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利害,利害决定人的行动|孙子兵法智慧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17-09-06

蒲松龄《聊斋志异》里有这样一篇故事,《狼》,非常有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利害的作用原理。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晚。路上碰到一匹狼,狼不断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屠户很害怕,拿着刀来吓唬狼,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往回走,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心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到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安全到家。

第二天拂晓,屠户回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非常害怕,小心地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匹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情形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钩。

先拿狼的行动来分析。

狼的利害是,吃东西能活下去,不吃东西会饿死;吃肉能活下去,吃草吃不下去。

(利害是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狼想改变就改变的。不是说,狼主观的想去吃草就能代替吃肉,它没办法改变这点。)

接下来,这狼为了活下去,就得四处寻找食物,看到屠夫和担子上的肉,生出了目标。

(由此可见,目标是主观性的,是基于利害这个原理而生发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狼本能的生出了规划(策略):先是尾随,后等屠夫不注意时去抢肉,或者直接就咬死屠夫,猪肉人肉一起吃。

抢劫是第一方案,杀人是第二方案。

可惜情况转变了,屠夫把肉挂在了树上,拿着刀子走了——对狼来说,人肉和猪肉分离了。

这狼会怎么思考呢?人手里有刀,不好对付;肉挂在树上,容易对付。于是就放弃了人,想办法取挂树上的肉。

(狼在这个过程里,既有规划,也有行动;既有对实际情况的预判,也有对突然变化的应对。规划产生行动,而变化改变规划。)

最后,狼为了吃到肉,跳起来去咬,却中了钩子的招——它只看到明晃晃的刀,却没看到隐藏在肉里的钩。

再来分析屠夫。

人类需要吃食物,猪肉是食物的一种,这是屠夫这个职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对屠夫来说,利就是保住自己的命,和担子里剩下的肉(继续卖钱);他的害是被狼吃了肉,甚至自己也被狼吃掉。

(这些是屠夫的客观利害。故事中的屠夫,在主观上也对这个客观实际情况了解的很透。)

碰到狼了,屠夫立马根据利害生出目标来。

目标一,把狼吓走。规划是,朝着狼晃刀子威胁;行动是,按照规划来。

结果是没有奏效。狼可能太饿了,屠夫失败。

退而求其次,屠夫有了第二个目标,狼不走我走。规划是,把肉挂在树上(保住猪肉),自己先开溜(保住自己的肉)。

按照这个规划(计划)来行动,奏效了,屠夫安全回了家,第二天又重新拿回了猪肉以及意外死掉的狼。

这里有一个逻辑链:利害——目标——规划——行动。

这个链条可以解释生物的一切行为。

人因其利害,生出目标;因要实现目标,生出规划;因执行规划,而生出行动。

规划就像一张网,而你能看到他的行动则是单独的线。当你把一个人的行动线连接起来,勾勒出他的规划网,就可以预判他下一步怎么行动。进而,你才有可能控制影响这个人。

孙子兵法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这个“策”,策的就是利害,而得出的“得失之计”,就是敌人基于利害而制定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而这个推演过程,其实就是“利害-目标-规划-行动”的倒推过程。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利害,利害决定人的行动|孙子兵法智慧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利害,利害决定人的行动|孙子兵法智慧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利害,利害决定人的行动|孙子兵法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