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临摹到创作:篆刻技法解析(汉印概述下)

 金茶六六 2017-09-06


二、
汉印的发展过程

私印追从官印所以关于汉印的发展只讲官印。同时,历史上所说的“汉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指西汉、新莽、东汉这段时间内的官私印章,还涵盖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这是因为西汉时期所形成的官印形制、文字体例、和印面构成形式等基本模式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而前人往往合称为“汉魏印章”。


(一)西汉官印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由此可见,汉初制度基本延续秦制,作为国之重器的官印,在汉初也是一仍其旧,其后方有所改制。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汉初官印继承了秦印的边框、界格不过不为长方形,而多为正方形,且边框、界格较粗。到惠帝时完成了印有边框、界格到混用再到完全摒弃边框、界格的形式转变。


2、印章制作方法上,凿印逐渐消失,代之以铸印。印文线条由清利刚猛变为方正饱满。


3、汉初沿袭了秦摹印篆法,其后向平直方正发展,“印字”的向下缀尾逐渐消失。到汉武帝时期,汉缪篆已发展成熟,字形方正宽博、庄严大度,笔画略取曲势刚柔相济,视觉丰满庄重浑厚典雅,这种字法是汉印的代表,为后世所效法


4、印文排列趋于固定,废除了秦印印文排列混乱的局面,右起竖读或右起横读几成定制。


5、印台逐渐平薄,印面普遍增大约为2.5cm。


6、公元前104年,太初改制后,官印为五字,用“二二一”的次序排列三行。不足五字的用“之”字补足。”《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了这次改革,其中与印章相关的是“官印更印章为五字”。王献唐先生对此解释道:“秩比二千石以上之印,数特用五,文特用章,”“秩比二千石以下之印,字则四数,文则用印”(见《五灯精舍印话》)


7、对官印使用的材料及尺寸大小作了明确的划分并赋予其等级意义。《汉官仪》记载:“孝武皇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令通官印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旦一下铜印。”


官印

公元八年,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王莽时期的印章现存170余方,别称为“莽印”。王献唐先生对新莽时期官印有极高的评价,他说:“新莽篡汉,百度维新,凡有制作,无不精美。印为国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传新莽官印,钮制炼冶,俱皆华妙。印文书刻之工,远迈秦汉,更无论魏晋。昔戴醇士谓莽泉为一绝,余谓莽印亦为一绝。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极规矣。”(见《五灯精舍印话》)


新莽政权托古改制,更张成法,制度也有颇多变革。

1、新朝恢复五等爵与改革官制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应极具官制特色的“纳言右命士中”“黄室私官右丞”“常乐苍龙曲侯”等。

2、王莽为周边少数民族首领颁发的印章印文前均加“新”字,且其印文字数往往超过五字,多达十多字。是多字白文印取法的典范


3、由于度量衡恢复古制,印章的尺寸略小于西汉,一般为2.3cm见方。官印基本为铜质,罕见金玉。  


4、阴阳五行说和三统说是新莽改制的思想依据。依五行说新莽与汉共用土德,土为阳,故官印字数为五。据“三统说”,新莽为白统,白统又称地统,地数为六、为十二,故官印字数又用六字。五字六字并用,是新莽官印的一大特色。与西汉相比,西汉印章为五字者仅限于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新朝则全部官通用。不同之处是二千石以上的称“章”,二千石一下的称“印”。


5、由于新莽印章多为五字、六字,故其章法布局为三行,每行两字或末行一字独占。此布局方式,符合篆书的长方形体势,笔画伸缩自如,平直中略寓圆融之气有小篆笔意。



东汉及魏晋南北朝印章


东汉及魏晋南北朝印章基本恢复西汉旧制,只是官名有改变,印文笔势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有些差异。汉印文字风格浑厚,魏晋以后渐趋单薄,且印中掺杂隶楷,并多有错字出现。


1、印文笔画工整取直势转角方折,字体更加方正,且起讫处补刀修饰,圭角显露。


2、此时战乱频仍,故将军印极多,且以凿印为主,大多方折清峻,朴茂刚劲。


3、东汉时授予周边民族首领及周边国王印,印文首冠“汉”。魏晋南北朝授予周边民族首领及周边国王印首字为“魏”或“晋 ”


 




作者简介:程先进,字引之,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师从王世徵先生、云志功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