的欺凌和碾压之下。

为补“本科”专业之不足,国家接着又衍生出了“研究生”、“博士”之类的精专通道。

有时候孤身独处时我禁不住会想,为什么在好些方面聪明如斯的现代人会比不过愚昧落后的古代人?

比如哲学,比如文学,比如绘画,比如建筑,比如医学(中医)。

在所有涉及心性学的领域我们几乎都输给了古人。

原因何在?

仔细想来,实际上就是“通才”教育、“应试”教育害了我们整整好几代人。

对于千变万化的人我们却要按一种模式来教化来培养,创造出了百万人挤走独木桥的奇观。

在面临“专家稀缺”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则又会满足于口号的宣传,实际行动上却一直在扼杀产生他的土壤。

每个专业的人才都有它相应的属性要求,不同专业的顶尖人才之间在内在上也并不是通适的。

所以说“专家”的产生需要有“养分”不同的土壤,用同一种“养分”的土壤来培养不同属性的“专家”无疑于“痴人说梦”。

“文凭”做为“学人”的外衣,距离“专家”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争论“文凭”重不重要就如同讨论外衣好不好看。

都说它重要时就说明这个世界“以貌取人”者众,且这个东西确实还有点稀缺。

都说它不重要时就说明这个世界遍地都是它,重要的可能会是其它。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文凭”这个外衣我们还是要的,如若没的话吃亏的肯定还会是我们自己。

对于国家来说,“文凭”的轻重似乎可以稍微做一下调整,“文凭”的种类似乎也可以更宽广一些,所谓百花才能齐放,百家才能争鸣嘛!

总之,中国人绝不能因一件蔽体的“外衣”因影响到自身的发展,绝不能因一些虚幻的“迷想”而导致踟蹰不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